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陳村年桔變“春節樹” 引傳統年俗“潮起來”

2015年02月17日05:2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陳村年桔變“春節樹” 引傳統年俗“潮起來”

陳村花卉世界搭建“年桔塔”吸引年輕游客。

桔王冠軍樹高3米多,挂果5000多個,是名副其實的桔王。

花市選購年桔是廣東人年俗。

順德陳村桔農辛苦種植年桔。

  隨著羊年春節的臨近,具有濃郁嶺南年味的迎春花市在各地開鑼。2月14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年桔王”擂台賽在順德陳村花卉世界落幕。一株高3米多、挂果5千多個的大年桔,攻下“桔王”寶座。主辦方還評出“最美年桔”,為素有“中國花卉第一鎮”美譽的順德陳村鎮增添了別樣年味。

  花是美好意頭的象征,寓意人們對美好生活、對歲月靜好的祈盼。而除夕前買一盆“年桔”,象征了對吉利平順的祈求,是廣東人不可缺少的一項傳統年俗。隨著放鞭炮等年俗的消逝,逛花市、擺年桔成為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的新年俗,在全國演變成一種新時尚。

  幾年前,著名作家馮驥才撰文呼吁將春節放在我國申遺的首位,期待能搶救“年味”。廣東著名民俗學家葉春生也曾提出,與西方聖誕樹類似,廣東的年桔可以提升為“春節樹”,時尚化地充實人們的年味。對於順德陳村以“年桔王”打造新年俗的方式,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非遺及民俗專家。

  ◎趨勢

  年桔變身年俗新時尚

  “聽說過人選美,沒有聽說過年桔也選美。”順德陳村花卉世界的“桔王之王”評選現場,熱鬧非凡。前來買花的市民與參賽的桔農將“桔王”圍個水泄不通。

  “2015首屆陳村桔王擂台賽”由陳村花卉世界主辦,吸引了近百名桔農前來參加。活動通過樹齡、樹高、冠幅、地徑、挂果量等指標進行評選,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評選,評出了“桔王之王”與“最美年桔”冠、亞、季軍共六個獎項。現場還隨即舉行了拍賣儀式,“桔王之王”冠軍拍得23888元,“最美年桔”冠軍拍得12800元,所得款項捐給慈善事業。

  陳村花卉協會會長、陳村花卉世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悅介紹說,“桔王之王”和“最美年桔”評選,旨在傳播陳村種植年桔的歷史與文化,帶動當地的年桔產業的發展,今后每年都會舉行。

  因粵語“桔”與“吉”發音相同,珠三角地區人們擺放年桔的年俗由來已久。據清代咸豐年間編撰的《順德縣志》介紹:“陳村歲載花果出售諸郡,自漢例獻龍眼、荔枝,宋貢異卉,蓋由來已古。”按照這一記載,年桔可能也包含在陳村每年進貢的花果之內,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陳村作為“花鄉”的歷史悠久,可令人困惑的是,關於“年桔”的歷史記載並不多。民俗學者饒原生表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已提及明末陳村廣植柑橙,“根據一些民間口述,陳村年桔種植至少在清末已經開始流行。到了上世紀60年代,年桔受歡迎程度在作家秦牧《花城》裡可見一斑”。

  為應對西方洋節對傳統節日的沖擊,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劉曉春提出,隨著中國力量的崛起,向世界傳播中國春節文化元素也是軟實力的展示,如同西方聖誕節確立柏樹為聖誕樹那樣,年桔也可以被樹立成中國的“年樹”、“春節樹”。

  對此,陳村花卉世界開始了大膽嘗試,不僅在今年首設“年桔王”評選,還在近年恢復了順德“年桔塔”祈福的民間傳統。今年,由1001盆年桔搭成的15米高桔塔,在陳村花卉世界制作完成,打破了世界最大年桔塔的吉尼斯紀錄。有趣的是,這棵巨大的年桔塔是在聖誕節前夕完成的,當時整樹的年桔還是青綠色,遠遠望去如同一株巨大的“聖誕樹”。到了春節前夕,它的果全變成金黃色,“春節樹”的誕生體現出對傳統年俗的創新。

  更獨特的是,在這尊巨大的年桔塔后方,陳村花卉世界設有一條祈福長廊,連接花卉超市和花卉世界主展館,市民可把新年願望挂到長廊上方,共同祈求新年好運。這樣“潮”的設置吸引了大批民眾參與。

  近年來,年桔文化漸漸從嶺南擴散到北方。年桔也受到越來越多海外華人的歡迎,東南亞等地的銷量不斷攀升。對此,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華指出,“春節樹”與聖誕樹不同,后者以相對統一的宗教文化作為載體,而前者則以民俗文化作為依托:“大江南北的年俗千差萬別。年桔作為嶺南年俗中的一種,須以更時尚的方式更廣泛傳播,年桔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節樹’。”

  ◎難題

  年桔文化基因需搶救

  陳村素有“千年花鄉”的美譽,每年國內市場近八成的年桔都產自這裡。

  花卉業內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說,意即廣州芳村花地的種桔技術,多從陳村弼教傳來。民俗學者饒原生表示,隨著廣州芳村、河南的年桔種植的衰落,突顯了陳村年桔在廣州迎春花市中的地位。

  除了吉祥寓意,年桔中所蘊含的非遺文化基因有哪些?在順德陳村鎮,年桔種植面積達6000畝,由於城鎮化程度較高,桔農們的種植比較分散,許多就在自家附近自耕自種。桔農與年桔長年生活在一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盡管種植蘭花的畝產經濟效益高出幾倍,但陳村人一直沒有放棄種桔。”周悅說。

  黎健榮是一名“80后”,家族三代人以種植年桔為生。“種桔就是我們身體裡的文化記憶:看到桔子熟了,就意味著快要過年了。”黎健榮的父親已年過6旬,他每年賣的桔樹不多,五六百棵桔樹不做批發,擺進花市會全部被鄉親鄰裡買光。因為在當地,買年桔有這樣的傳統,一年平順、運氣好的人要找回上一年的桔農買新年桔,以接續好運。黎健榮的父親有許多“回頭客”。

  黎健榮在大學本科選擇了熱門的網絡工程專業,但畢業后他選擇回鄉做桔農,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在陳村已屈指可數。“年輕人考上大學不再想當桔農,因為太苦了。”

  年桔種植是一門“考師傅”的技術活。“盆子直徑7寸的桔樹要一年才能挂果,12寸的桔樹則要兩到三年。”黎健榮介紹說。更為考究的是,因為露天栽培,溫度和濕度都是不可控的因素,桔農必須因應每年不同的氣候條件控制澆水量,以確保年桔隻有到年前才結果。此外,年桔一年會長幾次花,為了保証年桔結果的形狀豐滿,必須提前摘花。桔農必須頂著炎炎烈日,每天摘掉成千上萬朵花。沒有數年經驗磨煉,很難成為一名好桔農。

  此外,扎成一株漂亮的年桔也頗考功力。一棵1.2米至1.3米高的桔樹可達上百斤重,因為桔農的手藝,它們被完好地扎成樹的形狀而不散落。“桔農要在桔樹裡插上竹竿定型,年桔的果子更要加以綁定,這個綁桔子的工藝也很考究。”

  年桔是陳村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些年,整個佛山種植的年桔有幾萬畝之多。但近年來,受土地緊缺、國家政策、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年桔生產地日益減少,正在謀求轉型的桔農的基數越來越大。相比前些年,年桔生產地要減少40%左右,產量也將近減少三至四成,而種植成本則在每年攀升,不少桔農都面臨著豐年不賺錢的尷尬。有的媒體甚至形容,今年走進了“花市的冬天”。

  由於工藝繁瑣,勞動量大,陳村越來越多年輕的“農二代”放棄了年桔種植。為更好傳承陳村的年桔文化與制作技藝,2011年,順德區政府成立了首個中國年桔文化研究會,也將陳村年桔申遺提上了議事日程。

  ◎建議

  年桔或可與花市聯手申遺

  2007年,廣州的迎春花市成功躋身廣東省級非遺項目,卻一直停滯在國家級非遺這道門檻上。“花市與廟會不同,有人認為它的民俗信仰色彩比較淡薄,更像一種市場行為,因此存在一定爭議。”廣州文木文化遺產服務中心主任朱鋼向記者透露。

  對此,民俗學者饒原生提出,順德陳村年桔可以與廣州花市攜手申報非遺。“一方面,它們代表著一種更為文明、時尚、健康的年俗方式,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在非遺申報上,兩地專家可以探索‘廣佛同城化’,一同擦亮廣府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年俗文化。”

  據了解,陳村有規模超過4500人的桔農,但目前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行業協會。桔農們比較分散,對於年桔種植的技藝傳承僅僅限於農業,對於非遺文化方面的搜集整理還未成體系。

  此外,年桔還要應對新的節日觀念的挑戰。黎健榮告訴記者:“現在提倡理性消費,一大盆年桔放上十來天就要丟掉,許多消費者都不願意這樣浪費。”這也使越來越多桔農,將年桔的轉型擺上了議事日程。

  “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們少了很多大宗生意,但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小盆栽正在走進白領的辦公室。”周悅認為,市場的調整可為年花、年桔往藝術化、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帶來新契機。

  黎健榮這一代“80”后桔農更關心的問題是,年桔如何通過電商形成新的網購熱點。“未來更精致更小巧的年桔盆栽可以通過網購,擺上更多年輕人家裡和辦公室的案頭桌面。”他還補充道,有些年桔入春后還可以繼續生長,可以使年桔演變成一種可以不斷延續的常態性產品。“目前,我們嘗試對擺放過的年桔進行回收,為客戶換領一些小盆栽。”

  在黎健榮看來,年桔除了觀賞性,未來可以更多走入生活,開發衍生品,搶佔年輕人的市場。在陳村,一些原本種植蘭花的台商,用蘭花開發出面膜、精油、香皂等生活產品,給年桔的開發指出了新方向。

  宋俊華也建議,未來年桔可以與創意產業融合,尋找更多元的發展方向。“過去年桔一般隻有觀賞性的功能,我們能否同時往食用性的方向發展。”饒原生則認為,年桔需要有相關的文化配套與共同開發:“提到聖誕樹就有聖誕老人,提到年桔,或許還需要水仙、桃花、利是封這些文化元素的介入。”他進一步表示,名家名篇的宣傳作用也必不可少:“端午龍舟有廣東音樂《賽龍奪錦》,迎春花市有秦牧的《花城》,年桔文化還缺少代表性的文藝作品。”

  但宋俊華同時提醒,年桔始終有別於一般的花卉,需要在年俗內涵上做足文章,它可以激活“年味”,找到更大的生存土壤。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李培

  實習生 林瑩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