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堂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非常不容易的一年。這一年,世界經濟復蘇疲弱分化,全球金融市場跌宕起伏,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行,地緣政治角力更趨激烈﹔國內“三期”疊加影響加深,結構調整陣痛有增無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現,經濟下行壓力持續較大。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積極適應新常態,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自覺遵循增速“換擋”客觀規律,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勝利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國民經濟運行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國民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別增長7.4%、7.5%、7.3%和7.3%,增長總體平穩。在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實現7.4%的增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7.4%的增速是克服多方面挑戰、來之不易的速度﹔7.4%的增速是符合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客觀規律的速度﹔7.4%的增速在全球范圍來講也是一個不低的速度,不僅明顯高於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也高於多數處於相同或相近發展階段的其他發展中經濟體。7.4%的增速背后對應的經濟增量高達8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2013年荷蘭GDP總量,也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一年的GDP總量。
在經濟增長保持平穩的同時,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物價水平基本穩定。201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超額完成全年1000萬人目標﹔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1%左右﹔全年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低於3.5%的預期目標。7.4%的經濟增長、1300多萬人的新增就業和2%的物價漲幅這樣一個組合,不僅反映出我國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既沒有突破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也沒有超出防通脹的“上限”,而且意味著老百姓切切實實地享受了高就業、低物價所帶來的實惠。
國民經濟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積極變化。從發展結構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趨勢明顯。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加快融合,對研發、設計、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上升,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對醫療保健、養老、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兩者共同促進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增速比第二產業高0.8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5.6個百分點。服務業佔國民經濟比重不斷提升,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將持續對就業、收入、消費、投資等多個領域產生深刻影響。
從發展動力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加快孕育。在政府主動引導和市場倒逼的雙重作用下,廣大企業加快調整,加快轉型,加快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在分化中孕育成長。技術密集型、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的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較快。2014年,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2.3%和10.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快4.0和2.2個百分點。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業態方興未艾。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9.7%,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37.7個百分點。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層出不窮。201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5倍。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代表著新的發展動力,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盡管較小但正在茁壯成長,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
從發展質量看,投入產出效率不斷提升。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企業創新步伐加快,政府積極主動引導,帶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勞動力數量雖有所減少,但勞動力質量不斷提升,單位勞動力投入的產出穩步增加。2014年,我國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即國內生產總值與就業人員的比率)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比上年提高7.0%。能源利用效率繼續改善。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技術水平提高,環境保護重視程度加強,單位產出的能源投入快速下降。2014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擴大1.1個百分點。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有利於緩解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發展目標看,以人為本得到更好地貫徹落實。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斷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換擋”的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積極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個百分點。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綜合來看,2014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在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和國內“三期”疊加影響加深的大環境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十分不容易的。這不僅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斷是科學的,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認識是准確的,也表明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的改革創新舉措是有力的、有效的。
中國經濟具有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
判斷中國經濟走向,關鍵是要把控發展大勢,理清經濟運行中的“變”與“不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沒有改變我國經濟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的客觀事實,改變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格局和支撐要素。具體到2015年,盡管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復雜,經濟發展仍會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仍然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特別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的作用下,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實現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新四化協同推進是保障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我國仍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階段。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空間十分巨大,信息化發展對傳統生產、消費模式的改造和重構潛藏著無限可能,城鎮化穩步推進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農業現代化不斷夯實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協同推進,將有效激發投資和消費需求,緩解傳統要素的制約,不斷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推動經濟長期持續發展。以城鎮化為例,根據我們的測算,2001-2011年10年間,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4.77%,盡管與過去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但仍低於發達經濟體和其他相同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有望在較長時期釋放內需潛力。
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平穩發展的不竭動力。過去的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先照后証”的資本登記注冊制度改革,啟動鐵路運輸、郵政業、電信業“營改增”改革試點,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設立“負面清單”促進企業自主投資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以來,2014年3-12月份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6.8%,注冊資本(金)增長85.8%﹔其中企業增長48.8%,注冊資本(金)增長97.1%。民間投資快速增長。2014年,民間投資比上年增長18.1%,增速比全部投資快2.4個百分點,佔全部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新增長點不斷涌現。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醫療、網絡教育等蓬勃發展快速壯大,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相當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比上年繼續提高。2015年,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正在進一步迸發,經濟發展新動力將進一步積聚增強。
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是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近年來,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定力,主動作為,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強力推改革,大力調結構,著力惠民生,確保了國民經濟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將進一步深化對新常態的認識,更加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聚焦“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力培育打造新動力,同時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不斷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局長)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