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食府在萬象已經開起三家店,圖為唐妍和女兒劉詩萌
3月7日上午,唐妍囑托女兒劉詩萌代辦的要緊事終於敲定:成功預訂3月12日萬象飛成都的一張機票。十余年裡,萬象往返成都的航班唐妍沒有少坐,因為一頭是自己的家,另外一頭有父兄姊妹。2003年,唐妍從成都隻身來到老撾的首都萬象,經歷過在餐館打工、開網吧、開按摩店和辦餐館。現在,唐妍的餐館“成都食府”已經在老撾開了三家分店,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四川味道”。她本人則從一個“打工妹”奮斗成老撾中國商會的副會長。四 川 味 道
連開三家分店 廚師到墩子都是四川人
3月7日中午12點,“成都食府”三江店的落地玻璃門被推開,四個說普通話的客人徑直走到大堂最裡面的餐桌。原本圍坐在一起的幾個年輕老撾姑娘,迅速起身端去茶水,呈上菜譜。
這是中午的第一桌客人,他們的到來點燃了后廚的爐火。
“成都食府”三江店地處老撾首都萬象市隆巴沙的三江中國城,去年9月開張,是“成都食府”在萬象開的第三家店。
翻完菜譜,等候在客人身邊的老撾姑娘,遠遠地向吧台發出“求救”信號,老板娘唐妍立刻迎了過去。原來是客人要了解的有關菜品的細節,老撾姑娘回答不上。
唐妍解釋完客人關心的問題后,順勢推薦招牌菜,沒想到對方並不陌生,“恩,吃過,我們以前經常去機場路那家吃。”客人嘴裡的機場路是“成都食府”最早在萬象開的一家店。
接著,有更多客人進來,三四張點餐單在吧台上鋪開,唐妍的女兒劉詩萌跑前跑后張羅著。這一切並沒有消減唐妍的“緊張”,她不時攔住從廚房端菜出來的老撾姑娘,先對照單子審視一遍菜品,再給服務員指明往哪張桌上送。
劉詩萌去年從大學畢業后,接手“成都食府”三江店。唐妍每天中午都到這裡幫忙,傳授女兒經驗,然后再依次到其他店。親力親為是唐妍丟不掉的習慣。
“廚房裡的工人,都是從四川請過來的,”唐妍向記者介紹,“就算是配菜的師傅,也是四川人,三家店都是這樣。”
初來乍到
“盲打”電話求職 結果撥通征婚廣告
老撾人口數量約670萬,而據不完全的統計,在老撾的中國人就有80萬以上。以萬象的三江中國城為例,這裡有超過2000的中國人。
唐妍的“成都食府”,客源主要是中國人。現在三家店共計約有50張桌,一年能盈利100萬左右人民幣。除此之外,唐妍還經營著幾家按摩店﹔老公則在當地開辦了一家投資顧問公司。
現在的生活很富足,但過去的磨練更讓唐妍記憶深刻。“離鄉背井一個人到這裡來,當時很艱難啊,”她笑著回憶以前的囧事。來老撾前,唐妍在成都開羊肉小館子,后來鋪面被收回,所以2003年她投奔在萬象開餐館的親戚,到這裡來打工。
“剛來這裡就是個文盲,一個字也不認識,”唐妍說,當初為了租房子,她從大街上抄回很多張貼的電話號碼,挨個撥打,結果電話那頭是找保姆、代買車票、征婚等五花八路的,“因為不認識字啊,隻認識電話號碼,所以看到電話號碼就抄回來。”唐妍忍不住哈哈自嘲。
磨合一段時間后,唐妍讓老公也從成都來到萬象,夫妻倆先打工再創業,開過網吧、按摩店,到2010年正式開餐館,做“成都食府”。如今,他們各自發展更多的事業,齊頭並進。
創業二代
學會老撾語 女兒打算賣甜品小吃
唐妍在萬象的成功,很早以前就傳回老家成都,這些年不少親朋好友或者老鄉到這裡找她取經,請她“帶路”。不過,卻鮮有人像她這樣,能在萬象扎下根。
“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但有准備的人才能抓住機會,”這番感概,是唐妍這些年對周遭見聞的總結,很多人到過這裡,最后卻打退堂鼓。“他們想到這裡來賺錢,以為這裡的錢好賺。其實做啥子都是先要付出,才能有回報的,至少要勤勤懇懇,敢吃苦耐勞。”
從開網吧起,唐妍一直都是卯足勁,想法設法搞生意的,“開網吧,也順帶做打復印、印刷、傳真等,當時這些生意有市場。在哪裡做生意都一樣,都要鑽,要想。”
包括對女兒劉詩萌的指導,唐妍同樣信念堅定。四年前,劉詩萌從成都來到老撾國立大學老撾語專業,成為學校唯一中國籍的全日制學生。“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和中國企業到老撾來,現在老撾非常需要中老語翻譯,市場很緊俏。”
盡管如此,劉詩萌並沒有從事翻譯這一行,畢業后馬上接手“成都食府”三江店操練,對未來她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和朋友准備在萬象開甜品小食店,還是做四川的甜品小吃,”劉詩萌說,萬象的中餐館不少,但現在還沒有一家成規模的甜品店,她的想法是在媽媽的店裡學會實踐技能后,自己再獨立開拓市場。
萬象全城 隻有他會做假山雕塑
在萬象,唐妍不是特例。像她那樣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中國商家數以千計,包括目前萬象唯一一家從事假山雕塑的商人李鴻飛。
過硬的手藝
開了好頭
李鴻飛是重慶人,離開家鄉到外面闖事業的時候,嚴格來說他還是“四川人”。二十年前,他在廣州從事石材裝飾裝修工作。
1999年,中國援建老撾文化中心,李鴻飛帶著裝飾裝修的技工本領來到老撾萬象。那個時候,萬象的裝飾裝修行業還在空白期,他帶來的技術得到了當地一些單位和企業的認可,繼文化中心的裝飾裝修任務后,他在當地接到了別的生意訂單。
過硬的手藝開了好頭,李鴻飛在當地看到了比國內更好的市場,“當時廣州很多人做這一行,但萬象沒有人做。”
生意好做,日子卻並不好過,“那時候不像現在,根本沒幾個中國人,”李鴻飛說,異國的陌生感經常冷不丁襲來,從國內帶來的手機,在包裡裝了20多天他也沒有用上,“不懂語言,不曉得怎麼開卡。”
兒子也來了帶來電腦制圖
改變在2007年和2008年這段時間迅速發生。這兩年,李鴻飛因為一個裝修項目,離開萬象到較遠的一處山區去了,回到萬象時,覺得一切都變了。
“突然多了很多中國人,連中國城都有了,”回想當時的感覺,李鴻飛既錯愕又驚喜。
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同行。一些從國內來,一些是當地的老撾人,越來越多人開始涉足李鴻飛經營的業務:裝飾裝修、園林綠化等。
“有競爭,但是我還是有優勢,”李鴻飛對自己的業務很有自信,因為他所擅自的假山雕塑是一門技術活,老撾商人不懂這門技術,而目前還沒有外來人參與這項業務,“我是萬象唯一一家做假山雕塑的中國人。”
現在,李鴻飛的兒子從國內大學畢業后,帶著未來兒媳婦一起來到萬象,加入老爸的事業。“他學的園林專業,電腦制圖比我快多了。”
記者手記
“連根針都要進口”的國家機會留給有心人
周末的老撾萬象,大街小巷門可羅雀。“一半人在家休息,一半人到隔壁泰國消費,”雲南人陳鳴路在老撾生活已經兩年有余,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連根針都要進口的國家”。
在陳鳴路的帶領下,記者尋到了一處不一樣的地方。
“中國超市”、“四川酒樓”、“成都食府”、“重慶面館”等接踵現身,道路兩邊所有的商鋪招牌都是碩大的漢字,像拼音備注一樣的老撾文很容易被忽略。甚至還有直達雲南的客運大巴在路邊等客。在這裡轉轉,四川話、湖南話、浙江話和福建話不時回旋記者耳畔。
這裡是萬象隆巴沙,它的崛起,改變著老撾人的生活。當地人隻習慣叫這裡三江城,或者中國城。最初這裡的商人全部來自中國,食品、文化用品、電器、家具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老撾全國村村寨寨商店裡的日用品基本都來自這裡。在這裡,各種各樣的門店願意在周末營業。“隻有中國人開的餐館,周末能吃到東西。”
在三江中國城之前,是“老中友誼商品城”埋下的伏筆。1999年這座商品城在萬象開業,是中國商品在老撾的第一個主要貿易集散地。開業十年間,中國商品的銷售量每年以30%遞增,商場裡每年中國商品的銷售額平均達到2億元人民幣。乘這股風,三江中國城在2007年誕生,逐漸吸引老撾商人,他們學習中文,接受人民幣。
接下來,三江中國城大面積的空地有待二期、三期工程繼續開發,一塊“連根針都要進口”的處女地上,機會向有心的人招手。
機遇快讀
目前,在老撾經商處登記在冊的中國企業超過400家。
根據老撾計劃與投資部統計,截至2012年,中國投資老撾僅次於越南、泰國,投資工程項目801個,總價值39.52億元,佔投資老撾前十位國家的25.5%。也是老撾的第三大交易對象,僅次於泰國、越南,佔老撾外貿總量的5.58%。
木材出口
2014年3月,老撾發布新的總理令,政府授予一些公司出口工業用材的許可,柚木、桉樹和沉香在批准出口的木材之列。老撾政府將簡化有關程序,方便國內木材出口。
零售店
為保護老撾人的就業機會,長期以來,老撾法規規定,不允許外國人在當地開零售店,但目前這一政策已有鬆動。老撾規劃和投資部投資推廣署法律部在2014年出台新的規定,外國人投資10億基普便可在老撾開零售商店。(記者 梁斌 李媛莉 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