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徐冬冬:隱者歸來

2015年04月02日08:5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徐冬冬:隱者歸來

  春風乍起看《四季》

  徐冬冬,多年不見。公眾視界不見你,業界唱和不見你,媒體報道不見你,市場運作不見你。

  所幸,因《四季》組畫之緣,17年后,我又與這位中國抽象繪畫創始人再次相遇。

  1997年,初識徐冬冬,他風華正茂,血氣方剛,談起自己的行為藝術“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張揚、浪漫。如今,再晤徐冬冬,他已“知天命”,但依然為“理想”動容,用他的話說,這就是“天命”,舉手投足間,淡定、曠達。

  徐冬冬沒有移民海外。他的消失,不是避世,而是隱逸。他的隱逸,不是離開塵世,而是離開喧囂的環境和浮躁的狀態。

  這一隱,就是十來年。

  2015年初春,北京,乍暖還寒。徐冬冬剛剛創作完畢一套組畫,名曰《四季》,放在了我面前。從2013年秋開始,他將色彩筆墨融進了那四季的宇宙中。他的《四季》,是對萬物生死、善惡的探討,表現的是人類自身在宇宙間靈魂跳動的軌跡。

  而隱在“四季”裡的徐冬冬,曾經走過怎樣的歲月?

  徐冬冬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醉心丹青繪事,遍訪文化界前輩大家。年少時,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臨摹宋、元、明、清各代藝術珍品,與古人神交。劉海粟、吳作人、劉開渠、王森然等諸位大師,都對他深有教導。

  1986年,《徐冬冬詩畫集》問世,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撰文稱贊這位隻有27歲的青年俊彥,“是一個有鮮明特點和具有藝術才能的畫家。他的山水、人物及花卉既富有筆勢飛動的狂放性格,又極注意物像形體和整個畫面的塑造。他講究‘心造境’,也注重‘師造化’。”

  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吳作人也為另一冊《徐冬冬畫集》留下筆墨,題道:“師古人再造化之誠,以立奪天工之志,藝豈有止境哉。”

  1987年,中國美術館在主大廳為徐冬冬主辦個人作品展並收藏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史上,舉辦重要個人展的畫家中,他當屬最為年輕的一位。

  1988年,不滿30歲的徐冬冬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次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亦是當時最年輕的。

  1990年至1991年,文化部與中國美協聯合為徐冬冬主辦了個人作品大型巡回展“徐冬冬足跡——十省市巡回畫展”。這是文化部首次給一位中國畫家舉辦巡回展覽,在中國美術界開了先河。

  和我一樣,許多新聞界的同行,都是在1997年前后認識徐冬冬的,那時的他,正忙於啟動“向世界500家著名圖書館贈《徐冬冬畫集》”,即“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大型行為藝術。

  在1997年5月22日的開幕式上,50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會聚人民大會堂。大家一致認為,“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可以說是從明代至今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化外交,徐冬冬也被媒體譽為“中外文化的架橋人”。

  “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創作歷經5年,范圍覆蓋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最終,全球上千家文化機構收藏了《徐冬冬畫集》,而這一過程充滿艱辛。徐冬冬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談道,“此次藝術創作活動,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目的在於讓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及中華文化有一個了解。中華文化素來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這也是中華文化認為的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21世紀中國進入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進程,表面看是政治、經濟的問題,最終還要落到文化的認同上。”

  美國布什圖書館收到《徐冬冬畫集》后,老布什親筆致函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這是一個特殊的禮物,我和我的太太芭芭拉都很喜歡。”

  2001年4月30日至5月11日,聯合國主辦的“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畫家徐冬冬回顧展”,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駐歐洲總部舉行。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理庫佩羅先生致辭:“徐冬冬先生的作品不但有東方的理念,而且融入了西方的色彩,讓人耳目一新。近年來,畫家徐冬冬與歐美各國的文化機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對話,這與聯合國所提出的‘文明的對話’相吻合,他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徐冬冬一幅題為《聽聞殘雪話春曲》的作品被聯合國永久收藏,這是聯合國第一次收藏中國畫家的作品,他也成為第一個由聯合國主辦個人畫展並收藏其作品的中國畫家。

  此時的徐冬冬,閃耀在多重榮譽的光環之下。然而,就是此后,他卻遠離俗務凡塵,留下的只是一個清清淡淡的背影。

  問道有悟“心造境”

  徐冬冬生活狀態的突變出人意料,面對種種疑惑和不解,他淡然一笑。至於隱逸之因,無他,隻為聆聽天命對靈魂的感召。

  早年在故宮研習古畫時,徐冬冬便從古人筆墨中參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與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畫作具有平淡、天真而達物我兩忘的文人情懷。

  1984年至1996年期間,徐冬冬兩次對中國山脈進行了系統探求,足跡遍及數十座名山大川,“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為藝術的創意,便產生於山水之中。

  徐冬冬喜登高望遠,對中國哲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山水間的行走,讓徐冬冬對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了新的感悟。在“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實施的5年裡,他展開了繁忙的全球文化旅行,觀摩、研習歐美諸國藝術大家的作品。

  縱覽世界,閱思千年。具備了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的徐冬冬領悟到,當今世界出現的問題,來自於西方文明所固有的缺陷,它達到相當程度之后,需要另外的文化來補充與平衡,而中華文化的智慧正具有這樣的能力,同時這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考驗。

  徐冬冬曾這樣寫道:“畫者揮毫寫物只是手段,目的在於‘致良知’的參悟。”中國文化到底用什麼來和世界與未來對話?2003年起,燃燒著使命感的徐冬冬動極歸靜,走入了隱逸的生活。他要讓自己的身心沉靜下來,脫離世俗的喧嘩,去用心回應“天命”的呼喚。

  徐冬冬隱逸在京城東北郊的“雲歸處”。小院深深,淡淡雅雅。

  翻閱徐冬冬的藝術年表,2003年之后,年年只是寥寥數語。十余年的生活,就是“創作”“游歷”“問道”六個字。

  十來年,徐冬冬的腳步落在了北美的落基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更留在了青藏、雲貴和川藏高原上。立於高山之巔,體悟天地精靈,他尋園、問茶,靜觀禪意。他獨坐“雲歸處”靜思,足不出戶而心有萬水千山。

  不是沒有“苦”。徐冬冬“心苦”,那是源於對生死、善惡的哲學追問,源於以心入畫,在藝術求索上披荊斬棘、另辟蹊徑的浴火重生。

  徐冬冬從精研意象繪畫、印象繪畫而進入到抽象繪畫,並創新性地探索了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這在中國當代畫家中實屬罕見。早年專攻中國意象繪畫時,李可染等諸先生曾對他寄予厚望,“隻要沿著此路,定能成為大家”。

  “我在學習中國繪畫的同時,從未忘卻對西方繪畫的學習,這不僅是個人的愛好,更是文化交流的規律,時代的需要。”徐冬冬說。

  20世紀70年代,徐冬冬從傳統中國意象繪畫起步,隨后幾年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運用,並沿用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將色彩與水墨相聯系,探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筆墨情趣與西方光影相結合的境界。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抽象繪畫至今,徐冬冬一直試圖將中國哲學中蘊含的抽象概念與西方抽象繪畫的思維相結合。他希望能將抽象思維帶入到中國的文化之中,融入在中國的繪畫裡。

  不過,徐冬冬並不想跟著西方抽象藝術亦步亦趨,他希望創立具有中國思想的中國抽象繪畫。

  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徐冬冬“自找苦吃”,孑然獨行,艱辛探索。“畫畫不是目的,問道才是根本”——在他看來,具體作畫只是“小技”,構筑中國抽象繪畫的思想基石才是“大道”。

  20世紀80年代,剛剛二十出頭的徐冬冬深受宋明兩代心學、理學大家的影響,創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藝術思想,“心”指人心,“造”為創造,“境”指意境,強調作畫要“用心靈去創造意境”。

  而立之后,徐冬冬對“心造境”的詮釋,從美學范疇進入到了哲學范疇,從“身心合一”發展至“天人合一”:“心”即為“宇宙”﹔“造”通“易”,求宇宙變化之規律﹔“境”又為“致良知”,其意在表達的筆墨要含善愛之心與仁德境界。

  此時,“心造境”的含義為:“在宇宙造化中發現、表達人類與萬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蘊藏於變化中的真善美”。而今,“心造境”已不僅是徐冬冬的藝術思想,更成為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心”為佛,是宇宙本體,為“出世”,“造”在於變化中的道,在“出世與入世間”,而追求的“境”,卻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生活裡。

  隱而非遁應“天命”

  徐冬冬隱逸的這十來年,社會發展迅猛。畫家的價值仿佛緊緊地和作品的價格聯系在一起,畫家的成就幾乎等同於曝光率。

  但徐冬冬恍若未聞,始終保持定力,隱逸潛思。他的心裡是安定的,他完善了自己的宇宙觀,悟得了“心造境”的人生境界,明確了發展中國抽象藝術的方向,將中國哲學裡的抽象概念作為其繪畫語言,創立了中國抽象繪畫流派。

  徐冬冬主張,人融於萬物之中,宇宙萬物平等,人類對萬物皆應具有愛心,人類的快樂與幸福應建立在天、地、人以至萬物的宇宙概念上。他把人類的靈魂與宇宙的變化相聯系,探究了宇宙生命的生死往復和生命之初的善與惡,並突破性地將人之善惡推至萬物。

  這一思想淵源來自於中國古老哲學的“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者道之動”等理論,思維廣度跨越古今中外。

  徐冬冬在筆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達著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變,國家的產生與消亡以及人類的精神狀態,觀其抽象繪畫作品,猶如去探究一個生命的本質與發展,畫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繪畫思想的影響,其實,述說的都是中國人富有質感的想象力和社會人生。

  《四季》組畫將徐冬冬的中國抽象繪畫推向了一個高潮。他說,這組作品使他對“天、地、人”有了嶄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們感覺到的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類自身在宇宙間靈魂跳動的軌跡,它表現得如此的自在。四季往復不殆,萬物因氣相連,氣繞物而生氣韻,物在氣韻中而具神韻,人類之靈魂在這氣韻之中神採非常,人和萬物之神韻在浩瀚宇宙間交融和諧,這兩者的神韻之和諧才是宇宙的最高境界。”

  不親眼看見《四季》,很難想象千年的宣紙和筆墨能有如此創新力。宣紙被揉搓,被水墨反復浸沒,凸現出千變萬化、從未見過的自然肌理。我不由感嘆,薄薄的宣紙竟能承受這樣的厚重,竟有這般的張力與變幻。

  徐冬冬在繪畫領域建立了新的流派,標志著中國的抽象繪畫已經走出對西方抽象繪畫的單純性、技巧性模仿階段,具備了獨立的思想內涵、表現形式與生命力。這一畫派的確立,為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區域性走向國際化,構建了一個開放的藝術體系。

  如今,新的創作又置於徐冬冬的案頭。這次創意名為《藤》,是《四季》的延續,他准備用中國書法的用筆來講述一支藤蔓在四季中的變化,畫中存書意,書中含畫境。這與他先前所創作的《無根的神韻》,都是在探討採用中國書法的元素來表現抽象藝術的思考,為中國抽象繪畫在表達方式上再打開了一扇窗。

  一本取名於徐冬冬藝術思想《心造境》的畫集即將出版,這將是中國抽象繪畫的重要文獻。望著這本沉甸甸的書稿,徐冬冬告訴我,三四年前已送至印刷廠,但總覺得不夠完美,一直沒有付印,為一字一句的修改、一章一頁的編排費盡思量。他那嚴謹治學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敬重而感動。

  徐冬冬仍將“隱逸”,也終將“歸來”。

  手撫染霜的兩鬢,徐冬冬微笑著回顧人生,“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惡以及揚善去惡之道,悟得天命,曉得上天使命的賦予。將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國家、人類和浩瀚的宇宙裡,如水一樣、像光一樣臻於無我之境,此時我之內心充滿著自由。”

  人物鏈接

  徐冬冬,1959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寧波,對意象繪畫、印象繪畫、抽象繪畫均有深入研究和創作實踐,並涉獵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品跨度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畫風幾經突變,充滿創新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壽圖》《紅河谷》《距離二十三》《圍與不圍》《無根的神韻》《太極》《四季》系列組畫等。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藝術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觀,在中國的哲學裡尋找著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其繪畫語言,創立了獨具風度的中國抽象繪畫流派。(黎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