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寧波“缸鴨狗”重開迎戰機器湯圓 用手工重尋年味,從湯圓開始

2015年02月19日03:59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寧波“缸鴨狗”重開迎戰機器湯圓 用手工重尋年味,從湯圓開始

無圖說

■本報記者 劉璐

用巨大的人工成本追求微妙的口感差別,有必要嗎?陳開河的回答是:堅持傳統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完全用機器代替手工,那“缸鴨狗”還是“缸鴨狗”嗎?

“這幾天累得不得了,大家都通宵達旦地趕工,沒辦法,供不應求啊!”一見到記者,陳開河便發起“牢騷”來。聽得出,話裡是疲憊,話外是喜悅。
這位廚師出身的70后,是寧波老字號“缸鴨狗”的當家人。很多寧波人的春節,都是從“缸鴨狗”的一碗湯團開始的。

曾經“隱隱的痛”

雪白、滴滑、滾圓的湯團,寓意團圓和美。正宗的寧波湯團,皮糯而不黏,餡甜而不膩。一口咬下去,噴香燙嘴的豬油芝麻慢慢流出。吸完一整隻湯團的汁水,再就著軟糯的湯團皮子吞下,那滿足感,從味蕾一路流淌到胃。
“缸鴨狗”的湯團,在寧波最負盛名。相傳,“缸鴨狗”的創始人姓江,小名阿狗,先在城隍廟擺攤賣湯團,做出口碑后開了一家店鋪。開店,就得有招牌,可江阿狗不識字。靈機一動,他畫了一口缸、一隻鴨、一條狗,用寧波方言把“江阿狗”諧音為“缸鴨狗”。這個通俗有趣的招牌很快婦孺皆知,還被授予“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等稱號。 下轉◆3版 (上接第1版)然而,這塊金字招牌也曾在近百年的商海沉浮中,風雨飄搖。在機器復制的廉價產品前,傳統的手工技藝顯得耗時費力。一度,機器生產的速凍湯團佔據了繁忙主婦的餐桌,超市裡甚至出現了“寧波湯團外地造”的怪現象。
陷入了經營困境的“缸鴨狗”,風光不再。2007年,眼看店鋪面積從鼎盛時期的1300多平方米退縮至100平方米,寧波人搖頭唏噓,游客們慕名而來、失望而歸。
記得有一回路過久違的“缸鴨狗”,記者抱著懷舊之心興沖沖進店,卻發現店內食客寥寥。外地口音的小妹生硬地甩出油乎乎的菜單,一看,原來已改成普通快餐店。這以后,和很多寧波人一樣,“缸鴨狗”竟成了心頭一處隱隱的痛。

堅持傳統就要付出代價

與其心痛,不如行動。
2009年,寧波人陳開河從眾多競爭者中勝出,正式接過了“缸鴨狗”的招牌。據說,當時隨他一起上談判桌的,還有一疊厚厚的“十年戰略規劃”,以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團,那是他遍訪民間點心師傅后還原的傳統湯團味。正是這份誠意和執著,打動了當時的“缸鴨狗”品牌負責人葉小飛。交接之際,葉小飛握著陳開河的手說:“我快要退休了,但我對‘缸鴨狗’有感情、有責任,希望老字號在你們這一代手中重振旗鼓!”
“肩頭的擔子太重了!”陳開河如是感慨。能不重嗎?七千年的稻谷文化,孕育了寧波人料理米制品的獨特手藝。一顆湯團背后,沉澱的是時光的味道,承載的是世代家鄉人的記憶。
為了保留最純真的口感,陳開河花了整整三年時間,一心扑在對傳統產品的標准化建立上。有同行不理解,覺得他錯過了開店擴張的最好時機。但他卻認為,把古老的手工藝用科學的方式維護下來,是老字號革新的當務之急。
在產品研發期,陳開河常常請母親來把關。今年64歲的陳媽媽和很多同齡的寧波姆媽一樣,做得一手好湯團。在她看來,做湯團本身沒有太高的技術難度,要說美味的“秘訣”,一是選料精細考究,二是手工一絲不苟。
包湯團用的湯果粉,是由本地糯米清水浸泡數日后,細細水磨,然后瀝干而成。湯團餡則是選用上好的豬板油,去皮除筋,並將當年新鮮的黑芝麻炒熟、舂碎,加上優質綿白糖,三種食材反復揉捏,直至均勻。出鍋后,還要撒上一勺家釀的糖桂花。
過去正月裡,小孩子都會幫著大人一起搓湯團,左手捏皮子,右手拿餡子,一塞一裹,再搓圓。湯團在手心裡涼滑溫潤的觸感,是很多寧波人溫柔的童年記憶。直到現在,身兼寧波湯團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陳開河,依然堅持每一顆湯團(包括速凍湯團)都由師傅手工搓出。
用巨大的人工成本追求微妙的口感差別,有必要嗎?陳開河的回答是:堅持傳統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完全用機器代替手工,那“缸鴨狗”還是“缸鴨狗”嗎?

擦去“老字號”上蒙的塵

不過,傳承並非一味地復制。在把握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缸鴨狗”根據現代人的健康理念,推陳出新,改良后的湯團既保留了原有的風味,又去除了過多的油膩糖分。
如何打破老味道的技術壁壘?這是老字號面臨的另一大難題。為此,“缸鴨狗”專門設立了健康食品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目前已攻破了“糯米制品常溫保存”與“桂花系列食品保存”等難題,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
從這個“70后”寧波人身上,似乎能捕捉到89年前打出“缸鴨狗”招牌的江阿狗的影子——那身影裡有手藝人的倔強堅持,也有靈活變通。陳開河說,“缸鴨狗”屬於所有熱愛寧波美食的人,他所做的只是把這塊蒙塵的金字招牌擦干淨,光光鮮鮮地將它傳遞給后面的人。

(來源:解放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