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好警示牌,彭龍開始指揮著車輛避讓,一旁的謝舒明迅速掄起了鐵錘,朝地面狠狠砸去,一個凸起的鐵釘,幾下便被砸進了路面。
在武漢市漢陽區街頭,謝舒明和彭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這樣的配合,已經“消滅”了數百枚路釘。
錘釘子,只是他倆的業余“愛好”。他們是武漢公交四公司的輪胎修理員,正是因為見了太多被施工遺留釘子扎破的輪胎,促使他們決定從源頭入手,義務幫所有車主消除隱患。
熟悉他們的同事,給這對組合起了個有喜感的稱呼:“錘子兄弟”。不過,說到這,謝舒明腼腆地說:“‘錘子兄弟’有些不好聽,還是叫我們‘錘釘兄弟’吧。”
1.現場:街頭路釘“露頭”扎胎 他們穿梭車流冒險除釘
2014年10月18日上午,漢陽區陶家嶺公交四公司保修車間內,謝舒明收到一條手機短信:楊泗港高架橋下,有一處鐵釘露出,過往車輛紛紛避讓。發件人是585路公交司機劉慶國。
午休時間一到,“錘釘兄弟”根據信息出發了。
在高架橋正下方,坑窪的地面上,有兩排整齊的鐵釘從地面冒出頭來,幾米開外,地上鋪著一塊長方形鐵板,鐵板的四角幾個固定鐵釘用的圓孔都空空如也。
“一看就知道,這塊鐵板原來是用鐵釘固定在破損路面上的,由於長期被車輛碾壓,被撬離了路面,位移了幾米。但鐵釘還留在路上,必須砸下去,不然容易扎破途經車輛的輪胎。”謝舒明邊說邊從車尾箱拿出大鐵錘。
30斤重的錘子,在身高不到一米七的謝舒明手裡顯得略為沉重,他拖著錘子走向道路中間的釘子處。彭龍也見機行事,看准車較少的時候,將警示路標放在離路釘約5米處,一邊提醒過往車輛注意,一邊示意謝舒明開工。掄、瞄、砸,謝舒明掄起鐵錘一次一次的砸向立在路面上的路釘。
“錘釘兄弟”利用休息時間上街找釘子。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謝舒明掄錘除釘,彭龍在一旁提醒車輛避讓。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錘釘時,隻見他埋著頭,腰彎得很低,雙手有勁地揮動著大鐵錘,一下,兩下,三下……直到釘子完全埋進路面中,不到5分鐘,汗水已經順著謝舒明黝黑的臉頰滑落。
“安全了。”用腳踩了踩,發現幾枚路釘都完全埋進去后,謝舒明長舒一口氣,背起鐵錘,和彭龍往前走去,尋找其它路釘。
路邊,行人看到他倆的行為,投來異樣的目光。“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眼神。”彭龍回憶道,他們之前在“錘釘”的過程中,很多車主不理解,認為他們佔道造成了交通堵塞。但彭龍卻不這麼認為,花兩三分鐘解決一個路釘,一輛車將會節省50元的補胎費,一千輛車就是5萬元,何樂而不為呢。
2.緣起:臨時搶修發現問題 除“眼中釘”成“低頭族”
從2012年開始,武漢全面進入建設密集期,地鐵、立交等建設工程密集,高峰時數千個工地同時施工。工地破壞的路面,施工方常用路釘固定幾塊鋼板,覆蓋坑窪以便通行。車輛長時間碾壓鋼板移位,或者施工結束后疏漏,路面凸出的路釘便成為過往車輛的“噩夢”。
“上街錘釘就是想改善路況。”26歲的彭龍說,近兩年來公交輪胎被扎明顯增多,他所在的修胎車間每天搶修近50條輪胎。2014年3月28日,正在車間工作的謝舒明和彭龍突然接到臨時通知,要趕去漢陽麒麟路段搶修一輛266路公交。一到現場才發現,由於路面坑窪不平,公交車在避讓路釘時意外落進一個深達40厘米的大坑內。搶修完畢,謝舒明提議:“路面狀況實在太差,這樣下去不是個事,我們不如從根源解決問題,定期巡視路段,處理馬路上遺留的路釘。”說到這裡,兩個人一拍即合。
“錘釘兄弟”掄起錘子行動。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武漢街頭這樣害人的釘子不少。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他們開始利用午休時間一起“搭伙”巡路,處理路釘,從源頭消除隱患,還能減少修胎量。遠一點的地方,就開車去,到了再步行掃街。有時一走就是30多公裡,遇到路況較好的情況時,彭龍就將車輛打開雙閃停在路中,指揮過往車輛避讓﹔遇到路況較差的路段時,彭龍就將車停在一邊,謝舒明拖著沉重的大鐵錘子沿路查看,遇到破壞性較強的路釘,就立刻聯系彭龍前往指揮交通。
容易處理的路釘,謝舒明三五下就砸入地下﹔遇上難啃的“釘骨頭”,“兄弟倆”需要輪換錘砸十多分鐘。不斷猛力砸釘,常用的鐵錘多次開裂,錘面坑坑窪窪。
70后的謝舒明身高不足一米七,長期掄錘讓他右手掌心磨出一個硬幣大的老繭。謝舒明說:“路釘要睜大眼睛找,現在走路都成‘低頭族’,遇到‘眼中釘’就盤算著怎麼錘掉。”
3.堅持:步行百公裡錘釘數百枚 每天少補20條輪胎
雖是義務錘釘,可剛開始時知情同事不多。起初,隻有胎工組的幾個同事知道錘釘兄弟的“額外工作”。有幾次,他們還因為尋覓路釘而耽誤了上班時間,被領導狠狠訓斥。一些車主認為他倆佔道阻礙交通,冷眼相待,甚至貼身加速駛過。謝舒明說:“我們是為出行安全,相信大家遲早會理解。”
2014年9月下旬的一天,“錘釘兄弟”所在車間一上午收到23條車胎,受損位置和深度幾乎一樣。根據經驗,謝舒明判斷這些車胎是在一個路段被扎。與相關司機確認后,他倆前往事發點,找到並處理掉了扎胎的“元凶”。
風雨中,他們繼續為民除“釘”。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他倆向公司建議,希望通知各線路司機,行車途中多留心“危險路段”,發現路釘扎胎及時通報,提醒其他司機注意避讓,並通知他們及時錘釘。“錘釘兄弟”的義務付出,才被單位上下知曉。
消息一發,一呼百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並形成了一條流水線:司機發現問題、反饋問題、發布問題提醒其他司機、錘釘兄弟出馬消除隱患。隨著各方的支持,馬路錘釘的工作很快收到成效,每天送往輪胎車間的車輛數量銳減,這也讓他們更有信心繼續將義務錘釘的工作做下去。
半年多來,謝舒明和彭龍共外出錘釘上百次,步行上百公裡,錘了數百個路釘。說到對社會的影響,謝舒明有些腼腆,“到底能夠減少多少輪胎受損我無法統計,但錘釘以來,胎工組的搶修情況從每天的50多次減少到10多次,每天可以少補20條輪胎,算下來兩百天僅公交這一塊,就可以減少4000條輪胎受損。”
“錘釘兄弟”身影出現多了,也逐漸受到公眾認可和贊許。彭龍說,一次錘釘時,一輛路過的私家車車主停車給他倆遞煙,還豎起大拇指。有時交警還主動幫我們疏導交通。他說:“這些支持讓我們感受到錘釘的社會價值。”
4.發聲:希望施工方留心不留釘 引各方文明施工
在錘釘之余,他們也不斷發聲,希望施工方留心不留釘。評價起對方時,兩個大老爺們都有些羞澀。彭龍僅26歲,當上胎工組組長時是組裡最小的員工,而此時謝舒明已經是公司裡的老前輩了。因為對輪胎的專業技術意見不一,兄弟倆多次意見不合,還曾鬧到要請專家來調解。
但在義務錘釘這件事上,兄弟倆的意見卻保持著高度一致,配合默契。謝舒明表示,初衷很簡單,就是為被扎破的輪胎心疼,也想減輕小組的補胎工作量。彭龍則想得更多,作為有車一族,他也被路釘扎過胎,換一條好點的輪胎就要1000多塊錢,所以對路釘深惡痛絕。當謝舒明提議時,彭龍想得更多的是,如果公交車上10公斤的輪胎都能劃傷,那麼私家車的輪胎豈不是更容易扎破?每天車來車往,一枚小小的路釘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
“錘釘兄弟”謝舒明(左)、彭龍(右)。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武漢站
兄弟倆也想過,光靠到處錘釘也不是個事,有幾次,他們建議施工方能多留點心,及時清理因為打圍、補路等留下的路釘,以免留下隱患。
“希望有一天,我們在路上一個釘子都找不到。”謝舒明、彭龍兄弟倆笑著說,他們的錘釘工作會堅持下去,也呼吁施工部門在工程收尾時能夠多留點心,少留點釘,讓武漢的交通越來越暢通。在謝舒明和彭龍的影響下,路釘隱患引起社會各方的重視。武漢城區不少工地施工方已安排工人專門查找和清理路釘﹔還有施工企業代表發出文明施工倡議書,號召工程收尾后,進行掃地式巡查。武漢公交集團四公司保修分公司書記蔣躍華說,“錘釘義舉與他們愛崗分不開,隻有想得比別人更遠,工作才能完成得更出色。”
謝舒明說:“隻要知道哪兒有路釘,我們都會去錘釘,一時錘不完,也要堅持。如果有一天,路上沒有我們需要捶打的釘子了,那才更好。”
(本網根據《“錘釘兄弟”半年義務除釘數百枚》、《“錘釘兄弟”扛30斤鐵錘步行百公裡找隱患》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武漢站、湖北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勿以善小而不為。謝舒明和彭龍只是公交公司的普通員工,路上施工遺留的路釘本和他們沒有直接聯系,大可向上級打個報告反應下情況了之。可是他們卻主動選擇多出一點力,多搭一把手,用自己的努力讓他人生活得更方便更安全。“錘釘兄弟”的舉動看似是日常小事、無足輕重,但在社會上卻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眾多網友為他們點贊,這也充分說明群眾對他們行為的認可,說明我們生活中需要更多像“錘釘兄弟”這樣在崗位上敬業敬職,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城市主人翁。
在我們的生活的城市中間,還有很多如車窗拋物、亂扔垃圾、非法張貼小廣告等等各類的“釘子”,需要每個市民主動“掄錘”,培育人人參與、主動擔當的“錘釘”精神。“錘釘兄弟”掄起的鐵錘,砸平的不僅是路上的鐵釘,更是敲打了人們的城市主人翁意識,當“錘釘兄弟”這樣的平凡人不斷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城市將會更文明、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