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油價在“十三連跌”后迎來了“兩連漲”,一種新的網絡產品——儲油卡也在這時流行起來。消費者在買入這種儲油卡后,如果油價上漲,仍可在加油時享受漲價前的價格。而在其備受青睞的同時,有關其盈利模式、風險監管、期貨性質等種種爭議也浮出水面。
油價變動,網絡囤油是否靠譜
油價開始漲了,不少車主也開始擔心起來。為了留住低油價,一些看好油價會漲的車主開始“囤積”網絡儲油卡。這種網絡產品在去年油價持續走低時由一些商家和購物平台推出,但由於油價的下跌趨勢,當時並未引起太多人關注。
然而到目前,已有不少之前購買產品的用戶受益。“新生事物可能多數人比較難接受,但是真的很實惠。2月買過一張1800升的儲油卡,幾天后油價就漲了,加上已有的折扣,每升能省1元左右。”一家儲油卡的用戶在留言中說道。
記者看到,在北油所和華業國際推出的產品“囤油寶”的官網上,顯示了許多客戶案例,從購買50升到幾千升不等,個人收益折算成年化率收益率后最高的達到了45.8%。
儲油卡本身的優惠也是其受歡迎的原因。例如“囤油寶”目前每升補貼0.4元。在1號店網站上銷售的“油聯易卡”,包括從300升到3600升不等的面額,根據購買量每升補貼0.3~0.7元。例如1800升的93號(92號)汽油按照北京現在的油價每升6.32元計算,應為11376元,而“油聯易卡”北京地區的售價僅為10296元。
當然,也有很多車主並不看好這項服務。已有近十年駕齡的劉菁女士認為,這些油卡有每個月使用上限限制,買太多用不完的話是虧是盈也很難說﹔而且兌換的程序煩瑣,需要將加油的發票拍照上傳,過一段時間才收到錢。她表示並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
虧盈難料,如何理性看待風險
在北京車主王路先生看來,儲油卡更像是網絡投資,而他對當前油價並不看漲,因此認為沒有必要為了省一點錢而冒風險。然而,有不少看漲油價的車主選擇“投資”到這類產品中。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車主對發卡公司本身的可靠性更為擔憂,擔心以后不能兌換﹔此外,當前油價形勢復雜,出於資金安全考慮,有人表示即便嘗試購買也不會購買太多。
據了解,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提供的加油卡都是充值使用,消費時按當日油價扣除費用,與網上的按升購買的卡是不同的,兩家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均表示沒有和第三方公司有這方面的合作協議。
此前,一家公司推出過類似的加油卡,用戶綁定賬號后可以在網上以9.2折的價格給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卡充值。對此中石油官方發出公告,強調通過非中國石油正規渠道充值所遭受的資金損失與中國石油無關,中國石油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那麼,用戶預存的資金安全是否有保障呢?對此,油聯(北京)石化有限公司高層負責人金先生介紹說,其合作伙伴海航雲商作為發卡主體,取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支付業務許可証,允許在全國開展互聯網支付、預付卡發行與管理業務。售卡所得資金統一歸集至海航雲商在交通銀行開設的賬戶,資金受央行的嚴格監管,保証專款專用。
投資分析師吳念斌則認為,消費者對一項業務的認可跟該業務的成熟度有很大關系,而目前,多數用戶反映其兌換程序、運營模式都尚未標准化,這也是很多消費者持觀望態度的原因。
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
互聯網產品往往在市場需求中發現商機。在金先生看來,“兩桶油”搞混合所有制本身就是在提高自身市場化的程度,民營企業在這個時期機會很多,關鍵是方法和創新。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項服務類似於通過相關平台和公司對指定油品進行期貨和現貨操作,在初期自然會面臨許多問題,如企業經營模式是否成熟,金融監管是否到位,消費者一旦出現資金損失,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等。
關於油聯石化的盈利模式,金先生告訴記者,是通過自有資金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的“套期保值”實現。對此,記者咨詢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者陳靜,他指出,這種模式實際上是把單個消費者引入了國際期貨市場,能夠鎖定消費者的用油成本,對於善於綜合使用金融工具的正規企業來說,理論上確實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大概率盈利,從而實現經營模式的可持續。
網絡儲油業務可以看作消費模式的創新,也涉及了網絡金融領域。新生產品成長需要空間,同時也需要運營機制的不斷完善。如何更好地防范潛在風險,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又能保護、激勵創新型企業的積極性,這將檢驗相關監管部門的執政智慧。
(記者 魯元珍 鐘超)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