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保護,重在搶救、修繕和利用,特別是對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老林子、老建筑、老街道、老橋梁甚至老地名,要精心呵護、適度開發、合理利用,既要保護外部‘筋骨肉’,也要傳承內在‘精氣神’。”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2月9日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講到古村保護時,表達了對“改名熱”的看法。
“地名是歷史文化成百上千年的積澱,最好不要輕易改動。”彭清華舉例說,北京有條“耳朵眼兒胡同”,聽起來好像比較土,但很形象貼切,也很有名,老百姓耳熟能詳、口口相傳。有些地名一味“與時俱進”往大了改,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反倒缺乏長久的生命力,難以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
一個古村落、一條老街乃至一座城市名稱的來由,都與當地地理特征、生活習俗、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彭清華直言不諱:“有些地方的領導干部,老嫌地名土,喜歡隨意亂改,山名不好聽就改個名,水名不好聽也改個名,還頗為自得,卻不知道新名字反而更土,給人以‘土豪金’的感覺。”
“提高農業農村的吸引力,關鍵是彰顯美麗鄉村的別樣魅力,把鄉村建得有韻味、有特點,突出‘土氣、老氣’,不能簡單地復制城市,去鄉村化。”彭清華說,廣西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各種原生態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隻要我們科學規劃、綜合配套、善加包裝、合理利用,完全可以打造一批精品線路,在全國打響廣西的鄉村品牌。(記者/魏恆 董文鋒 李耿)
相關專題 |
·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