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將“非遺”做成產業

2015年02月27日01:30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將“非遺”做成產業

  銅鏨刻是一項精美的傳統手工藝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遺傳承人,黃俊軍孜孜不倦為這項藝術的挖掘和光大耕耘了20余年。

  見到黃俊軍時,他正在自己創辦的江西中鼎金屬工藝有限公司辦公室裡聚精會神地研究技藝。因為春節,廠裡的工人和技師都已放假,但黃俊軍仍然堅持每天上班,抽空琢磨一下他的作品。

  早在1987年,黃俊軍從一位民間老藝人那裡學到了一些簡單的銅鏨刻技藝,從此便與銅鏨刻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20多年的刻苦鑽研,不僅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而且創辦了銅鏨刻專業公司,將銅鏨刻技藝從一項“非遺”手工藝轉化成產品,並做成產業。

  “銅鏨刻這項工藝,在唐、宋代時期非常盛行,現在,很多技藝已經失傳。”說起創業歷程,黃俊軍感慨萬千。源於對銅鏨刻的熱愛,20余年來,他四處學藝,潛心研創,執著付出換來了豐厚的回報:不僅創新了前人的創作題材,從佛教文飾拓展到山水花鳥﹔而且突破了作品呈現的形式,從普通的平面形狀拓展到弧、圓等異形形狀,作品變得富有層次和立體感,藝術價值大幅提升。2010年黃俊軍被評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家,所創作的多個銅鏨刻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銀獎,其中,《晚風荷香》、《降龍羅漢》兩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隨著鷹潭提出了打造世界銅都的構想,銅文化迎來發展的春天,這為黃俊軍傳承和光大銅鏨刻技藝帶來了契機。在鷹潭、貴溪兩級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黃俊軍與他人合作在貴溪工業園區創辦了江西中鼎金屬工藝有限公司。在他的努力下,銅鏨刻這種技藝逐漸被外界所認識,2013年,銅鏨刻被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他的公司被授予“江西省黃俊軍金屬鏨刻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公司由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

  如何更好地實現銅鏨刻工藝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黃俊軍一直在苦苦的思索。

  “傳統銅鏨刻很難達到作品的標准化和批量化,又受技師水平限制,導致產品陳舊、單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單純手工鏨刻在小作坊中尚可,一旦發展成一個企業,原始工藝的短板立刻顯現。”黃俊軍說,要保護、傳承和發展好傳統技藝,就必須在創新上下工夫,這樣才能找到出路,才能走得更遠。

  2014年,黃俊軍通過不斷探索和改造,終於摸索出“前期制胚採用現代鍛壓技術,后期鏨刻工藝保留傳統人工”的獨有的銅鏨刻生產工藝,這種將現代鍛壓、沖壓等技術與傳統鏨刻技藝相結合的方式,生產出來的作品兼顧現代生活所需,同時不失手工鏨銅之美,關鍵是提升了效率,為實現銅鏨刻產品批量化生產打開了一扇窗,使銅鏨刻這種古老的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用設備鍛造粗坯的成功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今年可以實現批量生產。”下一步,黃俊軍打算雙管齊下:一方面,保持原有的傳統純手工鏨刻工藝,專事藝術作品創作﹔另一方面,採用傳統鏨刻與現代機械鍛造相結合工藝,將作品向產品延伸,大力發展銅鏨刻日常生活用品﹔加強傳統鏨雕和其他金屬工藝的融合。

  徐衛華 盧曉強

(來源:江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