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科學家精確繪就南海“生命地圖” 專家稱這一成果對深海資源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訊(記者 彭德倩)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鑽探首個航次——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IODP349航次圓滿完成。昨天,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李春峰教授透露,歷經近一年探索,航次后研究已取得關鍵進展,項目組根據鑽探帶回的研究資料,精確繪就南海“生命地圖”。據悉,這一成果對進一步探究大陸破裂、海洋形成機理等地球科學,以及深海資源勘探都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盆地也有生命?專家介紹,隨著地殼運動,海底海盆可以不斷生長——一般而言,當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和地幔,這如同一種“出生”﹔接著,繼續上升的岩漿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盆不斷更新和擴張,直至停止,這類似“死亡”,而其中相隔的時間,就如同該區域海底地面的“壽命”,生長速率也會隨時間變化。
“通過勘探,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記錄,這些是確定南海年齡的直接証據。”李春峰介紹,最近研究結果給出了精確定標:南海東部次海盆,“出生”於3300萬年前,“死亡”於1500萬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於2360萬年前,“死亡”於1600萬年前。顯而易見,前者比后者“壽命”長。
滄海桑田,在數十億年地球演變的漫長維度上,科學家們如何得到這份精確到百萬年的“生命地圖”呢?李春峰介紹,此次參與勘探研究的科學家涵蓋了海洋地質、微體古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主要使用三種測算方法,將結果疊加比對,為南海海盆精確定年。
首先從海盆的“肚子”開始。大洋勘探此前分別在南海的5個站位打下了5根“金釘”,從中獲取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岩芯,還完成了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鑽探深度共4317米,其中沉積岩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岩取芯近80米,最大井深1008米。這些帶回的岩芯,如同南海海底地層深處的截面,古生物學家們從中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岩芯中留下的微體古生物的種類、數量等,以此解讀岩石的成形年代和環境。 下轉◆3版 (上接第1版)第二種方法是靠地磁。地球歷史上,磁極曾經發生多次變化,可以在海底被大洋地殼記錄下來,學界稱其為“磁異常”,這種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地磁環境改變,也直觀反映在岩石內部。如同樹木年輪可推知當年旱澇一樣,岩石裡的“年輪”也在告訴科學家磁極的變化情況,若據此反推,便可獲知岩石成形大約時間。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在南海利用“近海底高分辨率深拖磁異常”研究方法,結合此次的大洋鑽探資料,找到了海底岩石中豐富的新生代構造演化信息。
第三種方法則對海盆深處大洋玄武岩岩芯進行氬40-氬39同位素定年分析,日前,科學家剛剛得出第一批結果。三者結合,為南海海盆年齡定標,以及研究南海擴張速率,取得更為准確的數據。據悉,同時使用三種先進科學方法測算定年,在南海研究領域尚屬首次,在世界其它海洋研究中也不多見。
專家指出,掌握南海“生命地圖”,意義重大,一方面,探索地球演變規律,是最基礎的科學問題,要搞明白需積累大量數據﹔同時,由其衍生出的應用研究,也有助於深海資源勘探。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