七一社區        注冊

"摳門書記"甘當群眾老黃牛 讓落后村變成"明星村"

2015年04月27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摳門書記"甘當群眾老黃牛 讓落后村變成"明星村"---中國文明網

“當支書?誰不願意,有‘好事’啊!”在山東沂水縣沂水街道牛嶺埠,卻有一位與“好事”不搭邊,專門自己找“罪”受、以“摳”著稱的社區書記——王繼耕。

2004年底,王繼耕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如何讓全村居民住有所居是他想得最多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后,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形成:進行整村拆遷改造。“拆遷、拔祖墳”是農村最“棘手”的事,而這兩件事都讓王繼耕“碰”上了。開弓沒有回頭箭。軍人出身的王繼耕身上有股不服輸的勁頭,帶頭拆了自家的房子。很快,多棟高質量的住宅樓矗立在了小沂河濕地公園的北邊,為沂水縣城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隨著村集體收入的增加,王繼耕想的是如何為群眾謀取更大利益。在牛嶺埠社區,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糧本,這是每月定時到村裡領取補助用的,社區還建起了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機制、獎學金制度等,村民稱:“我們雖然是農民,但是卻過著讓城裡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一心為百姓著想,甘當群眾老黃牛!”是王繼耕的座佑銘,也是一名黨支部書記的信念和追求。

王繼耕。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臨沂站

1.舊村改造帶頭拆除自家房 讓窮村一舉成為樣板村

牛嶺埠社區以前是縣城北邊的城郊村。退伍回鄉20多年的王繼耕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時,村內道路狹窄,滿街石頭,很多居民的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成了危房。集體經濟薄弱,村委連個像樣的辦公地點也沒有。作為一個破舊村的“當家人”,望著不遠處的熱鬧繁華縣城,王繼耕不甘心,一心想改變村裡的舊面貌。2008年沂水縣政府出台了關於舊村實施整體拆遷改造政策,王繼耕立即覺察到這是促進村庄發展變化的難得機遇,毅然決定實施舊村整體改造。但是舊村改造涉及社區3780多間房屋,1500多口人,這對於住慣了平房的村民來說猶如“天方夜譚”。一時間議論紛紛,“農村人住樓房就是窮折騰!”“雞喂在哪裡?”“菜種在哪裡?”“沒地了,買菜、買飯的錢從哪裡來?”當時村裡的群眾都想不通。

一邊是村庄發展的絕好機會,一邊是村民的不理解,王繼耕一方面公開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政策、補償安置方式和安置操作過程,一方面沒白沒黑地挨家挨戶做工作。為了使拆遷改造工作順利進行,王繼耕帶頭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群眾也逐步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配合,僅用3個月的時間,牛嶺埠社區完成了全村618戶房屋的拆遷工作。拆遷工作結束后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建回遷樓。這時謠言又起,“村干部蓋樓就是為了吃回扣”、“建材質量不合格”。為了嚴把質量關,王繼耕給自己和村“兩委”成員定了幾條規矩:施工隊伍、建材供應商,全部按照招投標有關規定和程序選擇,堅決杜絕暗箱操作﹔干部家屬一律不參與施工﹔“兩委”成員輪流值班,分工負責,對建筑材料的選用、建筑質量和施工進度進行全程監督。為趕工期,王繼耕有時忙得一天隻吃一頓飯,來不及回家就在建筑工地上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吃工作餐。就這樣,16棟高標准、高質量的多層住宅樓很快就拔地而起,並安置到戶。

王繼耕在社區內遇到垃圾隨手撿起。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山東站

王繼耕經常到社區幼兒園看望孩子們。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山東站

現如今,牛嶺埠社區不僅配套建設了社區圖書館、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公司、百利購物廣場、休閑健身廣場、幼兒園,同時,社區內水電暖燃氣等設施也供應齊全,家家戶戶通上了寬帶,以前臟亂差窮的落后村實現了歷史性蛻變,成為全縣舊村整體拆遷改造工作的樣板村。走進牛嶺埠社區,柏油路面寬闊、潔淨,一幢幢建筑風格各異的高樓錯落有致,綠樹紅花相互簇擁。社區先后被評為“全省文明社區”、“市級小康示范村”、“市級明星村”。走進牛嶺埠社區,柏油街道縱橫筆直,商業街、美食街裡店鋪林立,居民家家住樓房,戶戶有轎車。大家們說:“多虧了書記王繼耕,我們才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2.資產過億的“當家人”開輛破舊車 精打細算不當"敗家子"

一個資產過億元的社區當家人,他的代步工具是什麼?根據採訪經驗,記者猜測王繼耕的“座駕”至少應該是奧迪Q5以上。但到達牛嶺埠社區時,看到一輛破舊的“北斗星”讓記者大跌眼鏡。

村民說,王繼耕是把經營村庄當成自家的日子過。王繼耕笑笑說,上任時隻有10萬元家底,過到現在,每一分錢賺得都不容易。

為什麼不買輛好點的車?王繼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車后,聘用駕駛員一年得2萬塊,加油、修車的費用也得有五六萬,再說汽車開10年就報廢,這錢就都打了水漂。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換好車,完全沒必要,“錢得給老百姓留著”。

王繼耕嚴格審核社區各項開支。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山東站

這些年,相當一部分村改居的結果是,村民是住上了樓房,可地沒了,部分居民的生活成了問題﹔舊村改造建起的商業房全部賣掉,這一屆班子肥得流油,可是沒幾年錢就花光了,下一屆班子上台,集體隻剩一個空殼子。在進行舊村改造以前,王繼耕就在琢磨一件事兒:牛嶺埠社區今后怎麼辦?

想來想去,王繼耕不想當“敗家子”。通過走訪村民,開黨員會,開村民代表會了解情況,王繼耕和其他干部商定:沿街商業房不賣,為村裡經濟留下“長流水”。

目前,539間沿街商業樓成為沂水縣知名的美食一條街,沿街鋪面每年為牛嶺埠提供近200萬元的租金。“其實,租金完全可以再提高些,我們現在沒漲租金,是為了給商戶讓利,培植牛嶺埠的商業經濟。放長線才能釣大魚。”王繼耕說。不僅如此,按照舊村整體拆遷改造方案,王繼耕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商品住宅樓的開發建設上,這一項又為社區集體創收3600萬。目前,社區集體已擁有淨資產13400萬元。為集體創收的這些錢又用在了提高居民福利待遇上,現在社區居民每人每月發放20斤面粉、5斤大米、2斤花生油﹔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每人每年發放200元燃氣費﹔每年冬天,每戶發放1200元取暖費……牛嶺埠社區成為了沂水縣居民福利待遇最高的社區。

3."老摳"得罪人卻能高票當選 村裡大事村民說了算

當村支書10余年,干的事多,得罪的人也多,但是,歷屆選舉,王繼耕每次都是高票當選。

牛嶺埠社區的家底越來越厚,但王繼耕花錢“摳”得越來越緊。在牛嶺埠,社區每花出的一分錢,必須由班子共同研究決定。有村民自豪地說:“我們村沒有一筆糊涂賬。”社區擁有過億元集體資產,王繼耕的福利與普通村民一樣,領著50元/天的工資,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王繼耕常說:“我是黨員,又是社區的當家人,必須行得端,走得正。”

在社區書記王繼耕的帶領下,社區班子團結奮進。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山東站

在牛嶺埠,“兩委”班子立了規矩,事關群眾福利、重大工程建設等大事,由村“兩委”拿出意見后,村民代表會對形成的方案進行表決。建立“村內重大事項逐戶征求意見制度”,遇有需全體村民決議的大事,如土地流轉、村民住宅實施方案事項,要把決議打印出來,將征求意見書發到各戶,依據多數村民意願作決定。

從1980年退伍到村擔任支部委員,到2004年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繼耕把所有的經歷和心思都用到了社區建設管理上,用到了為村民謀福利上。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勞累,王繼耕的身體出了毛病,許多人勸他悠著點干,他風趣地回答說:“嘿,哪裡斷耕,哪裡卸牛唄!”

雖然,如今的牛嶺埠社區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引領全縣農村社區,初步實現了社區居民多年來希望生活富足的夢想,但王繼耕並沒有就此歇腳的意思,他清醒地認識到堅持不斷創新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使社區更加繁榮和諧。2014年,王繼耕獲得了社區黨支部書記的連任,同時又開始了社區新發展藍圖的謀劃,社區各項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夢想也將在他的帶領下逐步變成現實。

(本網根據《“好書記”王繼耕 十年甘當群眾老黃牛 讓落后村變“明星村”》、《“摳門書記”王繼耕:十年甘當群眾的“老黃牛”》《“老摳”王繼耕》、《“老黃牛”王繼耕:帶民致富的“社區好當家”》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山東站、中國文明網·臨沂站提供部分素材。)

編輯點評

“卷起春泥翻作浪,俯首奮蹄勤耕耘。”這是人們對於農村“老黃牛”的美贊,也是牛嶺埠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繼耕的真實寫照。十年來,王繼耕以“老黃牛”的精神辛勤耕耘,讓沂蒙山革命老區一個臟亂差窮的落后村,華麗變身為一個現代化的規范社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經營社區當成自家的日子過,精打細算,從不浪費村裡一分錢。這種務實創新、大公無私、嘔心瀝血、樂於奉獻的精神,足以讓每個人敬佩。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他甘當人民的“公仆”,立足基層、愛崗敬業,用默默無聞的奉獻為社區居民撐起了一片天,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家鄉、對事業的熱愛,詮釋了基層干部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