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5地方衛視春晚喜憂參半

2015年03月03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2015地方衛視春晚喜憂參半

羊年元宵節即將到來,剛忙完春晚的各家地方衛視,又投身到元宵節晚會的緊張籌備之中。今年的地方衛視春晚百花齊放,為觀眾奉上了一場視聽盛宴。節儉辦晚會的理念為地方衛視贏得了各界好評,與此同時,地方衛視春晚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引起了各方關注。

搖紅包:是創新還是分心

江蘇省南京市的觀眾王夢雨努力回想江蘇衛視春晚的節目,除了能記住一兩個比較經典的以外,其余的都沒有太深的印象。“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緊盯手機屏幕,偶爾抬頭看一眼電視,除了刷微博,還要時不時想著去搖春晚紅包。”王夢雨表示,那晚她很忙。春晚“搖紅包”無疑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手機和電視雙屏之間目不暇接。

春晚“搖紅包”究竟是媒介融合的創新之路,還是一次力圖從網絡媒介拉回電視觀眾的無力之舉?

“春晚‘搖一搖’紅包互動模式,毫無爭議地成為一個經典的媒體融合案例,可以說是創新性的跨屏互動。通過微信‘搖一搖’把電視、手機和用戶連接在一起,用戶體驗更社交化,商業營銷更場景化。電視節目是產品,‘搖一搖’是形式,紅包是催化劑。春晚加入‘搖一搖’雖只是一個環節,卻促進跨屏互動邁出了一大步。”北京電視台文藝節目中心主任潘全心告訴記者。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郎勁鬆則認為,這是媒介融合發展道路的探索,但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物極必反,因此,不論是“搖紅包”還是電視台的廣告宣傳、營銷都應該以春晚節目本身為中心,應明確“搖紅包”作為春晚輔助娛樂功能的作用,不能搶了春晚本身的風頭。

節目:不拼奢華,但同質化嚴重

除了“搖紅包”備受關注以外,觀眾對各衛視春晚節目的期待值與關注度也很高。在衛視春晚節儉令之后,衛視春晚已開始回歸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

北京電視台春晚大打創新牌,著力打造精品原創節目。不少觀眾表示,3位加起來超過240歲的老爺爺唱搖滾,實在是頑皮十足。上海東方衛視春晚不全是載歌載舞的大場面,而是從凡人小事出發,帶著觀眾尋年俗、學禮儀、講故事,增添了濃濃的人文情懷。

北京電視台副總編輯艾冬雲介紹,今年春晚堅決執行“不請高價明星,不靠奢華舞美,不玩燒錢的高科技”的原則,在演員選擇、節目編排、布景設計等方面整合資源,獨具匠心。今年,在北京電視台春晚舞台上,觀眾看到的是從《北京喜劇幽默大賽》《脫口而出》《我家有明星 天才寶貝》等BTV文藝頻道品牌欄目選拔出來的新人新作以及北京衛視大型季播節目的嘉賓導師,他們在整場晚會中佔據了重要的分量。

雖然,請明星不再成為衛視春晚的常態,但節目同質化現象也讓衛視春晚飽受詬病。“衛視春晚都是提前錄制好的,並非直播,因此我們也不知道其他電視台都有什麼節目,但演員接受多個衛視春晚的邀請,並參與錄制是演員自己的選擇,電視台並不能控制這一點,這一直是導演組面臨的難題。”東方衛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雖有衛視率先提出“獨家協議”的概念,但屏幕上依然頻繁出現著重復的面孔,語言類節目裡,苗阜、王聲一口氣出現在4家衛視,其中兩家節目內容相同。另外,鳳凰傳奇組合也同時亮相東方衛視和湖南衛視春晚,這種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筷子兄弟組合身上。

“節目同質化現象很難避免,關鍵是在節目編排上需要多一些新意,在節目設計上多一些創意。以往,衛視春晚的‘地方特色’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但現在除了一兩家由於主持人特色具有區別性,抹去台標,明星一樣、節目差不多,讓人記憶深刻的節目少之又少,缺少品牌性,這是衛視最大的悲哀。”北京電視台春晚導演孫勤表示。

現狀:收視率不高且不易突破

近年來,衛視競爭“馬太效應”明顯,2015年春節僅有十余台衛視春晚順利成型播出,成績卻不盡如人意,一台精心籌備幾個月的晚會,收視難敵季播綜藝節目,讓人們不禁要問:衛視春晚怎麼了?

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顯示,近3年的衛視春晚逐漸趨於理性,一方面是數量減少,各家不再盲目舉辦各類春晚﹔一方面是收視率整體雖有下滑,但北京電視台、江蘇衛視等春晚收視率相對穩定,節目質量相對較高。

2015年衛視春晚放棄了單純比拼明星陣容的策略,在籌備期間紛紛宣傳——不砸錢拼明星、力求節目創新、加強互動,試圖扭轉春晚收視低迷的局面。各家衛視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如江蘇衛視自2013年推出“懷舊”主題,今年更是將1986版《西游記》中一眾女神邀請到春晚現場﹔北京電視台則側重原創和互動,推出了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節目——雜技《逐夢》和由楊麗萍執導的舞蹈《蓮花心》。

衛視春晚水平參差不齊,收視率不高且短期難突破,但從今年衛視春晚的情況來看,在節目編排上,不少衛視用創意打動了觀眾﹔在媒體融合創新方面,春晚“搖紅包”踏出了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

有研究者認為,中國人重視營造春節闔家團圓、喜慶的氣氛,衛視春晚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依然如故。辦好衛視春晚不僅是體現平台綜合實力、樹立品牌的機會,也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講好中國故事有著深遠的意義。(記者 牛夢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