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4G降費催生產業變局

陳 靜

2015年04月27日10:1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4G降費催生產業變局

4G提速降費是大勢所趨,但下降的空間與速度將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其一是用戶規模擴大的速度﹔其二是通過扶持政策的推出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化解運營商成本壓力﹔其三是企業用戶買單、個人用戶免費使用的流量后向經營業務的發展﹔其四是虛擬運營商的整合與創新步伐

就在一周前,“這裡WIFI密碼多少”這個“進門第一問”得到了總理的關切。針對網易董事局主席丁磊關於手機上網流量費很貴的發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即表示,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費降下來,“薄利多銷”。工信部隨后回應稱,將加大今年寬帶專項行動中“加快4G建設”、“大幅提升網速”等工作的力度。

手機上網“提速降費”的空間有多大?伴隨資費的下降,整個通信業又將出現什麼樣的新模式?

手機上網有點貴

來自新浪網針對10萬余名網友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消費者實際上網費用和心理預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七成網友每月手機上網費用在50元到200元之間,但73.6%的網友每個月可以接受的網費僅在50元以內,手機上網似乎確實有點貴。

手機上網到底有多貴?橫向比較來看,以國內三大運營商的基本套餐和流量包折價,1G流量大約在50元至100元左右。北京白領陶方舟表示,她使用的中國移動88元套餐,本身有300M流量,“我又加了一個70元2G的優惠流量包,折算下來差不多70元1G。”人在美國的網友“周小白”則表示,她使用的套餐每月30美元,3G流量,“不過短信、通話都不要錢。”通信專家、飛象網CEO項立剛表示,從單價看,中美4G費用差不多,但如果結合收入水平來看,國內流量費用“不便宜”。

“手機上網貴”的心理感受還來自於網友上網習慣的變化。陶方舟告訴記者,2G時代,因為網速慢,她刷微博都選無圖模式,“有了4G,大圖、短視頻這些一點就點開了,流量嗖嗖地往下掉,怎麼都不夠用。”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同樣顯示,我國手機網絡視頻使用率達到55.7%,10歲至29歲的年輕用戶,在移動端看視頻的比例在69%以上。專家表示,從這一點看,上網費用的下降跟不上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降價之勢不可擋

“降價不可阻擋,技術為提速降價提供了很大空間。”項立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2G時代,1G流量差不多要1萬元。因為,一個基站隻能提供2M流量,為了保証區域內用戶都能上網,所以就要定一個特別貴的價格,讓你少用。到了3G時代,一個基站能同時提供60M流量,1G的價格就降到了300元到500元,而一個4G基站能同時提供600M流量。”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同樣認為,技術准備讓提速降費具有可行性。“一方面,我們的廣域網和城域網比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進門問密碼’,其實正說明了WIFI的普及﹔另一方面,TDD和FDD的融合組網,也讓我們可以更多地利用有限的頻譜資源,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提速降費不成問題。”

不過,從3月底三大運營商公布的2014年財報來看,受語音業務萎縮的影響,運營商們的盈利能力都有所下滑,在這種形勢下,它們真有動力讓消費者嘗到降低移動網絡資費實惠嗎?

“在4G建設初期,盡管有諸如鐵塔公司等政策利好,但運營商依然存在比較大的成本壓力,僅中國移動一家,2014年新建70萬4G基站就帶來了806億元的建設費用。”曾劍秋表示,未來上網資費的下降空間取決於4G用戶規模擴大的速度。

的確,以中國聯通為例,在3G推廣初期的2009年,每個3G用戶月平均收入高達141元,但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已降至63.6元。

項立剛則表示,相關政策的出台,將有利於運營商化解成本壓力,加快資費下降的速度。“基站進小區,是現在運營商成本高企的‘痛點’之一,拿美國來說,它對小區收取的費用有一個最高控制價。我們也應該出台相應政策,小區必須向運營商開放,不許漫天要價。”他預計,如果4G用戶數量翻一番,1G流量的價格可下降至30元左右。

羊毛還可出在豬身上

對於消費者來說,除了將希望寄托於運營商下調資費外,通信業的業務創新也為“提速降費”打開新大門。

本月中旬,樂視進軍手機行業,提出購買樂視會員,即可獲得手機硬件折扣,並對會員手機用戶贈送每月最多15G的定向流量。而在此前,阿裡巴巴與三大運營商合作推出了“流量錢包”,用戶可以通過網購或參與商家活動來獲取流量,微信在與廣東聯通合作推出的“微信沃卡”中也包含專門針對微信的免費流量。這些“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流量,就是企業用戶買單、個人用戶免費使用的流量后向經營業務。

“‘流量后向經營’主要面對高流量和高黏性兩類業務,高流量業務一般以視頻、音樂、游戲等為主,高黏性業務則以社交型業務為代表,比如微信。”市場分析機構和君咨詢高級分析師張桂玲介紹。運營商已經與互聯網公司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免流量、送流量等的聯合營銷活動。在“流量后向經營模式”上先后開發了定向流量寶、流量池等各種產品。“不過,‘流量后向經營模式’主要是培養用戶的流量使用習慣,幫助運營商更深度地參與互聯網業務,從目前來看只是常規流量的附加。”張桂玲表示。

業務創新之二在於虛擬運營商。從2013年12月發放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開始,先后有42家民營企業獲得牌照,它們公布的資費模式也多和流量相關。但1年多時間過去,虛擬運營商們的用戶總規模僅有400萬,約佔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數的0.30%。項立剛表示,虛擬運營商在流量上的創新並未能與自己的核心業務很好地整合。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的研究報告則認為,虛擬運營商的整合與創新將在今年年底初現端倪,“中國移動通訊市場環境將會更加多元化,大幅提高消費者的選擇空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