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靜思園,盛世裡的文化復蘇

2015年02月15日06:5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靜思園,盛世裡的文化復蘇

  元月,國家文化部公布第六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蘇州市吳江區的靜思園榜上有名,而全省獲此殊榮的隻有三家。

  新年春節將至,記者再度探訪靜思園,一襲中式服裝的園主陳金根滿臉喜氣,見到記者就難抑激動:“我可以告慰關心‘靜思園’的費老了。”

  陳金根所說的費老就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晚年的費老曾4次造訪靜思園,期間和陳金根促膝談心讓他堅定了“造園為民”的思想。2001年11月,費老第二次來時,開工了8年多的靜思園還沒定名,問准備為園子取什麼名字?陳金根說,想叫“進思園”,富而思進的意思,也和同裡“退思園”相呼應。費老沉吟一會,就說:“我看還是取‘靜思園’好,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就取‘靜思’你看如何?”一語點醒,陳金根當即請費老題園名。

  十多年來,陳金根時時想起此情此景,深感費老不愧為一代賢哲,一字千金,言高旨遠。費老說,“盛世造園,亂世毀園”,清代300年間,蘇州曾經有300多座私家園林,但隨之被戰亂毀壞,之后100多年沒有人造園,蘇州園林也隻剩60多處,靜思園的出現,承續蘇州私家園林的文脈。“過去私家園林主人都是文化修養較高的官宦和文人,誰能想到,你陳金根竟然是放牛娃出生的農民企業家。”費老的話讓我深思並醒悟:“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的造園夢隻能是個夢。”

  陳金根清楚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去蘇州拙政園玩時,他對父親說,長大也要造這樣的園林,父親以為不過是孩子的玩笑話,誰曾想這個夢想卻伴隨了他一生。改革開放以后,陳金根辦企業取得了成功。有了家底,他幼時的造園夢開始發酵,從此一發不可收。

  人生實現夢想都要付出艱辛努力,建造靜思園同樣如此。每個到靜思園游覽的人,都會聽到鎮園之寶“慶雲峰”故事。這塊高10米重136噸的巨型靈璧石,據記載早在宋徽宗和乾隆帝時就被發現並多次嘗試挖掘,因當時挖掘和運輸條件所限,無法撼動。陳金根八赴靈璧看石頭,決心讓巨石“面世”,歷時三年將其移到地表。山高無路、水深無橋。如何把石頭從千裡之外運到靜思園?他投資修路五公裡,修架兩座橋,用運火箭的重型平板車啟運﹔白天車多繁雜,隻能等到夜裡車少時運輸,一路風雨兼程,走了55天才安全運抵靜思園。

  造園的過程更是搶救保護文化遺存的過程。靜思園是園林,更是古建博物館,靜思園的建筑,亭、台、樓、閣、水榭、石舫,制式多樣,風格迥異。陳金根介紹,上世紀80年代起,許多城市改造拆遷,大量老房子面臨毀滅。陳金根每天風餐露宿奔波在各地的拆遷工地,移建搶救了一批文化含量及歷史價值很高的古建筑。“天香書屋”來自蘇州太湖西山后埠村,移建前已破爛不堪,后經專家修舊如初,現已成靜思園的著名景點。蘇州干將路改造時,移建的各式明清建筑就有十幾幢。靜思園還有一批古建筑來自上海,“弘雅堂”、“拜石軒”曾為“小刀會”活動正堂,還有道光年間的“揭普豐會館”等。慶幸的是,陳金根讓它們異地重生。

  費老“靜以致遠”的期望正在變為現實。更多的造園計劃正在醞釀。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的靜思園名頭越來越響,好多地方都爭邀陳金根去洽談造園。這幾年,他和南通密切互動,確定在狼山腳下建造一個面積近1600畝的融古典園林文化、文化產業於一體的中華園林大觀園項目,傳承並發揚園林文化藝術。這個總投資30億元的項目已於去年簽約,正加緊實施。三年來,陳金根考察了全國20多個城市,計劃再建5個異地靜思園和眾多雕花樓。“建造園林,是我兒時的夢﹔企業要遺留下精神文化財富,回饋社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后,我們將擦亮這塊金字招牌,將園林文化發揚光大,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陳金根說。

  本報記者 劉宏奇 庾康 李仲勛

  本報通訊員 王慶 徐宏慧 顧涌 楊瑩

(來源:新華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