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2日05:04 來源:南方日報
蓮花5村坐落在天然氧吧粵東第一峰蓮花山下。
田畔村李花盛放。
蓮花山片區風光。 洪笳榮 攝
羊年伊始,作為革命老區、廣東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海豐縣,在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方面出重磅實招,決定從2015年開始啟動海豐縣海城鎮蓮花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項目,計劃今明兩年投入6億多元,努力把該縣蓮花片五村打造成為集宜居、產業、旅游、度假、觀光於一體的省級新農村示范片,並通過示范片輻射帶動周邊54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海豐縣新農村建設水平。
聞訊,筆者走訪海豐蓮花山5村,走馬海豐新農村建設。
粵東第一峰蓮花山山青水秀
從海豐縣城出發,驅車10分鐘即到蓮花山下,很快到達首站“梅園”顧蓮峙村,緊聯顧蓮峙村的是“桃園”田畔村,沿著蓮花大道一路往上,沿途綠綠蔥蔥,河水清澈見底,鳥叫聲水流聲伴耳,仿若置身“世外”,融入山青水秀之中,令人流連忘返。
數分鐘后,依次到達“荔園”柑洲坑村、“鬆園”建祖村、“茶園”溫厝村,蓮花大道將這5個村連接成線,龍津河貫穿而過,為沿岸村人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水。在河邊,當地人告訴筆者:“這條山泉自蓮花山上蜿蜒而下,河水清澈甘甜,我們喝了幾十年。”說完,村民雙手捧起清水,示意筆者試一試。
“十裡山環秀,雲間露一峰”,蓮花山因其雄奇險秀著稱,峰巒疊翠,狀如九朵綻開的蓮花瓣而得名,系省級森林公園。主峰海拔1337.3米,為“粵東第一峰”。此次海豐縣規劃申報的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即坐落在蓮花山下,示范片五個核心節點村包括柑洲坑村、建祖村、溫厝村、顧蓮峙村、田畔村,自然資源優越,生態環境得天獨厚。
示范片村村有特色產業
示范片直接受益村民3萬多人,帶動輻射人口10萬多人,面積達180平方公裡。該區域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農業經濟近年來穩步增長。據統計,2005至2014年期間,示范片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8.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高達10.3%。
農業產業主要為種植業,主要產品有茶、青鬆、桃、李、梅、龍眼、荔枝等。其中,顧蓮峙村以種植青梅為主,田畔村以種植桃為主,柑洲坑村以種植荔枝為主,建祖村以種植鬆樹為主,溫厝村以種植茶葉為主,5個村各自特色鮮明,奠定了農業產業發展基礎。
海豐蓮花山茶葉名聲在外,茶產業初具規模。截至2013年,有茶園面積6萬多畝,主要出產白水磜茶、印真茶、仙人茶、雲霧茶、蓮苑玉壺香等品牌茶葉。蓮花山區域內擁有蓮苑茶業、仁榮茶業、金瑞豐、蓮花茶業等10多家茶葉生產企業,帶領近萬民農戶實現經濟收入增長。目前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在水果種植業當中,尤以梅李種植的農業產業化基礎優勢明顯,截至2013年,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正逐步形成梅李種植基地。
年接待旅游人次超百萬
蓮花山是省級森林公園,終年常綠,生機勃勃,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為海豐縣重要風景旅游景點,近年來興建了度假山庄、第一泉、茶庄等旅游新區,使蓮花山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紅色景觀於一體的原生態旅游名勝景區。海豐每年接待旅游200萬人次,其中示范片約有100萬人次以上。
據記載,明清時期,有高僧在蓮花山創建雞鳴寺、白雲寺、雲蓮寺等7座古剎,宗教文化發達,被譽為“蓮花佛國”,每年吸引許多信徒朝拜。
成片的農田、茶田、梅林、桃林、荔枝林及鬆林,構成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鄉土氣息濃厚,吸引來各路游客到此觀光旅游,採摘體驗。
宜居宜業宜游功能相輔相成
■示范片八大優勢
據海豐縣縣長陳德忠介紹,選擇溫厝村、建祖村、柑洲坑村、顧蓮峙村、田畔村5個自然村作為示范片的啟動區,主要基於該片區乃“區域要津、幽谷之間、蓮花名勝、生態游園、禪宗茶道、文脈傳承、山水貫通、富庶之地”的特色。
優勢一:區位優勢明顯
示范片為南粵黃金分割點上的重要節點,汕尾、粵東乃至珠三角地區“后花園”的核心區。
優勢二:交通條件優越
區域交通便捷,內部交通基礎較好。國道324、省道242、省道335貫穿海豐縣城,即將上馬建設的蓮花大道直通縣城,不久可建成通車的潮惠高速公路穿過該區,附近設有出口。示范片公交系統較為完善,距離縣城僅20分鐘車程。
優勢三:村庄建設基礎良好
村容整潔,村居環境較好。北部為連綿山脈,居民點相對集中分布於山谷地帶,主要沿縣道128線建設,各個村均進行過一些基礎設施規劃,村內有組織給水、排水、路面整潔,各村均通電、通自來水、通車。
優勢四:資源條件豐富,文化底蘊厚重
◆三面環山,風水寶地。海豐縣境內擁有黃江和大液河兩大河流水系,均發源於蓮花山脈,分別流入南海。蓮花山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終年常綠,生機勃勃,有沉香樹等國家保護的珍貴藥用植物。
◆佛教繁榮昌盛。明清時期,有高僧在蓮花山創建雞鳴寺、白雲寺、雲蓮寺等7座古剎,宗教文化發達,被譽為“蓮花佛國”。
◆茶產業初具規模,茶文化氛圍濃厚。蓮花山地區種茶、產茶的起源於明朝,歷史悠久,農民種茶、制茶的經驗和技術豐富,向來以出產白水磜茶、印真茶、仙人茶、雲霧茶、蓮苑玉壺香等品牌茶葉聞名遐邇。
◆示范區及周邊區域溫泉資源豐富。示范片各村現狀均有天然溫泉,基礎條件良好,是開發溫泉度假休閑場所的極佳場所。
◆戲曲文化濃厚,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豐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不僅是紅色文化聚集地,而且名俗戲曲歌舞文化氛圍濃厚,西秦戲、白字戲及麒麟舞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片各村庄均對以上藝術樣式倍加珍視,加以創新性傳承。
◆蓮花山度假村配套設施齊全。蓮花山度假村建在蓮花山主峰腳下“龍噴須”處,總建筑面積2.5萬多平方米,有中式賓館、西式別墅及餐飲、娛樂、會議商務、健身設施等,已建成蓮花山水上樂園、山泉泳池、龍噴須飛瀑景觀點、登頂峰的沿途亭台、棧道等景點。
◆田園開闊,物產豐富。成片的農田、茶田、梅林、桃林、荔枝林及鬆林,構成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鄉土氣息濃厚。
優勢五:輻射帶動范圍大
直接受益村民3萬多人,180平方公裡。能夠帶動海城鎮所有農村地帶及重要旅游文化節點,海豐縣16個鎮、52萬農業人口、1750平方公裡,發揮以點帶線,連線成片發展的作用。
優勢六:村庄建設集約,可拓展空間較大
現狀村庄以簇團形式分布,村庄內部及周邊有大量可用於環境營造的空間。可以通過景觀環境的打造美化和豐富村庄空間環境,以增加村庄宜居宜游的生活氛圍。
優勢七:鄉風文明,社會治安好
近年來,蓮花山片區各村沒有發生重大惡性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社會治安良好。2012年,蓮花村委被評為第五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優勢八:基層組織建設有效推進
目前,蓮花山片區共有23個黨支部,黨員559人,各黨支部在鎮委、鎮政府的領導和組織下,黨群干群關系密切、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深入人心。
計劃投6億 兩年完成示范片建設
按照“一河、一路、五園、三大策略、十二大行動計劃”思路,同步推進產業發展
據海豐縣委書記、新農村示范片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沈木榮介紹,在示范區現有的發展基礎上,該縣擬再籌資6億元,計劃今明兩年按照“一河、一路、五園、三大策略、十二大行動計劃”的總體發展思路,以村庄環境綜合整治為基礎前提,同步推進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把蓮花片打造成為集宜居、產業、旅游、度假、觀光於一體的省級新農村示范片,並通過示范片輻射帶動周邊54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海豐縣新農村建設水平。
“一河”
即龍津河,通過對起源於蓮花山的龍津河進行河道清污清淤,並在示范片5個村與河流沿線接合點,塑造親水景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路”
即蓮花大道,為示范片功能、結構、交通聯系綜合軸線。海豐縣十大重點項目之一,本次規劃設想打造蓮花大道多層次綠化景觀系統。
建設總長10公裡的蓮花大道,途經北環路、桂望村、顧蓮峙(示范片節點村)、田畔(示范片節點村)、筆架山礦業社、柑洲坑(示范片節點村)、終達蓮花山度假村,在建祖村(示范片節點村)設置一個圓盤分兩條支線,一條通往雞鳴寺、一條經溫厝村(示范片節點村)通往雲蓮寺,設計速度為60km/h的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標准,路基寬度38m。通過蓮花大道建設,改善蓮花山片區交通基礎,打造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的交通及景觀軸線。
“五園”
立足五個村庄的資源及特色基礎,打造“尋梅顧蓮峙,碧桃滿田畔,茶香溢白水,青鬆繞建祖,紅荔累柑洲”的獨特鄉村休閑旅游景致。
顧蓮峙村定位為“尋梅園”,農業觀光特色以連片梅林為主,主要功能是入口門戶、餐飲居住、觀光農業、交通轉換點。
田畔村定位為“碧桃園”,農業觀光特色以連片桃林為主,主要功能是農業觀光、餐飲居住、民俗文化節點、農業商業購物點。
溫厝村定位為“茶香園”,以茶葉種植、茶文化傳播為特色,以茶產品推廣、特色民宿為主要功能。
建祖村定位為“青鬆園”,以傾聽鬆濤,休養身心為特色,主要功能是禪、茶文化體驗、觀光農業、會展演出中心、交通轉換點。
柑洲坑村定位為“紅荔園”,以農業種植、採摘體驗為特色,主要功能是農產品採摘體驗及展銷、觀光農業、農村商業購物點、特色民宿。
“三大策略”
新農村,不僅僅是“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更應強調“新農民”、“新生活”。海豐縣新農村示范片建設領導小組提出,新農村建設模式可以以旅游產業為龍頭,不斷完善政府引導,探索“公司+農戶”的獨特經營和贏利模式。先營造環境,再將旅游產業巧妙地與農業生產嫁接,引導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土地產出效益大幅增加。
改善村居環境,塑造片區特色 新農村示范片的建設應該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提升村居環境,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先決條件。通過解決村庄民生問題,打好建設基礎,為后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促進經濟發展,以業富民 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前提下,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借助示范片優越的資源生態條件,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度假旅游,做大做強茶產業。通過打造旅游項目,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服務業,建設文化旅游服務設施。加強村庄生態環境建設,打造鄉村特色景觀,多渠道解決村民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 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同時,守住片區的基本農田、森林資源、水資源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十二大行動”
“十二大行動”為針對“三大策略”方面提出的具體建設行動計劃,最終梳理出示范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大項,40小項﹔產業發展項目3大項,10小項﹔生態保育項目3大項,6小項,以確保本次規劃的切實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本版撰文:洪繼宇 黃嘉鋒 余作明 編輯統籌:李勁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