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4日08:13 來源:南方日報
《親密關系的秘密》
(英)杰夫·艾倫 著 郭珍琪 譯
馮志德(Alex) 審校
鷺江出版社 2015年1月
定價:32.00元
編者按:情人節前夕,《親密關系的秘密》作者杰夫·艾倫來到廣州參加舉行中國大陸圖書首發儀式。杰夫·艾倫,世界著名知見心理學大師,現居英國英格蘭威爾特郡。杰夫與妻子蘇珊·艾倫1974年認識,1979年結婚。而在1990年時,夫妻兩人經歷了親密關系的蜜月期、權力斗爭期、死亡期,進入分居狀態。為此,杰夫開始了自我療愈的旅程,在恩師恰克的引導下,成功挽回了妻子與婚姻,並成立知見心理學工作坊,成為英國知見心理學的首位推動者。杰夫自我總結:正是因為自己與妻子30多年的婚戀裡,在這個領域犯過了所有的錯誤,讓他成為了所謂的“關系專家”。
潛意識深處的圖景塑造了現在的你我
大家都以為我們正在駕馭自己的人生,控制一切,然而,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言行舉止都隻不過是冰山的一角。
我們的大腦其實隻有一小部分是有意識地作出理性的決定。其他潛藏在表意識覺知之下的則是巨大的潛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冰山理論,這是一種假設,意指我們表面的行為其實只是反映內心極小部分的狀態而已。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隱藏的自我,那麼它很可能會對我們的“船”造成嚴重的破壞,就像如果我們看不到潛意識的冰山一角,我們也毫無察覺它們的存在,一旦我們將這個“包袱”帶進我們的關系之中,那它很可能就會從中進行大肆破壞。
在下圖的冰山模式中,頂層代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他人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與他人共同做的一切,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表意識世界。
然而,我們的表意識行為受到我們的情緒和感覺所驅使。我們的行為和表現來自內心的感覺,其他人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深入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就無法理解他人的所作所為,因而對他們心生恐懼或產生誤解。
在我們表意識的“水平面”之下是我們的潛意識,記載著我們生命中所有的體驗與記憶。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設計,也就是當我們學會某種技巧,就再也不用去想該如何做,它會自動運行,以后每一天我們就這樣啟動了自動運行裝置。學騎自行車正是如此,在初學時我們曾不斷跌倒,但一旦我們掌握其中的竅門,我們就不會忘記。這種模式會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而且我們很自然地就會習以為常。
所有的結果都與你的童年有關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兒童心理學理論是,當父母關系陷入困境時,孩子們開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如果父母很不幸地離婚了,那麼其中一種情況是孩子很可能會以某種方式犧牲自己,也許是生病或發生意外。另一種情況則可能是孩子會突然惹是生非或在校成績一落千丈。這一切都是孩子的本能和選擇反應,試圖幫助或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希望借此父母能將注意力放在家庭中更迫切的問題上。孩子們上演一幕幕的戲,希望能阻止父母爭斗,讓家庭至少可以有一段時間重聚在一起。
我們不難發現,在破碎或不和諧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生活上也是跌跌撞撞。他們會認為父母的痛苦都是他們的錯,並且會採取相應的行為。當然,我們比較容易從別人的家庭中看出這股動能,但是,假設父母之間的關系夠惡劣,那麼孩子的反應就會變得很極端,退縮、尿床、大哭,以求注意力或表現得像個超級乖寶寶。許多“超級乖寶寶”長大后都會說他們有一個完美的童年,其實這意味著他們仍然活在逃避之中。
所有的外在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當我們興高採烈描述我們的新歡時,朋友往往會對我們加在新歡身上的“美麗光環”感到質疑。有句諺語說,愛情是盲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真正看到我們的新伴侶,我們只是看到自己的正面投射。同時,我們的朋友也可能是盲目的(或者至少是弱視),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自己個人的負面投射。
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些朋友墜入愛河時,他們會以最正面的方式來描述新歡。他們很可能把新歡介紹給我們,於是我們主要是出自好心回應他們,想象我們即將見到王子或公主。然而,當我們看到他們時,我們很難保持正經,因為他們似乎和朋友所描述的樣子完全不是一個人。
很重要的是,關於他們的新歡你不要試圖直話直說。如果你真的直說的話,很可能你會被控訴想要摧毀他們這段美麗的際遇。他們認為新歡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並且對此深信不疑。反過來,你是會透過你個人的投射來看他們的伴侶。我們都是透過我們頭腦的濾鏡來看身邊的人,所以真相是什麼呢?這個答案則是取決於問與看的人了。
伴侶是你的鏡子,你越靠近越能清晰地看到自己
佛家中有句諺語:雖然我們能看到其他人,但我們卻看不到自己。而“關系的魔鏡”就是迫使這些潛意識的需求、動力和復雜的情緒浮上台面。
說實在的,我們對自己的潛意識驅動力渾然不知。我們隨著他人的行為“起舞”,責怪他人害我們有這種感覺。然而,在承諾的親密關系中,無可避免我們會原形畢露。所有潛意識的驅動力和冰封已久的痛楚都會浮現,目的是讓你有機會療愈,你絕對是逃不掉的。
許多婚姻或親密關系都是敗在忽略這個原則:我們的伴侶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除非我們願意探討這個動能,不然我們會與我們最近且最親密的伴侶保持距離。唯有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踏上美滿幸福的道路(就算一次只是維持幾分鐘都好)。
依賴與獨立的拉鋸
並不是所有的關系在早期就會遇到心魔陷阱。有時候我們會從蜜月期直接跳到所有關系最大的課題:依賴與獨立之間的拉鋸。
我們原本對伴侶感到興致勃勃的一切,突然間我們卻感到厭煩,我們感到無力且失望透頂,甚至有造化弄人的感覺。畢竟,我們一開始就以為這個人會永遠珍惜且愛護我們。然而,相反地,他們似乎無視我們的需求。於是,我們陷入了爭吵的陷阱,目的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及硬要我們的伴侶改變行為,好讓我們快樂。
通常這種情況先發制人的是女人,情節大都是因為男人們的神經過於大條,讓她們無法忍受而生悶氣。此時,男人們卻對為何她們的心情那麼差摸不著頭腦。“怎麼了?”他問。“沒事。”她隨便回答,雙手交叉搭在胸前。這就是一個典型生氣的例子,她氣為什麼她的伴侶無法和她心靈相通,不知道她的需求是什麼。讓人不明白的是,我們往往需要教導人們如何對待我們。如果這位生悶氣的妻子可以接受她的老公未必永遠都會知道她的需求,那麼,她就可以直接溫和、清楚地告訴他自己的需求。“需要我寫出來嗎?”她可能還會挖苦他。嗯,事實上這是需要的,有時候我們就是要把話詳細地說清楚,不管我們是男人還是女人。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