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荒移村的“守護神” 39年如一日為村民解病痛

2015年03月2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荒移村的“守護神” 39年如一日為村民解病痛---中國文明網

無論外界對我的肯定和榮譽如何,我未來始終還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我願永遠守候在鄉村,為百姓解決病痛。

劉永生,潼關縣秦東鎮荒移村的鄉村醫生,他也許算不得專家也稱不上名醫,但在當地村民心中,他就是醫術最高、心地最善良的醫生。在39年的行醫生涯中,他救死扶傷、淡泊名利,用滿腔真情守護著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劉永生醫生給病人看病。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陝西站

1.村民愛戴 尊稱他為“華佗爺爺”

“有個手藝多好,咱就不求人了。”這是劉永生的母親,到鄉村醫院看病遭到冷眼相待后的感慨。加上年少時,妹妹不幸生病夭折,母親的痛徹心扉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劉永生第一次萌發了學醫的念頭,那一年,他還是高一年級的學生。

《中醫入門三字經》是劉永生學的第一本醫書。“學中醫,並不難。思想紅,志更堅……”引導他做人做事。經過刻苦學習,劉永生的醫術日漸長進。1976年,他剛當鄉村醫生的這年春季,當地麻疹病流行,他配了板藍根、魚腥草、柴胡、金銀花等熬成湯,救治了不少孩子。剛出道的他就讓鄉親們刮目相看,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永生看過的醫書不知有多少本,多年下來,光筆記就70多本,為了練習針灸手感,他逮來麻雀和老鼠扎,后來干脆直接在自己身上扎。”劉永生妻子王榜花說。

經常檢查衛生所藥品。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陝西站

“沒有受過正規醫學教育是我最大的遺憾。”對於立志當一名好醫生的劉永生來說,他無比羨慕那些醫學專業的科班生。為了縮小差距,劉永生先后20多次自費參加全國各地知名專家教授舉辦的特色醫療技術培訓班。經過幾十年的博採眾長,劉永生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中西醫結合醫療特色,成為一名“全科大夫”。如今,針灸、拔罐、火針、按摩,還有刺血療法、敲擊療法、鬆筋療法、透皮療法等,都是他的拿手技藝。

65歲的張繼邦患風濕病多年,已嚴重到雙臂無法抬起,手連耳朵都夠不著。劉永生檢查后,在他的肩部用銀針扎一下,再用火罐拔一刻鐘,手臂就可抬過頭。整個療程不到20分鐘,見效快,花費少。

下汾井村民盛學義6年前因腦梗突然暈倒失去意識,醫院治療3天說不行了,已無治療必要。回來后,家人抱著試一下的態度找到劉永生。劉永生給打針、按摩、針灸,慢慢地病情出現轉機,兩天后病人手腳能動了,兩星期后能坐了,1個月后會吃飯,2個月后可以說話,3個月后竟能下地走路,生活基本自理。

可以說,不管什麼常見病,隻要到了劉永生這裡,他總能找到一些獨特的辦法救治,有一些被醫院“判了死刑”的人他都救活了。因此,村民們送他外號“華佗爺爺”。

如今,劉永生的醫術可謂遠近聞名,很多縣城甚至周邊毗鄰的山西、河南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2.鄉裡鄉親 在這兒不要談錢

劉永生治病救人從不計報酬。在他的衛生室,沒有不必要的檢查,沒有昂貴的藥品,往往採用中醫藥的傳統療法,療效好、花費少,對於家庭貧困的患者,他都免費治療。“針灸、火罐這些都是手藝活,沒什麼成本,要啥錢嘛。”

先看病后收錢,甚至看了病不收錢,劉永生39年一直如此。遇到重大病情,他積極聯系各大醫院,親自陪護、跑前跑后,還時不時地為困難患者墊付醫藥費。他先后墊付醫院的治療費用數萬元,群眾欠他的醫療費用更是難以計數。面對困難群體,劉永生總會安慰道,“鄉裡鄉親,在這兒不要談錢。”

10年前,村民劉轉玲的兒子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滾,找來劉永生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必須馬上送醫院。劉轉玲嚇得手足無措隻知道哭:“家裡哪有錢上醫院呀……”劉永生安慰道:“救娃要緊,我有錢呢,趕緊走。”

劉轉玲清晰記得,那晚暴雨傾盆,劉永生跑前跑后張羅聯系,費盡周折把孩子送到縣中醫院,將孩子救了下來。“當時住院做手術差不多花了2000塊錢,到現在都沒給劉大夫還上。”

劉永生醫生為病人拔火罐治療。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陝西站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20多年前的夏天,懷孕7個多月的村民馬小女突然大出血,劉永生診斷為前置胎盤,有生命危險。劉永生抱起她就往外跑,邊跑邊喊著叫車救人。村裡人看到馬小女下身不斷流血,把劉永生的衣服都染紅了,認為人快不行了,即使拉到醫院也救不活,加之因為迷信,覺得沾染這種很不吉利,沒有一個人願意開車送他們去醫院。

看著病人出血越來越多,劉永生情急之下不顧危險攔住一輛過路的拉煤車,同樣司機說啥也不拉。劉永生威脅道:“你今天非拉不可,不然就從我身上碾過去。”說著,抱著病人躺在馬路中間。司機被震撼了,將他們送往醫院。

馬小女得救了。住院的一切費用都是劉永生支付。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麼多年,她每次來看病都說沒有錢,家裡所有人看病的費用都沒有支付。很多村民覺得難以理解,可是劉永生完全不在乎:“她家確實困難,日子過得太可憐了。”

這些年來,劉永生免去及墊付的醫療費用不計其數,病人能還就還,還不了他也從來不要。“付出不是為了回報,我給墊付錢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要回來。如果想要,當時為啥要給。”朴素的話語道出他高尚的思想境界。

3.時有治愈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

在劉永生日記本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時有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美國醫學大師特魯多的名言,教導醫生除了治療病痛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安慰病人。在這方面,劉永生做得讓人詫異,令人感動。

荒移村有兩層樓房的人家屈指可數,謝雙喜家就是其中之一。謝家每個房間整理得干淨利落,電視、空調等電器一應俱全。房子帶個后院,院牆邊有一畦菜園,顯得生機勃勃。可誰知,29年前,這一家還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那年冬天,謝雙喜兄弟3人自制炮竹爆炸,導致老大手殘廢,老三雙目失明,雖然老二謝雙喜幸運躲過一劫,但這一重大變故讓謝家陷入絕境。

看著這樣一家人,劉永生心中難受。他主動上門給老大看病,帶老三到西安、鄭州治眼睛,所有看病費用都是他自掏腰包。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正當的生活來源,劉永生幫他們承包果園、灘地、養豬,改善生活。

到了謝雙喜該說對象的年齡,劉永生就四處保媒給介紹,可一連介紹了21個女孩都沒成。好不容易第22個有點眉目,可姑娘到謝家一看,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又死活不願意。

劉永生急得團團轉,決定把自家房子讓給謝雙喜成家用。好多人勸他不要沖動,妻子知道后更是堅決不同意,並不惜以離婚相要挾。看著謝家一大家子人困苦的境況,劉永生最終還是好生勸慰說服妻子,把凝結著自己辛勞和汗水的二層樓房讓給了謝家,同時拿出2000元彩禮錢,幫謝雙喜成了家,自己帶著妻兒住進衛生室。

這,就是劉永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永遠為患者、為鄉親們創造生的希望!

教病人做保健操。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陝西站

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又幾乎走遍了家家戶戶治病救人,誰家有困難,劉永生心裡再清楚不過了。一下大雨,他就跑到房子不好的家裡,看看是不是漏雨﹔逢年過節,他買些米面油等日用品送到困難戶家裡﹔給留守老人看完病,挽起袖子就和面做飯,做好端到老人手裡﹔出診時,聽到病人家孩子說想吃香蕉,家裡困難舍不得買,他立即買好送過去……

荒移村老支書張根兔說:“這麼多年,永生救治的病人數也數不清,幫過的鄉親說也說不完,他永遠把可憐人放在心上!”

4.為了百姓健康 我願守候在村庄

劉永生除了主要服務所在的荒移村外,還有周邊上汾井、下汾井、楊家灣、寺角營四個村。這幾個村庄共有6000多人,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幾乎都是老弱婦幼,特別是其中近2000人為老人。老年人本就行動不便,再有個病痛在身,一般都需要劉永生親自上門診治。39年來,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隻要有人叫出診,他從不推辭,總是挎起醫藥箱就疾奔而去。

77歲的師拉拉一人在荒移村老家,兒子幾次三番讓她到縣城住,她都不願意去。兒子說:“媽,接你過去啥都不用干,讓你享清福呢。”沒想到老人堅定地說:“縣城裡哪有像永永(劉永生)這樣隨叫隨到的大夫,有他在我就是享福哩。”師拉拉說,她年齡大了,傷風感冒之類的小毛病不斷。在村裡有永永很方便,看病又不用挂號排隊,永永沒事就過去給她檢查身體,和她聊天說話,還常來家裡搶著干活。“這些留守老人需要特殊關照,我能幫就多幫點。”劉永生說。

劉永生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陝西站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劉永生說服兒子劉博學醫,並且畢業后留在村衛生室。劉博說:“沒有周末假期,不分白天夜晚,辛苦一年下來全家的收入也就兩三萬元,起初我也不理解我爸。但慢慢看到他和病人之間的深厚感情,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與感激,我才明白扎根農村、默默付出是多麼偉大和必須。”

劉永生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抽時間繼續研習醫學,精進醫術,同時帶好兒子,讓他早日能夠獨當一面。

看到他如此奔忙,一年到頭卻掙不了幾個錢,即使有點收入也不是幫了張大媽就是扶了李大爺,有不少人就勸劉永生搬到縣城開診所,“憑著你的醫術和名望生意一定火爆。”結果被他婉言謝絕:“家鄉就是我的根,是我人生的舞台。”

一晃39年過去了,他從毛頭小伙變成了兩個孫子的爺爺。年齡雖增,樂觀豁達還是他的性格﹔歲月在移,鄉親健康仍是他最深的牽挂。正如他在日記裡深情寫道:為了百姓健康,我願辛勞奔忙。出診的路上,任憑黃土飛揚,滿身汗味,如花芳香。救死扶傷,信念歌唱。鐘情於暖春,痴迷在熾夏,歡歌於深秋,漫舞在雪冬。為了百姓健康,我願守候在村庄。

(本網根據《潼關縣秦東鎮荒移村鄉村醫生劉永生:沿著鄉路行醫38年》、《把病人當親人的好村醫》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陝西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鄉村醫生是一個很平凡、很清苦的職業,沒有前途和未來。可劉永生常說:“家鄉就是我的根,衛生所就是我的舞台,鄉親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鄉親們……”一句“鄉親們需要我”是劉永生堅守鄉村醫生工作39年的動力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對他的感恩、尊敬和愛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