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
殘垣斷壁的白楊溝佛寺遺址大殿 本文攝影 王瑟
3月11日下午,新疆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新疆文物修復中心的專家們來到新疆哈密市西北方向五堡鄉的一片荒地,在依稀可見大殿的殘垣斷壁前,現場商討修復遺址問題。
這裡是白楊溝佛寺遺址群核心地帶,南北綿延10多公裡的范圍內,分布著諸多大大小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
2014年五六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哈密市白楊溝佛寺遺址群本體維修加固工程,對這裡進行了第一期考古清理工作。從發現的一處坐佛及其他遺物可以判斷,該遺址群最早的建設年代在隋朝之前,繁榮的時期在唐朝。
最終的商討結果是:立即啟動白楊溝佛寺遺址的修復工程,讓這片曾經輝煌的佛寺重見天日,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說話。
在這裡,唐玄奘經歷心靈的磨礪
出哈密市向西北方向60多公裡,就看到了白楊河,河兩岸高高的台地上,分布著眾多的殘垣斷壁。一些石窟裡偶爾可以看到的佛像壁畫,清晰地表明,這裡曾經是一片巨大的佛寺遺址群。
有資料表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這裡還有很大很密的樹林。即使在白天,附近放羊的小孩也不敢進去。
一千多年前,這裡是林深樹密、不時傳來陣陣鐘聲的佛教聖地。而一個人的到來,更讓這裡名聲大振。
貞觀三年秋八月或者更早的時間,玄奘開始了他的西行求法之旅。剛開始還是比較順利的,只是人們對河西路途險惡的描述,諸如“洄波甚急,深不可渡的葫蘆河”,守衛森嚴的關外五烽等,讓玄奘十分躊躇。繼續前行還是返回,成為玄奘內心糾結的問題。
這時,石磐陀出現在他身邊,兩人一起離開玉門關。但一路的艱辛讓曾經信誓旦旦的石磐陀改變了主意,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動了惡念,想殺了玄奘一走了之。是玄奘的鎮定自若,庄嚴法相,讓他膽怯,放棄了惡念,獨自離去。
玄奘孤獨前進了80多裡后,見到了第一座烽燧。到烽燧下面取水的時候,被守衛烽燧的士兵當成壞人,險些被箭射中膝蓋。無奈之下,玄奘大聲介紹了自己。校尉王祥了解情況后,被感動,不但放行,還護送出去10裡,並把他介紹給了第四座烽燧的王伯隴。王伯隴盛情接待了玄奘,臨別時,還送了盛水的皮囊和干糧。
離開了五座烽燧后,玄奘走進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八百余裡的莫延賀磧。很快,玄奘遭遇了最艱難的情況,那是一次比以往更困苦、更接近死亡的經歷。他不僅迷了路,還失手傾倒了水袋,空曠的戈壁荒漠中,隻有他一人。他想到了放棄。但是在掉轉馬頭往回走了10多裡地后,玄奘想起以前發過的誓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於是他毅然旋轡繼續向西前行。
又走了幾裡地后,天已經大亮,玄奘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青草地,馬徑直過去啃草,玄奘在草地上走了幾步,發現了一眼泉水,泉水清澈甘甜,西行之旅再現轉機。在這片草地上,玄奘停留了一天,第二天帶足了水,繼續前行。兩天后,他走出了大漠流沙,來到了伊州。
在一間小寺廟裡,玄奘見到了3位中原來的僧人。其中一位老僧衣不及帶,跣足出迎,抱住玄奘大哭,哽咽不能自已。
逗留伊州10天時間裡,玄奘與小寺廟裡的僧人、尤其是與那位老僧深入交流。對於佛法上的疑問,有時兩個人意見相近共同探索過,有時也會因看法不同而爭論,最后互相啟發,取長補短。
玄奘離開伊州6天后,到了高昌,結束了最艱難的一段歲月。西行求法歸國后的玄奘專心譯經。他可能不知道,伊州的佛寺已經遠非他經過時的那樣,不僅是大大小小的佛寺林立,而且有了更多的佛塔石窟,儼然已是西域一片新的佛教聖土了。
晚年的玄奘常常回憶起西行的舊事,其中最清楚的就是伊州之前以及在伊州那幾天的事情了。弟子慧立在玄奘逝世后,找到了辨機的部分手稿,加上自己親耳聽到的玄奘生前口述,撰寫了《三藏法師傳》。因為遺缺較多,自己也覺得不能完整反映玄奘的求法經歷,因此不是很滿意,所以就深藏起來,秘不示人,直到臨終才公之於世。上面那段玄奘最苦難的經歷也才能為后世所知。
在這裡,考古人發掘塵封的輝煌
歷史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當年玄奘經過的地方,就是唐代伊州治下的納職城以北的佛寺,就是今天哈密市五堡鄉以北這片斷壁殘垣之地。
就在附近依然有著潺潺流水的白楊河河床上,考古人員看到了被水沖刷出來的深埋在黃土下50厘米左右的唐代地面。那是用唐代一尺見方的平磚鋪設的地面,磚依然非常堅硬,泛著久遠的暗紅色。
現在的白楊溝佛寺遺址分布在白楊河的兩邊,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岸,不僅有佛寺,還有石窟、舍利塔等,東岸保存下來的建筑很少。遺址中的大殿在西岸,正中為一泥塑坐佛,坐佛前面廳堂兩側,還應該有天王立像,現在隻剩下兩個底座了。
一些資料稱,這裡的坐佛是新疆最大的泥塑坐佛,它是以經過雕琢的山崖壁為主體,上面再敷泥雕塑的佛像。從殘存情況來看,佛像原高至少在10米以上﹔它的表面平整,有彩色的痕跡,原來應該是有彩繪的。
大殿北側有一石窟,石窟內部壁畫破壞殆盡,中間有一截面為方形的中心柱。大殿后面是一建筑群,因為大殿中的坐佛像是依山體斷崖修建的,所以這個建筑群可以說是修建在佛像的正后方。
距大殿北部30多米的地方,有一座專門開鑿了石窟的山丘。東面的山體上還有一些排列很有規律的凹坑,可能是原來窟前土木建筑上使用的木構件留下的痕跡。山丘頂部殘存一些建筑基址,可推測曾有房屋和佛塔。這些石窟多數為中心柱石窟,有的兩窟相連,有的還保留了非常少的壁畫,如小千佛等。
大殿背后的建筑很像一個四合院,東、西、北三面似有廂房,應為僧房,靠近北面有一土台,整體布局像是一座講經的場所。建筑南面有一座小禪房,保存比較完整。
大殿建筑區南面300多米處,有一座舍利塔。它周圍渾圓而殘破,寫滿了滄桑。塔東側3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禪室,頂部平面呈四方形,每邊都有方楞伸出,推測原來可能有塔剎之類的裝飾。
舍利塔南面不遠處的小土台上,是一座小寺廟,坐北朝南,三間房屋東西並列,最東面的房間北牆上開有一個較低的門洞,通向后面。寺廟北牆后面又有一道夾牆,兩牆之間是一條斜坡甬道,由此可以登上寺廟屋頂,上面原來可能有一座佛塔。
項目主持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推測,這裡可能就是玄奘初到伊州時住的小寺院,而舍利塔可能就是那位無名老僧的。(王瑟)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