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沒有不忙的。校長們喊“忙”,是否與他們的角色定位不當有關呢?校長們的核心角色到底應是什麼呢?在日前召開的2015屆卓越校長論壇上,教育工作者們圍繞“校長很忙”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對校長權力缺乏正確認知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教授張新平看來,當代校長的核心角色應從“問題診斷解決者”轉到“欣賞型管理領導者”。后者不再將自己看作高人一等的專家或醫生,更不會將對方或者下屬看作需要醫治的病人,他們擅於發現存在於不同環境和系統中的生成性力量,樂於傾聽不同方面的聲音,能夠跳出既有的框框和限制來思考問題,求同存異。
學校時常也會演變為校長一人的天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鮑傳友表示,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校長負責制。這並不是說校長負責制與現代學校治理是對立的,而是我們對校長權力缺乏正確的認知,沒有其他權力主體或機構能夠監督和約束校長行為。
“缺乏合理的治理機制,完全依靠校長的個人喜好來辦學,很難提高一個學校的辦學品位。”鮑傳友補充,尤其很多校長習慣於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把自己個人的目標等同於學校的目標。這都是治理結構不合理的結果。
學校治理挑戰校長專業化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王昕直言,目前,我國校長的突出問題就是行政化,表現為漠視規律,急功近利﹔畏首畏尾,缺失擔當﹔朝令夕改,無所適從。這樣的后果是“國無大家,教無大師”。
當然,校長有校長的困境。寧夏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校長薛海林表示,一些公辦學校辦學缺乏活力,緣於校長是法人代表但人權財權不落實。“政府‘管理’教育要以創新方式簡政放權,還給學校單純安靜的辦學空間﹔同時社會‘評鑒’教育要以檢驗成果評鑒質量,並通過第三方評鑒保障公信力。由此管辦評分離的核心就落在學校‘辦學’,不但要依法辦學,明晰權責,更要以特色和活力贏得尊重,校長的治理能力將是辦學成敗的關鍵。”
“教育治理改革的核心是責權重新分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說。在實驗二小,治理結構正在轉變。該校行政隊伍瘦身,取消了教學處和德育處,直接以校長為首帶領原來的主任成立課程中心。在課程中心中,他們還是分管原來的教學和德育,但是需要共同討論、決策。操作層面上,年級執行的是課程中心的指令,減少了教學處和德育處的矛盾。
學校治理結構的變化,是對校長專業化的挑戰。李烈認為,校長要有戰略思考,具備規劃和引導的能力,對教育和管理的本質理解深入。校長要有民主作風,權力要回歸,而非簡單的權力下放,民主、開放、尊重是對校長修養的檢驗,是校長能力提升的過程。
校長應給教師自主權
現代教育治理的四大價值基石是公正、民主、自由、法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宏啟列出了他的教育自由清單:學生的學習自由權、老師的教學自由權、教師的學術自由權、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教育主體不論是學生、教師、家長,還是校長、教育行政官員,很多人都有不自主、受束縛的感覺。”
“一所學校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長的專業化成長,校長以此引領教師,帶動教師走向專業化。校長應充分相信教師,給教師自主權,教師也應放權給學生,這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隻知向上面要權,但是不會用權,教育發展不會好。”安徽省合肥市南園學校校長葉傳平的教育實踐讓他堅信,放手的教育姿態,才能有自信的教師,才能造就放心的學生。(記者 靳曉燕)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