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什麼?從40年前學醫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未得到滿意答案,有時豁然明了,可又迅即轉入糊涂。至今,我仍不能明確定義醫學是什麼,它不是純粹的科學,也不是單純的哲學,還涵蓋有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學、心理學等。正如古人所言:“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達裡,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眾所周知,醫學比科學起源早。科學一詞的出現才1000多年,而醫學已有數千年甚至更久的歷史。因此,應該是醫學的積累、進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學。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個分枝或隸屬於科學、服從於科學,甚至把醫學視為醫學科學的簡稱,看來是不恰當的,甚至有失偏頗。
科學研究的是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及變化規律,其結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醫學研究的不僅是疾病的本身(或其本質),而且要研究疾病這種現象的載體,即有著不同生活經歷和生理體驗的活生生的人,要研究人體各種機能的本質和進化規律。因此,醫學不僅重視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而且重視人體結構、功能及疾病的異質性或稱獨特性。醫學是通過長期大量不間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最終形成最大可能的適合人體保健、康復和各種疾病診療的知識體系。
因此,醫學遠比科學復雜,表現在人體的異質性和疾病的異現性。以疾病為例,據經典醫學書籍記載,現有病種已達40000種之多,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而且又發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個體身上,這就構成了醫學的復雜性。從某種角度講,科學是探尋事物的相同性,而醫學是研究人體的不同性。因此,我們認識醫學就不能千篇一律,對待病人更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為,與科學相比,醫學至少有17個方面的不同,下面我隻著重談其中7點:
第一、個體和群體
醫學在發源初期,是從一個個人體診療的實踐中獲得個別成功案例,然后將其逐漸應用到更多個體(即群體),由此逐漸積累匯成經驗。進入現代醫學階段,無論對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做臨床藥品或療法的試驗,隻要經過倫理委員會批准,就可以放到人群中去直接研究。這與長期以來那種個案研究方式相比,的確邁進了一步,這在科學上是可行的,是正確的。但是由於受到疾病譜、倫理學及經費的影響,受試對象的數量和觀察的指標依然是十分有限的,所獲數據的代表性是十分有限的。
比如一種新藥進行臨床試驗。在某種疾病的治療組獲得了70%的療效,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藥。但問題是在沒有用藥的對照組也有30%的受試者“有效”(自愈),同時,治療組中還有30%的受試者,用藥也沒效。正確的判斷是70%減去30%,隻剩40%左右有效。臨床試驗中,大多數藥品都呈現出這種現象,1/3用藥有效,1/3不用有效,1/3用也無效。可臨床現狀是,常將僅為1/3有效的藥用之100%的病人中去治療,為什麼不能隻將藥品用到那些隻有用藥才有效的1/3的病人中呢?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哪些是那1/3的病人,哪些是另外那2/3的病人。未來的臨床試驗方法應該是找到適應症,即對用藥有效的那部分病人用藥,對用藥無效的病人就不給他們用藥了。
第二、內外環境
自然環境對人體而言是外環境,它的千變萬化將嚴重影響人體內環境的適應性和協調能力。如果自然環境在短時間內變化太快太激烈,或者人體內環境的調節和適應能力跟不上,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科學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但對醫學來說,外環境是適應的根據,內環境是適應的條件。近年來,地球環境變化太快,地震剛過,海嘯又來了﹔SARS剛過,禽流感又來了,這種頻頻變化給人體已經帶來極大的挑戰,有些局部地區已有1/5的育齡婦女生不出來孩子,也有1/5的病人死於腫瘤。如果這兩個1/5的比例繼續擴大,將會對人類的生存繁衍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醫學不僅是要重視外環境的變化,而且要探索人類內環境適應這種變化的規律。
第三、局部與整體
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了解一個患者,比了解一個患者患什麼病重要。”
人體是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分化而成的整體,不像機器那樣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組合而成。既然是一個卵子形成的,那這個局部出了問題,別的局部也可能出現同樣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存在局部和全身兩種形式,只是敦重敦輕而已。比如皮膚病多達數千種,其實隻有少數幾種專屬皮膚器官,比如單純性毛囊炎或接觸性皮炎等,其他可能都與整體有關,因為這些疾病都需全身治療,光治局部是難以治愈的,如果治愈了那就是自愈的。
整體往往大於各部分之和,好比研究大樹,隻關注枝葉、根干,忽視了與樹的關系,最后得的結果雖與此樹有關,其實在其他樹也是這樣。因此,我們在局部看到的現象,盡管是科學的,但隻有整合到整體中得出的結果才真實,才叫醫學。
第四、靜態與動態
對物體來說,一般用變化來描述或分析﹔但對生物體特別是人體則用進化來描述和分析。變化可以發生在瞬間,而進化是長期變化的結果。進化當然包含變化,但絕不僅僅是變化,其內涵要復雜得多,再者,進化不隻包含一種變化,那是多種變化共存並相互影響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人類的疾病譜,通常都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主要疾病是感染性疾病﹔到了八九十年代,心腦血管疾病急驟增加,目前是以惡性腫瘤發病居多。
第五、生理與心理
生理指生物體整體的生命活動和各器官的功能。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在人體,生理與心理相互影響,超過了一方的承受力就會導致生理上的疾病或心理上的疾病。
醫生的心理對病人的影響。醫生自己也是有思想有獨立心理活動的人。醫生的心理活動,包括對疾病的認知,對病人和疾病的態度,對預后的預測及與病人的交流能力等都會影響病人的預后。在臨床上很多病人喜歡找教授專家看病,因為他們更相信教授專家的診治水平。聽說有一個牛皮癬的患者,10個醫生給他開的都是同一種止痒藥,可隻有一個開的有效,就是病人信任的那一個。這就是俗話說的“信則靈”,其實完全是心理作用。這就提示我們醫生除了能用好藥,開好刀,治好病外,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希波克拉底說:“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
第六、証據與經驗
科學是對世界各種現象的描述,並對其變化規律進行總結。科學研究是將物質嚴格控制在一定空間和一定時間條件下進行的,因此,科學知識具有普遍性,科學方法具有客觀性,科學理論具有嚴謹性,科學研究追求最為重要的是証據。
醫學除了上述要求外,更為強調在與不同患者交往過程中的職業經驗總結。這種經驗可能缺乏普用性,甚至缺乏科學要求的嚴謹性,因為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所以,按科學的辦法學醫從醫都會遇到困難。
第七、科學與倫理
科學除了考慮自身對其他領域的影響之外,一般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但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除了自然屬性外,還有社會屬性和思維屬性。換言之,科學研究的對象是靜止的(固定的非生命體)和均一的,而醫學研究的對象是動態的(活的生命體)和復雜的,而且不允許對其有任何明顯的傷害甚至致殘,無論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因此,必須要以道德規范作為導向,並受到約束。任何一項人體內的實驗都必須經倫理委員會批准,才能進行。也就是說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想怎麼干就怎麼干的。
醫學與科學的區別,除了上述7點外,還有微觀與宏觀、體內與體外、直接與間接、數據與事實、必然性與偶然性、客觀與主觀、因果與相關、理論與實踐、瞬間與長期、結構與功能等十種區別。其實,還不止這17個方面,比如,還有表象與實質、治愈與自愈等,我不打算這樣總結下去,我必須就此打住,因為這是一個分析不完的問題。
列舉醫學和科學的區別,我的本意不是想一言以概之曰:醫學不是科學,一因國人通常把“科學”二字當真理來解,說醫學不是科學,就似醫學不是真理,而是謬論,甚則邪說,這不僅我自己難以說服自己,而且必將成為眾矢之的,還是保守一點為佳﹔二因醫學中包含了大量科學或科學的元素,比如物理的、化學的、數學的、生物的……所以,說醫學不是科學,一是我不願,二是我不敢,三是我不能。
但是,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醫學與科學的相關關系,也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從事醫學的人。我們可用科學的理論幫扶醫學,但不能用之束縛醫學﹔我們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醫學,但不能用之誤解醫學﹔我們可用科學的數據或技術助診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醫生﹔我們可用科學的共識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最近,我們一直在提倡整合醫學,英文叫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整合醫學就像上述這17種關系、這17根繩子與至今科學發現的浩如煙海的數據和知識,有選擇地、有機地整合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從整體出發,為整體需要,並用之於醫學實踐,最終使人類的健康能真正得到保証和保障,進而真正地“認識我們自己”。這就是筆者的所思、所想和所願。
(樊代明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記者金振婭整理。)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