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春節出國游“便利”小費該不該給?

2015年02月11日04:4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春節出國游“便利”小費該不該給?

陳軍 攝

圓桌會議

  出國旅游去到歐洲、東南亞等國,相信大家在旅游服務過程中一定都給過小費,但作為中國游客,你有沒有在落地簽或“正常”過海關時給過“便利”小費?據旅行社內部消息,由於春節期間國人出國游人數猛增,某東南亞國家不僅會收取落地簽便利小費,而且數額還翻了一番,從20元漲到40元,即便如此,游客仍需排隊辦理。有游客稱,一些歐洲、東南亞國家簽証官索要小費,其實是被中國游客“慣”出來的——有些國人語言不通,為了“順利過關”,往往在護照中夾帶現金,久而久之,這些海關人員就專門針對中國大陸游客收取或索要費用。有資深驢友此前憤憤表示:一些東南亞國家在辦落地簽的時候將白人、中國人區別對待,隻收中國人的小費。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過關“便利”小費究竟該不該給?

  本期嘉賓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所所長

  庄偉光

  辛巴達旅行網CEO 潘雲龍

  游客 閆娟

  本期主持人

  南方日報記者 向杰

  實習生 曹岷

  落地簽便利小費要規范

  主持人:據一些旅行社的消息,在某東南亞國家落地簽也要收“便利”小費,對此您怎麼看?

  庄偉光: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持續很久了,我自己也親歷過,海關收取小費,從法律上來講應該是不允許的,但游客給付小費就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形成一種習慣,通過給付一定小費獲取方便,也造成一些東南亞國家認為中國人比較有錢,通過收取一定費用,來提供服務。我認為在旅游服務的過程中,隻要服務方提供了一些服務,就應該支付相關的費用﹔但是在進出海關的時候,不管人多人少,用錢開路,得到一些便捷服務,都是不應該被提倡的。

  潘雲龍:首先,收取小費在很多國家都是合法的,但對於落地簽便利小費來說,到底應不應該給?應該怎麼給?並沒有明文規定。其實在很多國家都設有普通簽証通道和快速通關通道,游客可以自由選擇,如果走快速通道就需要給小費,走普通通道就不需要給。所以我認為在一些國家實現落地簽之后,給付小費便可以得到額外的便捷和服務,這種行為還是可以接受的。

  閆娟:我覺得這種小費的給與收應該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前提是游客願意給,而不是被強制要求給。如果簽証官收了小費就笑臉相迎,沒有收到小費就故意拖延,不給游客辦理,那就是“霸王條款”了,是一種不合情不合理的行為。

  主持人:據記者了解,在落地簽窗口有中國游客反映,簽証官隻對中國游客收小費,對一些白人根本不收,您怎麼看?

  潘雲龍:這可能是一個誤解,一方面來說,給不給小費游客可以自主選擇,給了小費簽証官查看的資料也更少一點,比較省時省事﹔另一方面,可能很多外國人的護照是免簽的,根本不用辦理落地簽,也就不用給付小費。但也有例外,像在巴厘島,如果簽証官了解到是中國的旅行團來辦理落地簽就會索要小費,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有中國的旅行團比較不守紀律,比較吵嚷。另外,中國旅行團動輒幾十號幾百號人,簽証官的工作量也是蠻大的,相比之下外國旅行團規模就比較小,大概也就幾個人,這樣,島上個別簽証官就開始隻向國人索要小費,並且數額也越來越多。

  國人“慣”出來的小費行為

  主持人:很多人是不樂意在落地簽的時候給付小費的,如果要改變這種現狀,應該怎麼做?

  庄偉光:要改變這種現狀,國與國之間要有很好的制度安排,相關機構也要從上至下逐漸改變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在改革開放之初,攫取高額經濟利益比較快速,很多人也在接受西方思想的過程中,形成了給付小費的習慣,但那時的小費思想是一種“土豪”思想,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沒有錢擺不平的事情,這樣就容易走向極端。現在國與國之間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沒有關於小費的規定,在具體的旅游實踐中,雙方很多因素的疊加,經常出現一些像落地簽收取小費這種不規范的行為。隨著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常態化,國家之間制度安排的規范化,在一些制度限制下,這樣的行為會逐漸減少。

  閆娟:我認為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簽証官跟國人收取便利小費完全是國人“慣”出來的,很多時候,中國人喜歡用錢來解決問題,這種思維習慣也被帶到了國外旅游上,所以給很多國家一種錯覺,認為中國人很有錢,並且樂於用錢來達到目的。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還得從思維觀念上發生改變,不要總是拿錢說事辦事。

  小費文化不同地方有差異

  主持人:國外的小費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什麼情況該給小費?該如何給?

  庄偉光:我認為,旅游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者與游客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隻要人家提供你需要的服務,比如住宿、送達服務和餐廳用餐,就需要付費,我們叫服務費。很多西方國家在這方面要麼有明文規定,要麼大都形成一種習慣。很可惜,我們國家旅游法是明確禁止旅游服務的小費支出的,實際上是把小費納入到旅行社收費裡面去了,但我認為這是兩碼事,在具體的旅游服務規定中,對正常的小費支出和非正常的額外費用,應該區別理解區別對待,這樣才對旅游業的正常健康發展更為有利。

  潘雲龍:其實小費制最早從歐洲興起,延伸到其他各國,各個國家對小費的定義是不同的。法國基本上都要給小費,小費也被納入國家財政稅收的一部分﹔意大利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也要給小費﹔新加坡則不提倡給小費,如果給了,說明服務的質量很差﹔日本雖然不收小費,但在入住酒店之前,也要給服務生服務費,金額在10%至15%之間,這樣服務生增加了工資報酬,服務質量也會得到提高。現在國人還沒有形成一種給小費服務費的習慣,大多數人認為服務是應該的,隻有在跟團出國游的時候,旅行團才會提醒在一些小費國家該怎麼給小費。我想這可能是風俗習慣的問題,隨著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或者出國增長了見識之后,這種小費意識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閆娟:我認為國外給小費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可能因為外國的小費文化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外國人在被服務后給小費是出於一種習慣或者對別人勞動的尊重。但是中國人骨子裡沒有給小費的習慣,覺得消費過程中被別人服務是理所應當的,無需再給付額外的費用。但是我認為在一些小費國家隻要是別人給予了服務,就應該給付小費,這個費用不用太多,也不是為了擺闊,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態來給付小費。

  旅游服務不應搞特殊對待

  主持人:平日裡不該給的小費在春節期間或者其他人流較多的時期就該給嗎?特殊時期是否應該特殊對待?

  庄偉光:旅游是一個常態的過程,中國的國情比較特殊,人口眾多,長假集中在某個時期,導致節假日人流擁擠,影響了旅游的質量和效果,有些人為了快速得到所需要的東西,秉持著錢能解決一切的思想,拿錢辦事。但實際上,在黃金周出現的時候,這種方法未必能達到所需要的效果,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出現一些不和諧、爭執甚至違法的事情。其實,並不是說旅游旺季更容易出現拿錢辦事的情況,旅游淡季就不會出現。人流量、游客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質、客觀環境都可能會導致其產生。

  潘雲龍:在一些小費制國家,給小費是一種風俗習慣,不管是平日去還是旅游旺季去,都要給小費的,隻不過在春節期間,人流量較大,海關人員要付出更多的勞力,相對比較疲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費金額,但是一般都有選擇性,你也可以選擇走普通通道,這樣不用給小費。

  閆娟:我認為不應該給,因為不論是平日還是節假日,這些機構都是為游客提供服務的,不應該有特殊對待,如果平日裡不該給的小費,在春節期間給了,就會造成游客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導致一些不規范的行為或問題的產生。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