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新論語》

2015年03月06日04:47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新論語》

■嚴介和

  醒世恆言

  對牛彈琴不是牛的悲哀,而是彈琴人的悲哀。

  嚴氏釋義

  社會是什麼環境,你就變成什麼樣的角色。上午讓我們做爺爺,我們爺爺做得很從容﹔下午讓我們做孫子,孫子要做得很乖巧,做得很到位。上天堂很從容,下地獄又很柔韌。這不是變色龍是什麼?你跟部下講了半天部下沒聽懂,你還發牢騷:“你笨得要死,跟你講了半天都對牛彈琴了。”其實,這說明了你不是比牛更笨嗎?既然是牛,你彈什麼琴呢?

  企業家既要敢於班門弄斧,又不能對牛彈琴。敢於班門弄斧是為了求知的欲望,而對牛彈琴往往不是牛的悲哀,而是彈琴人的悲哀。

  警世通鑒

  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儀對著一頭老牛彈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盡管公明儀自己覺得彈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像沒有聽見一樣,隻顧埋頭吃草。公明儀又用古琴模仿蚊虻嗡嗡的叫聲,還模仿離群的小牛犢發出的哀鳴聲。那頭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頭,豎起耳朵,搖著尾巴,來回踏著小步,專注地聆聽。

  你看,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無動於衷﹔模仿蚊虻的叫聲,老牛卻聽得很認真。前人用一則如此雅俗共賞的典故說明一個道理:脫離實際、沒有正確的溝通途徑、說話做事不看對象、對蠢人講道理,結果隻能徒勞。

  歲月荏苒,故事依舊。我們對故事的解讀也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我們習慣性地把矛頭對准了那頭怡然自得地懵懂的老牛:它太愚鈍了,竟然對天下如此美妙動聽的弦音置若罔聞,真讓人哀嘆其不能欣賞這人間之大美﹔你怎麼做頭笨牛呢?讓我這會奏高山流水之曲的人何等不堪啊。雖然據一些養牛業人士的經驗,牛在聽了音樂后可獲得一定的放鬆,對提高牛肉質量有利,也不乏是一種輔助飼養手段。但這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依舊,但闡釋可以歷久而彌新,老樹發新枝,重新定位解讀一番。

  在面對問題、失敗、挫折、困頓的時候,隻有從自身找原因,才有可能找到問題的終極解決途徑。這個故事中,一個慨嘆,一個茫然。作為人,是不是該從自身找找原因呢?琴對誰彈,才可以互通款曲、兩情相悅、琴瑟和諧呢?

  《呂氏春秋》中,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琴對知音,人中難求,何況牛呢?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也不過才七十二。對牛彈琴,不是牛的悲哀,而是彈琴人的悲哀。

  “對牛彈琴”是典型的糊涂,溝通對象的錯位。不看對象需求,不因材施教,或者是因為機械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者是習慣,或者是麻木。學校課堂、各種學習班、培訓課,甚至開會現場,你都不難發現講演的人在台上講得一絲不苟、韜略縱橫、聲情並茂、口若懸河,台下卻昏昏欲睡、眼神茫然、神游四海了。

  正確的表達方式,有效的溝通渠道,是建立良好信息傳遞和互通的前提。父母子女間有“對牛彈琴”的無奈,我們稱為“代溝”﹔夫妻戀人間有“對牛彈琴”的無辜,所以經常有人被稱為“木頭”、“豬頭”、“笨蛋”、“傻瓜”﹔親戚朋友間有“對牛彈琴”的無緣,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說這樣的對牛彈琴,是牛的悲哀,還是彈琴人的悲哀呢?

  如果牛換作另一個並不卑微、不渺小、不愚昧的人,對這高雅之曲,也很可能表現出冷漠,這種漠視既是道不同不相與謀,也是對自身身份的一種維護,對突兀地闖入自己領域的差異文化的一種拒絕,甚至不屑,而往往有的彈琴人會自作多情以拯救眾生的悲憫情懷,給自己的人生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這個故事或許還可以從第三種角度解讀,人自陶醉於琴聲悠揚,牛自顧低頭耕種,各自滿足於自己的心情,無所謂孰好孰壞,誰對誰錯!你用你的方式,我還是用我的方式,琴曲飛上藍色的天空,蒼牛親吻翠綠的大地,彼此無爭、共生、和諧……

  PK古今

  曹操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牟融 對牛彈琴。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克雷洛夫 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夠蔑視誹謗﹔他們天生的特長,使批評家不能信口開河。

  伊斯巴哈尼 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復生氣,猶如雨水澆灌荒蕪的土地一樣。

  赫胥黎 充滿著歡樂與斗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拍案驚奇

  既然面對的是牛,那你彈什麼琴呢?

  20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