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雲(左三)在工作中。 吳文華攝
編者按 過去的一年裡,黨和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視婦女兒童事業發展,婦女權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各行各業婦女立足崗位、建功立業,開拓進取、奮發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中實現美好的人生理想。值“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本報集中報道一批巾幗典型,講述她們創新、創業的精彩故事。
3月5日,山東協和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王桂雲坐在《經濟日報》記者對面。
她瘦小、質朴,與其創辦的規模龐大的優秀院校形成強烈對比。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偏遠的濟南西郊,王桂雲創辦了教室、餐廳、宿舍等配置齊全的學校,招來招去,隻招了6名學生,她熱情地勸說表妹來上學,丈夫盛振文耐心地動員表弟來聽課,最后隻招進8名學生。偌大的校園,8個學生,如果開課,根本不夠成本,怎麼辦?
王桂雲說:“開課,不能失信!”
“算了吧,給學生解釋一下,這個學辦不起來。”
“回頭吧,路走不通了,回頭是最好的選擇。”
“你這山東中醫藥學院的大學生,畢業包分配,找個鐵飯碗端著,多舒服!”
朋友們好心相勸。
“辦!大學生創業總得有做‘車前子’的,不能還沒試、還沒闖就‘當歸’!”王桂雲說。
濟南中心區域的繁華,映襯得遠處西郊的學校更顯冷清,尤其是不通公交,聘請的專家、老師不願去上課。
王桂雲騎上自行車,大老遠地騎到人家家門口:“老師,俺沒轎車,委屈您點,我帶您去上課,行吧?”
從此,一條拐來拐去、上坡下坡的路上,一個女子帶著老師來回奔波,這路不近啊,單趟就得騎上1個多小時。
一米八的老師被感動了:“以后我自己騎自行車來!”
心近了,路就不遠,老師們理解了王桂雲的苦心,自己想辦法來上課。
這種精誠辦學的好口碑春風般吹開,校園裡學子的花朵就爛漫了。王桂雲招到了100多名學生,開辦了兩個班。
王桂雲本來可以不這樣勞苦,可以找個固定工作,安心當她的“白衣天使”,是什麼動力促使她自主創業?
1968年,王桂雲出生在山東淄博的一個農村家庭。窮困使這裡缺醫少藥。這使她從小就下決心,長大要學醫。可當她從醫學院畢業后,看到基層的醫護人員少,要解決農村的就醫難問題,僅她自己從醫,太微不足道了。她想通過辦學培養源源不斷的醫學人才。
如今,王桂雲已是山東協和學院黨委書記,學校已發展成擁有57個統招專業,1.5萬名學生,佔地1500畝,固定資產10億元的普通本科高校。
學校規模變大了,但她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從未變過。她是個細心人,她知道,一次洗澡費、一壺開水,雖然不貴,但對農村的學生來說,就意味著要從生活費中多支出3元到4元。為此,學校從辦學開始,學生喝水、洗澡就全免費。
遼寧省兩個孤兒兄妹考入山東協和學院后,王桂雲當場決定免除兩個人的學費。幾年來,學校為9000多名貧困生減免了學費。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以來,王桂雲個人帶頭為本校學生捐款22.3萬元。
記者在協和學院還採訪了不少老師。他們對學校、對工作都充滿熱愛。愛是相互的,王桂雲歷來對教職工關懷備至。
實施青年教師學歷提升工程,選拔資助27名教師出國讀博士學位。
近3年來,舉辦女教工培訓13期、280多人次﹔組織女教師外出學習考察287人次、安排學習進修102人。
學校墊付1400余萬元為教職工蓋宿舍,解決教職工住房困難。
正是仁愛之水,承載著山東協和學院的大船,破浪前行。
學院建成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43門﹔省級特色專業和優勢特色支持專業6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承擔省級教學改革立項項目10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1項,其中一等獎1項。
學院學生在技能和科技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獎16項,其中一等獎2項。
學院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率為98%以上。
王桂雲本人也獲得很多榮譽,最近剛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
不論有多少榮譽,不論有多少成功,王桂雲都保持清醒。她不改初衷,依舊關注農村。學校從2005年開始,在全省開展免費培訓鄉村醫生,連續10年培訓鄉村醫生2萬多人,培訓覆蓋面佔全省17個市的64.7%。學校免費培訓鄉村醫生,每年要投入200余萬元。王桂雲針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主持編寫了山東省鄉村醫生在崗培訓系列教材,深受鄉村醫生的歡迎。鄉醫培訓提高了受訓地區鄉醫的業務素質,使2000多萬名農民受益。
王桂雲說:“我們今后將繼續免費辦培訓班,力爭用最短的時間,把山東省的鄉村醫生輪訓一遍。讓鄉村醫生都能得到職業培訓,讓鄉親們更放心地看病。”
記者走在山東協和學院,感受著春天的花朵,感受著青春的氣息,感受著協和的溫馨,一下子明白了,一個單位隻要閃耀著協和之光,就能綻放發展的燦爛!(記者 管 斌)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