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8日05:22 來源:南方日報
●莫自省
《清遠日報》在報道二廣高速廣東段通車時,在“二廣高速清遠段吃喝玩樂全攻略”中,將“福堂出口”的莫朝玉將軍紀念館作為該地的“招牌景點”來推介(見《清遠日報》2014年12月30日)。該館所紀念的莫朝玉將軍是何許人也?筆者在此做一番介紹。
被明朝皇帝敕封的武略將軍
莫朝玉將軍紀念館座落在省道263線26km東側的鰲魚山腳,距二廣高速福堂出口3km。紀念館北背山上的莫朝玉將軍墓是連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墓碑記載有莫朝玉將軍的生平事跡:
公之曾祖諱明森,前朝籍居開(建)封(開)。祖諱安卿,生公父諱郭顯,自開建莫羅寨來程,承耕勤謹,歷代積德,故川岳鐘靈,於正德五年庚午歲十月二十三日亥時降神生。公乃唐狀元宣卿公之裔,其品貌非凡,年當十六,受仙授騰空駕霧、神奇莫測之術。因流賊猖狂劫擄,公特奮勇救民,平剿蕩寇,除龍南殺其賊首,除英梅滅其賊黨,除鯇魚嶺流寇數百,東除西剿,而賊亂遂平。公忠貫於天,義感於廷。嘉靖四十年七月初一,帝下詔爵公父職,召公赴闕賜爵,敕封武略將軍,兼理連陽、懷、賀、英、清七屬地方。嘉靖四十三年,依官作証,將上賞銀,始創九村田產,分十甲耕輸。致此一鄉各姓,君子四民思其德,於程山立廟塑像,咸奉祀焉。溯公享壽五十七歲,於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九酉時而卒……
筆者近期協助上海圖書館在連山進行《中國家譜總目》課題調查,查閱了1988年我下鄉收集少數民族古籍時所復印的福堂鎮花羅村《韋氏族譜》(韋星齋編修手抄本,其孫韋益元收藏),內有如下文字:
……嘉靖元年(1522),裡排會議赴縣具呈乞詳。督撫兩院准以陸父誕為土官督率鄉夫,遇賊堵剿並免差使,出兵萑苻,遂得稍靜三年。而父誕身故,至五年(1526),賊又四起,眾舉莫諱環字翠峰為千長,遇賊堵御有功,為眾所服。至十年(1531),十甲裡長聯名呈請督撫兩院,扎給莫環為土官,鎮守連陽懷賀諸境廿余年,遇賊堵剿,連報三百卅六捷,厥功偉矣……
廣東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員陳摩人所撰的《明代壯族土官莫將軍》一文,談及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粵北壯區進行社會調查時,在吉田太陽村的《韋氏家乘考》上摘抄過的一段有關莫將軍的記載文字,對照花羅村的《韋氏族譜》所記載的基本相同,陳摩人在文中還寫道:
此族譜為韋姓,為什麼記到陸姓和莫姓呢?抄錄者於末尾有跋雲:‘此考略乃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二十四日始得家中斷簡殘篇中,撮而序之,喜其有王號、年月、人物,知非不經之談也。’湊巧的是永豐區圓珠村覃氏族譜亦有類似的一般內容……(下略)。(見陳摩人、郭鳳祥著《風雨同歌賦》,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119頁)。”
民國十七年版的《連山縣志·卷十三·人物》載:“莫朝玉,字翠峰,宜善肖村人。秉姿穎異,博學多才。嘉靖六年,流寇為患,程山官兵不振(程山,舊邑名,今司城),玉奮勇倡導鄉團,龍南、英梅、鯇魚嶺諸賊次第剿平。總官兵聞於朝,授武略將軍,捍衛閭裡。命甫下,無疾而逝。鄉人感其功德,立廟程山,至今祀焉。”
綜合其墓碑、民間譜牒和地方志的記述,我們得知: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第19代莫朝玉,公元1510年出生於封開縣莫羅寨,10歲隨父莫郭顯到連山定居。17歲娶土官陸父誕(陸氏族譜記為父站)之女為妻,18歲起組織鄉團剿平地方匪患,21歲繼任土官,因維持地方安寧有功,47歲被嘉靖皇帝敕封為武略將軍。
備受壯區群眾尊崇的莫公老爺
連山壯區群眾為莫朝玉將軍塑像立祠,不僅是為了紀念他的功德,還把他當作神明供奉。在永豐司城街、福堂班瓦村北側、小三江圩建有武略將軍祠,分別供奉莫將軍的塑像,尊稱他為莫公、莫公老爺、莫公老客,其本姓子孫則稱其為“公客”。“客”(粵語讀音),在壯話裡是“官”的意思,壯語語法是將修飾性名詞放在主語后面(倒裝),“公客”的漢義意為“當大官的祖宗”。在連山壯區,自明代至今,不論壯族、漢族、瑤族,不論是莫姓還是其他姓氏,對莫將軍都十分尊崇,認為他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尊神。
蘇明老人說:“莫公老爺不僅是莫家的,也是我們壯族其他姓氏的,我小時候就知道莫公老爺了。”古稀老人孔慶沛也即席講話,表達他對莫公老爺的敬仰之情。莫將軍第18代后裔,已遷徙連南板洞定居的莫乃林、莫簡端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每年都回來拜祭莫將軍,因為他的老祖宗是從這裡搬遷去的。
除了到將軍祠、紀念館拜祭莫將軍外,連山壯族還把莫將軍的功績寫進道書中傳唱。2001年冬,韶關學院曾漢祥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譚偉倫副教授到連山進行民俗調查,我陪同他們下鄉搜集資料,見到過壯族道士提供的道書,其中有“莫公唱”“莫公感應科(上下卷)”等經文,最古老的版本是清嘉慶四年(1799)的手抄本。這些道書經文記述了莫朝玉將軍的一些生平事跡,為研究莫朝玉將軍提供了一些史料佐証。
載入地方歷史文獻的歷史人物
除了前面提及的民國版《連山縣志》外,連山的地方歷史文獻也有莫朝玉將軍的事跡記載。
先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連山知縣鄭天錦〔《莫氏族譜》記為“康熙丙申年(1716)”,今從《縣志》記載〕頒布訓諭,要莫姓人據實具呈詳載入志。繼而道光十年任連山直隸廳同知蔡天培,親自到武略將軍祠拜謁,寫下了一篇銘文,除了記述莫將軍生平外,還寫道:
其殆宿學深思,高人逸士之為乎!正未可以區區介冑盡之也。夫天命無常,成功者退易。曰:天德不可違也。又曰:觀我生進退。將軍有傳,惜其著作不傳,而亦所未樂受。至其身后靈異,此正龍德若隱若現,又與程山白雲悠然無盡。村人士生,值升平之世,仰止高人逸士之廬,其必有以自然其身而體將軍,亦盡之懷也歟,是為志。
蔡天培還為將軍祠題匾題聯。匾曰“捍衛閭裡”,聯曰:“邊圉繞烽煙,幸有奇勛重往代﹔孤城靖旭日,惜無善政負茲鄉。”光緒戊寅年(1878)宣善司主金振聲也為之題聯: 武功光世業,略績奠程邦。司主高維翰(任職時間不詳)亦有聯:“草莽未平,百載但憑三尺劍﹔鄉邦既奠,千秋永賴一戎衣。”
1997年第一版《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志·卷二十八·人物》,也載入莫朝玉將軍傳(該書789頁)。2001年版《廣東省志·人物志》也載有莫朝玉傳(該書上卷第62頁):
莫朝玉(1510—1566),字翠峰,廣東連山宜善村班瓦寨人,壯族。生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二十三日。幼時天資聰慧,勤習漢文。於十六歲又苦練武功,善騎射。嘉靖六年(1527年)兩廣連結部山區多流賊,為害這一地區的社會治安。是時程山(連山舊邑名)官兵不振,莫朝玉倡辦民防,組織峒丁捍衛閭裡。其時,當地壯族地區土官(土巡檢)陸父誕於嘉靖三年病故后,土官職位一直空缺。壯族甫老商議推薦陸父誕女婿莫朝玉為千長(千夫長)。朝玉親自督率民防鄉夫綏靖地方,奮勇救民,平剿寇盜。
嘉靖十年(1531),因莫朝玉綏靖地方有功,經壯族甫老及裡長、甲長聯名呈請廣州督撫,札給莫朝玉繼承陸父誕為土官,隨邑帶兵,“鎮守連陽、懷(集)賀(縣)諸境二十余年,遇賊堵剿,連報三百六十捷,一方有賴,四境皆治”。對壯、漢、瑤民族關系的改善與加強起到積極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由程山縣丞詳情申奏朝廷后,欽賜莫朝玉為奮勇雲騎校尉。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初一加封為武略將軍,巡導英(德)清(遠)、懷(集)、賀(縣)及連陽七屬。莫朝玉遂將朝廷賞賜銀兩購置大批田產,分給宜善九村十甲黎民百姓耕種,造福鄉梓。
莫朝玉卒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終年五十七歲。在他去世后,鄉民感恩戴德,為其立廟塑像,在班瓦、司城街等地均建有“武略將軍廟”作為紀念。壯鄉尊其為“莫公”“莫將軍”。“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及塑像被毀,1990年部分修復,並新建一座莫朝玉將軍紀念館。
除了地方典籍記載外,莫將軍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據現今已86歲的楊作洲老人(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農業局退休干部)2002年所做的田野調查記錄,他走訪了小三江鎮來自19個自然村的38位50歲以上的老人,有韋、黃、譚、莫、陳、楊、趙、羅、鄭、梁、植、甘等12個姓氏。他們都不約而同講述了關於莫公老爺的神威故事。這些故事已載入新編《廣東民間故事大全·清遠·連山卷》(嶺南美術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由於莫朝玉將軍生前除剿賊寇,維持了地方安寧,又將朝廷賞銀購置田產分給百姓耕種。莫朝玉將軍之后,連山壯族實現了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吸納了漢文化,連山壯族地方社會安寧,文化、生產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又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地、水資源等良好自然環境,外地居民沿北江支流綏江、洊江逆流而上,遷徙到連山定居,和連山的主壯通婚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客壯,推動了連山社會、經濟發展。因而莫朝玉將軍不僅受到本姓氏、本民族的敬仰,同時也受到別的姓氏、漢族和瑤族的敬仰和愛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1991年把莫朝玉將軍墓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由莫將軍后裔發起,各界群眾捐款集資,自治縣政府先后撥款13萬多元,於9月建成1482m2主體工程的莫朝玉將軍紀念館,2006年、2010年又先后續建了牌坊、圍牆、東西回廊,第二、第三期配套設施工程。現在,莫朝玉將軍紀念館既是各界人士緬懷紀念莫將軍功績的活動場所,又是該地的招牌旅游景點。平時有前往紀念館瞻仰參觀的,有前往許願祭拜的,終年不斷。每年農歷十月廿六莫將軍誕辰之日,紀念館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屆時不但有本地的各界人士,也有來自相鄰外縣、外省的人士前來參加,每年都有千人以上自發前來參加,體現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對莫朝玉將軍的敬仰之情。▉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