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0日02:55 來源:光明日報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拜年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最初的登門拜訪、電話寒暄、短信慰問,到現在的微信圖文、微視頻問候。
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更是將這種珍藏已久的情感寄托在一條條微信、一段段視頻中。
“去年過年,哪首歌最流行?當然是《群發的我不回》。所以,今年我要把拜年微信做得與眾不同。”2月18日,大年三十早晨8點,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大四學生李澤琛就起了床,開始了一天的拜年。
走進他的“天地”,記者發現,不大的屋裡,放了兩台電腦,地下鋪滿了縱橫交錯的“線”,儼然一副科技小達人的模樣。他拿出手機,邊展示邊對記者說:“我前幾天就用微信把聯系人通訊錄分組了,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老師和親戚,就等今天晚上發信息啦。”
“這些分組有什麼用?”記者問。
李澤琛得意一笑,接著說道:“要與眾不同,就要發一些和別人有共鳴的內容。比如說,我在太原市大南關小學上的小學,那給小學同學拜年,就必須寫到校門口的文具店,寫到文源巷裡的小吃鋪。當然,給家裡人的也不一樣,要用微視頻,我給爸爸媽媽都拍了一段春節祝福語,發給親人們。”
李澤琛的母親王愛珍笑著對記者說:“過去,一個院子,我們都要挨家挨戶拜年,現在少了,也就串串幾個好朋友。今年,兒子教我們的拜年方式很新鮮,科技融入生活,把我們的祝福更形象地呈現了出來。”
的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拜年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最初的面對面登門拜訪、磕頭拜年,已逐漸轉變為幾年前頗為盛行的電話寒暄、短信慰問,現在,微信圖文、微視頻問候成為拜年的又一新趨勢。而今年最大的變化是,紅包當面發得也少了,微信、微博、支付寶的在線紅包取而代之。
“與以往相比,今年過年最大的特點應該就是在線‘搶紅包’。”大年初一上午,山西醫科大學學生李洋與記者並肩坐在學校圖書館前,他掏出手機,點開微信紅包記錄說道:“去年也有微信紅包,但感覺沒有今年這麼火爆。這不,從昨天到今天,我搶了100多個紅包,共計500多塊錢。”
在李洋看來,這種“搶紅包”的拜年方式,是新時代下大家感受“年味”的有趣表達。“這是符合時代特征的拜年方式,畢竟有的時候,時間、空間都不允許面對面拜年,而科技帶來的拜年新方式,比如‘微視頻’‘搶紅包’等,都可以表達情誼、寄托深情,烘托年味。”
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年”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悟。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李正東無法回國與家人團聚,隻能將這種珍藏已久的情感寄托在一條條微信、一段段視頻中。
除夕之夜,記者與李正東通過網絡取得了聯系,雖然美國與中國有12個小時的時差,但是他仍早早起床,按照中國的時間通過視頻通話給父母拜年,他也在室友的幫助下錄好了一段拜年視頻,發給了“七大姑、八大姨”。
他說:“有了網絡、有了微信,才能讓遠在美國的我有了與家人‘見面’的機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也疏解了無法和家人團聚帶來的孤寂感。”
採訪因李正東“拜年任務”太多而不得不停止,但他給記者敲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告別語”——“明年,我一定要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
“拜年方式變了,但過年的情懷一直未變。”李洋告訴記者,他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包了餃子,貼了福字,放了鞭炮。“不管拜年的方式如何變化,但年的意義從未改變——闔家團聚、辭舊迎新。春運高峰,不就是因為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們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嗎?過年了,人人都要回家,隻為了和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這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涌出的情感,永不會變。”
(本報太原2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晉浩天)
(來源:光明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