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
每逢星期一,申城干部群眾都要期盼和關注一下媒體上又報道了哪位好干部。自去年以來,上海推出了“中國夢·申城美”系列宣傳,其中“基層好干部”專題共報道湯慶福、梁慧麗、鄒碧華等80余位先進典型的生動事跡,形成了“星期一典型”宣傳機制,呈現了一批真實可信、具新聞感染力、時代影響力、社會推動力的典型報道“高峰之作”。昨天,市委宣傳部舉行2014年度典型報道研討表彰座談會,中央駐滬和本市主要新聞單位的55篇優秀作品獲獎,21個集體獲評先進集體。
上海題材做出全國影響
社會轉型期,總有先行者、燃燈人,他們滿足了時代期盼甚或是彌補了時代缺失,從而成為典型。在昨天的表彰座談會上,與會者對於典型報道要“緊扣時代”高度認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位典型人物背后,都有時代的投射,他們也都是在直面社會矛盾中演繹其精彩人生。如對已故原市外經貿委副主任湯慶福的報道,正是切中了“為官之道”這一時弊,樹起贊歌背后的批判“暗靶”,從而達到引發共鳴、引領思想的效果﹔又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之所以能引起全國上下共同關注,正因為其言行很好地詮釋了“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干部”的典型定位,關於他的典型報道體現出思想性和深度,從而讓上海題材做出了全國影響力。
將中國故事講得更精彩
如何將中國故事講得更精彩,考驗的是記者的專業與誠意。解放日報的湯慶福報道在已經沒有“第一落點”的情況下,依然“掘地三尺”,尋找典型人物的獨特性,梳理出湯慶福的家書,捕捉到事跡報告會上湯慶福兒子的幾次偷偷拭淚,還有湯慶福退休那年的3次掌聲等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而關於梁慧麗的報道,上海廣播電視台的記者通過這位基層干部保持十年、一絲不亂的獨特發型這一細節,表現她面對日復一日瑣碎重復工作的“精氣神”﹔文匯報記者對華東政法大學劉憲權教授的深度挖掘,則是從他愛在課上傳遞麥克風提問這個獨特習慣開始發問的……一篇採訪札記寫得好,“不要把你的採訪對象當成檸檬,期待在短時間內榨干他,把鏡頭交給生活吧,把真實交給時間吧……”
持續深入推進典型報道
典型宣傳是主流宣傳的傳統手段,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老兵器”如何煥發新光芒?滬上媒體積極把握受眾需求,早就開始了表達和傳播創新方面的探索。如去年舉辦的“中國夢·申城美——追夢人的故事”微電影大賽,共征集作品700余部,許多微電影還通過看看新聞網、新浪網、土豆網等新媒體渠道實現更廣泛、高密度傳播﹔上海廣播電視台“為好人點贊”通過2500萬盒牛奶走進了千家萬戶。
根據中央要求,上海要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下一步,上海的典型報道工作將持續深入推進,將進一步完善典型發現機制、聯動宣傳機制、組織推進機制和表彰激勵機制,尤其是要發揮新聞、理論、社會、文藝“四宣聯動”的獨特作用,切實將上海的典型“高原”筑好,把上海的典型“高峰”樹好。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