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 資料圖片
說起“下西洋”,人們通常首先會想到:六百多年前,鄭和作為明朝外交使節,七次下西洋的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中國“下西洋”第一人。
然而,近日陝西省文物保護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員通過對一座神道碑——“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的碑文進行研究,可能將“改寫”這一歷史誤會:早在唐代,航海家、外交官楊良瑤就以“聘國使”身份攜帶判官和國信、詔書,率外交使團,通過航海下西洋,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亞、中東國家,抵達黑衣大食(今天的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比鄭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
楊良瑤下西洋首開先河
唐楊良瑤神道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雲陽鎮小戶楊村,於20世紀80年代出土,現珍藏於涇陽縣博物館。
在涇陽縣博物館,記者看到“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體形高大,額篆的“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9個篆字周正圓渾,蒼遒大氣,不失為中晚唐書法中的佳品。該碑上千字的碑文主要記載了楊氏家族的起源,以及侍奉皇帝、內平禍亂、外撫異邦等史實,尤其記載的楊良瑤在“借兵回紇”“出使嶺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歷史事件中的功勛,都歷歷在目。
據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縣志處處長張世民介紹,自從這座神道碑被發現后,他就一直對其碑文進行研究:“碑文裡最重要的記載就是楊良瑤作為唐中晚期——唐德宗的外交使節航海下西洋,在南海這個地方舍陸登舟,走過南海,從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一直到兩河流域,然后舍舟登陸,抵達遠在中東地區的巴格達,也就是當時的黑衣大食的首都,距今已有1220多年,較之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太監鄭和率船隊遠航印度洋西岸,早了620年。”
張世民說,根據研究碑文,貞元元年(785年)四月,五十歲的楊良瑤親率外交使團,通過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亞、中東國家。大食國與唐王朝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所以海洋上的絲路貿易十分頻繁。但由於現存的唐代正史文獻中,對正式派遣使節航海下西洋的記錄不是十分詳細,因而這座碑文有關楊良瑤航海出使黑衣大食的記載,就顯得彌足珍貴,填補了這段歷史空白。
張世民認為,作為唐王朝的外交使節,楊良瑤很可能是中國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節,並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朝廷的褒獎。
據涇陽縣博物館館長劉隨群介紹,去年該縣在當年神道碑發現地附近的地底下,清理發掘出兩塊青石,拼接成一個1.5米長、1米寬的龜形石座,經鑒定,這是楊良瑤墓前神道碑的基座。這兩次發現,對研究唐王朝與阿拉伯之間的使節往來,以及我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証。
神道碑記載家族歷史
據了解,楊良瑤(公元736—806年)系雲陽縣龍雲裡(今屬涇陽縣雲陽鎮)人,有兩個孩子,20歲左右成為朝廷的宦官,先后侍奉過唐朝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代皇帝。特別是到唐朝中后期,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在掌控軍政權力和皇帝廢立方面,甚至有宰相大員難以企及的權力。死后歸葬京兆府雲陽縣龍雲鄉,即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雲陽鎮。
據“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記載,楊氏世代榮耀。其曾祖為唐初功臣,官至雲麾將軍、右威衛中郎將﹔祖父懷貞,為許州別駕﹔父親彥昱等,皆為處士。唐肅宗永泰元年(765),楊良瑤奉命說服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代宗大歷六年(771),宣慰安南、廣府,不辱使命﹔德宗興元元年(784),赴回紇求師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回國后受命主持修葺歷代唐陵,參與洛陽平叛,至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取得平藩戰役的勝利。最后,楊良瑤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憑借功勛,成為唐順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
文獻記載,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怛邏斯戰役后,大唐帝國與黑衣大食基本確定了各自在中亞細亞的勢力范圍,但天寶十四載(755年),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趁機奪取了長安至天山絲綢之路上的河西諸鎮。
為抵御吐蕃,唐德宗制訂了“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同時,大食與唐王朝長期保持著通使外交關系。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遣使節朝貢開始,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最后一次外交使節離唐回國,前后148年間進入唐都長安的大食使節有39次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該神道碑正文行書鐫刻,用了許多簡筆字,與當今簡化漢字有相似之處。比如“請”寫作“請”,“繼”寫作“繼”,“萬”寫作“萬”,“邇”寫作“邇”,“爾”寫作“爾”,“輔”寫作“輔”,“彌”寫作“彌”等等。這些漢字簡筆字的使用,對於研究唐代文字史,有著相當重要的啟迪和幫助。
■相關鏈接
唐代下西洋
先從廣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國海向南行,先至門毒國(今東西竺昆侖洋),再至古笪國(一說真臘),經海峽(今新加坡海峽),北岸為邏越(即暹羅),南岸為佛逝(今蘇門答臘島南部),路過天竺(今印度國一帶)等百數十個國家,抵達大食國弗剌利河(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羅國(今伊拉克巴斯拉鎮),再向西北陸行千裡,到達茂門王所都縛達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時,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等地。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記者 楊永林 張哲浩)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