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4月3日上午,陳俊貴在新疆新源縣那拉提鎮烈士陵園向駐軍官兵講述班長鄭林書危難關頭將一個救命饅頭留給他的感人故事。記者 卜金寶攝
“哥哥,已經35年了,我們好想你啊!姐姐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她也想來看你啊!”4月3日上午10時,新疆新源縣那拉提鎮烈士陵園鄭林書烈士墓碑前,烈士的大弟鄭國林、三弟鄭建國在守墓老兵陳俊貴的攙扶下,向哥哥敬酒敬煙,35年來對親人的思念化作淚水和傾訴……這裡安葬著武警交通二總隊的前身、原軍委基建工程兵第12支隊和兄弟部隊的48位烈士。
1980年4月6日,原基建工程兵第113大隊二營5連班長鄭林書奉命率新兵陳俊貴等外出執行任務,在天山深處獨庫公路段突遇暴雪,陷入絕境。危難關頭,他將最后一個救命饅頭留給陳俊貴。陳俊貴活了下來,他犧牲了。為報答救命之恩,退役回到老家遼寧的陳俊貴重上天山為班長守墓。2009年1月31日,本報發表通訊《天山深處的守望》,千千萬萬的人們為守墓老兵知恩圖報的故事所感動。2月10日,武警交通指揮部黨委作出向陳俊貴和他的戰友學習的決定。當年11月25日,陳俊貴應邀到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此后還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陳俊貴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自2009年以來,他應邀為全國各地黨政機關、企業、部隊、高等院校作報告數百場,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說:黨和政府給我這麼高的榮譽,表彰的是我們這支為新疆建設和安寧做出重要貢獻的交通部隊,是讓我們銘記那些為共和國犧牲的烈士。
是啊!3月31日,在烈士的家鄉湖北省羅田縣白蓮河鄉上馬石河村,得知記者要陪同烈士鄭林書的親人趕赴天山掃墓,一位名叫涂旨堂的老兵早上5點鐘從20余裡外的駱駝坳鎮趕來,為的是給烈士鄭林書捎一句話:“今生今世,我們永遠想念你!”他和鄭林書同年入伍,一同經歷了那段艱難歲月。他告訴記者:“為修筑天山公路,我們連就犧牲了6位戰友!”
掃墓現場,記者見到了烈士鄭林書的幾位戰友:
馬俊和,1976年2月從河南商丘入伍。汽車營3連3班班長,為修筑天山公路運輸施工材料。1980年4月6日,和鄭林書同時受領任務,尋找並救出被大雪困在山上的四川籍戰士羅連富,榮立三等功。他當班長期間曾2次榮立個人三等功,所在班榮立集體三等功。
俞振民,1982年入伍,在衛生隊當衛生員,搶救施工中受傷的干部戰士,退役后考取國家執業醫師。
史傳文,1979年入伍,是個汽車兵,為修筑天山公路的戰友運送給養,退役后曾任新源縣老齡委主任,現已退休。
馬宏,1981年入伍,后勤保管員,為修筑天山公路運送器械等,退役后考取公務員,任新源縣則克台鎮政府安監辦主任。
聶輝學,1981年入伍,退役后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任新源縣則克台鎮政府農業辦主任。
……
幾位老兵深情地向記者講述烈士的故事。他們反復表達一個心願:鄭林書和其他烈士的事跡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回到地方干得都很努力。如今靠黨的政策,日子都好過了,我們不能忘了長眠在天山的戰友……
4月4日,記者隨陳俊貴從新源縣趕往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那裡安葬著武警交通二總隊和兄弟部隊168位烈士,還設有鄭林書的衣冠塚。因為下雪,180公裡的路程走了5個小時。陵園積雪達50厘米。陳俊貴放了2串鞭炮,悲愴地呼喊:“親愛的戰友,我們看你們來了!”接著向烈士敬酒,致禮默哀。此時,雪越下越大。
隨行的老兵包代賢是陳俊貴的戰友,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3月退伍后在新源縣落戶,考入縣財政局公務員隊伍。聞知記者隨陳俊貴上山祭奠烈士,他主動請纓,從地方租來車輛,並義務帶路。因為當年就是修筑天山公路的汽車兵,駕駛技術嫻熟,熟悉路況,途中遇到險情,他或親自駕車,或下車指揮車輛通過。在喬爾瑪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英烈名錄前,他在席進學烈士的名字前駐足沉思。他告訴記者:“席進學和我都是甘肅省永登縣入伍的,他在部隊表現特別優秀,樣樣工作走在前面。這麼多年了,和他在一起的情景常常浮現在眼前。”這天,他發了幾條微信:“經過漫長的跋涉,目的地到了”“清明時節人紛紛,陵園墓地倍思親”“下雪啦,戰友們安息吧。明年的今天再來看望大家……”
在祭奠烈士現場,記者見到烈士生前所在部隊武警交通二總隊副政委陳建榮正帶領官兵面對烈士碑宣誓。他動情地說:碧血洒滿天山,捐軀為誰?為國威軍威振奮!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萬戶團圓。鄭林書等168位烈士當年為修筑天山公路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雖然沒有親眼看到獨庫公路通車給邊疆人民帶來的福祉,但他們在天山南北筑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烈士的大弟鄭國林對記者說:35年了,終於“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哥哥,雖然悲痛不已,也算了卻了心願。
陳俊貴動情地告訴記者:今生今世,我將永遠守望在這裡,讓烈士不感到寂寞。
記者此行是第二次冒雪進山。喬爾瑪烈士陵園發生很大變化:高聳的紀念碑周圍重新修整,新建了紅色影院和老兵驛站,陵園的圍牆和道路修繕一新,烈士紀念館竣工后對外開放,已經成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