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藝博院院藏“清供”繪畫亮相迎春

2015年02月07日07:3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藝博院院藏“清供”繪畫亮相迎春

黃金海的《歲朝清供圖》。

李鳳廷的《獻歲發春圖》。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郭桐妤 通訊員 鄒杰杰

  1月30日,由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清供無塵歲朝春——院藏清供繪畫與器物展”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廣州藝術博物院院藏的60多件清供題材繪畫作品,以及古代文人雅士案頭清供的精美器物。其中不乏居廉、任熏、任頤、吳昌碩、李鳳廷等嶺南與海派名家清供題材的佳作,還有紫砂壺、筆洗、紙鎮等古代文人雅士案頭清供的精美器物。

  顧名思義,“清供”即清雅的供品。清供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同時也是糅合了文物鑒賞、繪畫藝術、居室裝飾藝術、插花藝術等多種文化藝術的綜合體。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表示,作為一種民俗傳統,今天的年輕一代大多已對“清供”文化感到陌生,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讓市民從這些清雅的藝術品中重新認識傳統,並借此送上新春的祝福。展覽將持續至5月23日。

  歲朝清供:幅幅暗藏吉慶寓意

  作為藝博院2015年的迎春展覽,與迎春相關題材的作品自不可少,其中以“歲朝清供圖”命名的作品就有13件。歲朝,即一年之始,而“清供”就是清雅的供品。“古人在新年到來之際,通常都會在廳堂擺上一些鮮花、果品、素食或寶物,用以祭祀祖先,祈求祥瑞,因此就有了這類題材的作品。”策展人、廣州藝術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陳志雲介紹。

  本次展出的“歲朝清供圖”中,包括了不少嶺南與海派名家的作品。嶺南名家居廉1860年所作的《歲朝清供圖》是其中一幅代表作。此畫設色妍麗、筆法嚴謹,幾乎每一種出現在畫面的風物,都蘊含著豐富的吉祥寓意。例如,月季因四季常開,連綿不斷,被人稱為“四季花”或“長春花”,故用以象征“長壽”﹔而天竺子的“天”、水仙的“仙”、竹葉的“竹”和與月季的“壽”項並置,又聯袂演繹出一幅“天仙祝壽”的場面。

  海派名家任熏的《歲朝圖》,也是本次展覽一件別開生趣的作品。與常見的題材不同,這幅《歲朝圖》竟由兩隻老鼠來“唱主角”,它們還正在燭台前偷吃石榴。為什麼畫家會用人人喊打的老鼠來賀歲?原來,由於老鼠繁殖能力強,在古人眼裡是子孫興旺的象征,而籽粒豐滿的石榴也有相同的寓意,兩者共同強化了作者“多子多福”的願望。畫中還出現了一盆石菖蒲。石菖蒲因生性高潔堅韌而為文人所好,因此成為案頭清供之常物,選用石菖蒲為背景,充分流露出畫家的文人情懷。

  案頭清供:品讀文人審美心跡

  談到“清供”,今天不少年輕人或許已對此感到非常陌生。其實,“清供”文化由來已久: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古人常在節序或祭祀時,獻上自己珍視的物品作為供品,以祈求免除災禍或得到蔭庇。“佛教進入中國,‘禪房供花’佛供禮儀也隨之傳入。清供也逐漸不限於祭祀和供奉,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解釋道。

  清供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它是文物鑒賞、繪畫藝術、居室裝飾藝術、插花藝術等多種文化藝術的綜合體,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今天春節,廣州人家家戶戶擺放桃花、水仙、盆桔的習慣,其實就是這一古風的遺存。”陳志雲進一步指出,除了“歲朝清供”外,“端陽清供”也是文人畫的常見題材:“與前者不同,后者多選取菖蒲、艾葉為題材,端午節自古相傳的一些風俗都會反映在其中。”

  除了“節日清供”,人們還會在日常家具布置觀賞性的各式清玩,如盆景、古玩、奇石、文房四寶等,並稱之為“案頭清供”。“案頭清供”主要流行於宮廷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是上層社會藝術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本次展覽中,主辦方也精心挑選了一批“案頭清供”的精美器物進行展示,包括竹雕人物筆筒、刻人物牛角筆筒、和田玉獸紙鎮等。

  “到了明清時期,這些案頭清玩已經逐漸脫離它們的實用功能,完全演變成一種工藝品了。我們還特地挑選了幾幅不屬於清供內容的作品展出,希望借此還原明清文人的日常生活場景,讓觀眾對清供文化能有更直接的體會。”陳志雲介紹。

  隨著時代變化,清供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遷。進入清末民初,由於不少文人對金石學和古器物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珍貴的青銅器、陶器陸續成為他們“案頭清供”的首選。畫家常在古器物的全形拓本上加繪花卉。李鳳廷的《獻歲發春圖》便屬此類。畫中古瓶上有銘文“大吉”二字,畫家畫了一折枝柿子插在瓶中,並以牡丹壓花腳,組成“百事大吉”之意。

  新中國成立后,清供題材的作品並沒有隨之消失,但文人案頭上的器物更添上一份時代氣息。因政府倡導“破迷信,樹新風”,畫家轉而更多從日常生活的點滴趣味中尋找表現的主題,但也有畫家在新時代裡仍然堅守傳統的文人畫題。黃金海上世紀90年代所作的《歲朝清供圖》便重拾傳統,以古甓入畫,借物寄情,接續古雅之風。

  “我們在整理藝博院的藏品時,發現大量反映清供文化的文物。其實,清供文化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走得很近,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生活。”陳志雲希望市民通過展覽對傳統文化能有更深的理解。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