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05:03 來源:南方日報
林治平(右)當選為大瀝社會服務聯會首任會長。 大瀝社工局供圖
“於我而言,公益與企業都是從心出發、用心經營的人生事業,德行天下,濟澤八方,立德方能立身。”1月13日,大瀝成立社會服務聯會,作為當地成功企業家、熱心公益的慈善人士,林治平被推舉成為聯會首任會長。他在成立大會上表示,將帶領會員隊伍,全力拓展服務領域。
大瀝社會服務聯會是南海首個鎮級社聯,由企業家擔任社聯會長也是一次跨界嘗試。近幾年,南海不少企業家熱心慈善,投身社會服務,為公益事業帶來新鮮活力。
在佛山五區中,南海社會組織發展迅猛,但也同樣面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運作欠規范、服務欠專業等問題,企業家與社會組織的跨界聯手,其經營管理經驗和資金資源優勢,或為社會服務的發展困境帶來改變。
接下來,南海其他鎮街也將成立社聯,企業家和社會組織的“化學反應”值得期待。
企業家與社聯的“聯姻”:
本土杰出商人當選社聯會長
去年5月21日,借鑒香港經驗,南海成立內地首個社會服務聯會,定位為社會組織聯盟合作、串聯碎片化服務的樞紐平台,並將承擔政府行業管理等相關職能轉移。為紀念南海社聯成立,該區還確定以后每年的5月21日為全民公益的“南海公益日”。
在南海各鎮街中,大瀝是率先成立社會服務聯會的,首批會員為120家公益、慈善、服務類社會組織,其中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以及已在省民政廳注冊的兩家基金會。
參照南海社聯的定位,大瀝社聯把會員分為社區基層服務組織、專業服務組織、社會資源組織三大領域進行管理。具體來說,社區基層服務組織,如街坊會、社區參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應對大瀝基層改革的自我發育﹔專業服務組織,如社工機構、特殊教育機構等,運用專業手法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社會資源組織,如慈善會、商會等,撬動社會資源投入社會服務。
“林治平是大瀝社聯成立的發起人之一。”大瀝鎮社會工作局常務副局長林婷介紹說,大瀝社聯的成立由廣東省林治平慈善基金會、大瀝岐陽陽光街坊會、佛山市聯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三家機構發起。
在籌備成立期間,林治平被提名為會長人選﹔后經醞釀,以及監理事會的票選,在成立當天正式當選為首任會長,任期5年。
林治平是中盈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廣東省林治平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多次獲得“杰出商人”、“南海慈善突出貢獻獎”等榮譽。對於大瀝社聯會長這個頭銜,他非常興奮:“作為一個樞紐型的社會組織,大瀝社會服務聯會可有效地整合全鎮的社會服務資源。”
企業家如何運營社聯:
“我要為社聯‘凝心聚力’”
從定位不難看出,社聯的主要作用在於培育、統籌社會組織,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4月,南海共有社會組織1359家,其中依法登記在冊的有807家,備案管理的有552家。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中,有345家屬於社會團體,462家屬於民辦非企業,其中登記為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類的188家。
在南海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背后,隱藏的是資金短缺、服務碎片化、欠系統化、欠規范化等問題和尷尬。
例如,大瀝江北社區沙面新城街坊會從2012年成立至今,多次舉辦各類活動,收到成效的同時,發展難題也不少。“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不僅是資金,專業指導的不足也是一個瓶頸。”該街坊會會長盧吉宏舉例說,舉辦完健康講座后,居民有了保健方面的需求,街坊會卻無法及時找到合適的資源和渠道來滿足。“沒有一個更大的資源鏈接平台,我們就像‘單打獨斗’似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林治平認為自己擔任社聯會長的首要任務是“凝心聚力”。一方面為社聯爭取更多資源,另一方面建立社聯運作的完善機制。
“例如,我的基金會就可以和社聯互相融合,社聯為基金會提供服務項目,基金會為社聯提供資金資源,這樣可以把公益慈善做得更大更好。”林治平表示,除了自身企業、基金會等資源外,他還將通過商會、同鄉會等渠道,動員企業界、慈善界等領域更多力量支持社聯發展壯大。在社聯籌備成立時,他已發動兩位企業家朋友一起加入,其中一位還成為社聯副會長。
在完善機制上,除了將自身較為成熟的企業及基金會運作經驗融入社聯外,林治平還主張“多吸收別人的長處”。“我們要‘引進來,走出去’,把愛心人士的力量引進來,把優秀的運作機制引進來,把社聯的形象傳遞出去,把大瀝的形象傳遞出去。”
企業家的跨界帶來什麼:
有望為社會服務注入更多力量
“林治平不單是企業家,也是公益慈善家,他有企業的背景,也有做公益慈善的經驗,這對社聯是非常好的選擇。”南海社工委專職副主任余海生認為,企業家擔任社聯會長,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組織困境的改善,並帶動更多力量投入到社會服務事業中。
“林治平作為會長,首先是要代表社聯的形象。他身邊有很多人脈資源,可以通過自身,影響他的朋友建立公益理念,投身公益事業。這對社聯樹立形象,擴大影響,壯大力量,都是很有幫助的。”余海生表示,林治平可以帶動更多力量從社會服務的理念完善到資源投放,可以推動資源的匯聚和配置。
余海生認為,林治平雖然已經成立了基金會,做了社會公益,但加入社聯后,相信他會更全面地接觸公益界,這可以影響他的基金會資源的投放。“對基金會而言,他的資源投放可能會更高效﹔對社聯而言,則有望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另外,他的基金會已經運作得比較成熟,他有做社會公益的經驗,他可以通過行使選舉權和決策權等,影響社聯的發展走向。”
事實上,近幾年,投身公益慈善、社會服務領域的南海企業家正在增加。例如,海逸地產就在南海慈善會設立了“海逸慈善基金”,不僅每年續資,甚至還成立了文化公司,將公益慈善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大瀝一企業家牽頭成立養老服務中心,承接了不少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余海生表示,企業界和公益界有相通互融之處,人才跨界有望促進社會公益服務更好發展。“例如,企業家懂得資金的運作,知道如何創造效益,而目前南海不少社會組織正是缺少資金來源渠道,缺乏資金運作經驗,社會組織和社聯同樣需要企業這種運作資金的理念和技術,同樣需要創造效益。當然,前者的效益是經濟效益,后者的效益是社會效益。”
南海區副區長冼富蘭在大瀝社聯成立大會上透露,今年內將推廣大瀝的經驗,爭取推動其他鎮街也成立社會服務聯會。
余海生表示,希望更多的企業人士、公益慈善人士能踴躍地加入社聯,投身公益事業。“企業家和社會服務的化學反應值得期待。”
聲音
向德平(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有公心的企業家擔任會長是社聯之幸
“有公心的企業家擔任會長,對社聯的發展是有利的。”對於企業家擔任社聯會長,一直在南海致力研究社會管理、基層善治的學者向德平這樣評價。
向德平參與了南海社聯的籌備,他表示,社聯致力於孵化、培育、扶持社會組織,統籌各類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更好地推進社會服務。“其本身也是一種民間組織,誰來當會長都行。如果要說標准,我覺得有三點,要有公心,要有能力,要有資源。”
向德平認為,企業家的優勢在於有人脈、資金等資源,並有資金、團隊等經營運作的經驗,能夠挖掘資源,進行資源之間的嫁接。“如果企業家還有社會責任感,有服務社會的願望,那對社聯的發展壯大是有利的。”
不過,向德平也指出,企業家擔任社聯會長要厘清社會公益和市場經營之間的關系。“有些企業家希望‘搭便車’,不是說不可以,但不能混淆。公益和市場有各自的規則,不能以公謀私。”
對話
林治平:
企業家要積極
投身公益慈善
董事長、創始人、會長、常委、永遠名譽院長……大瀝商人林治平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近20個頭銜。他說,下次印名片時還要加上一個——大瀝社會服務聯會會長。在他各種社會職務的聘書陳列桌上,大瀝社會服務聯會會長的聘書也擺在第一排最顯眼的位置。他說:“這個(職務)是最有意義的。”
創業近30載,林治平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目前已累計捐款數千萬。2013年,廣東省林治平慈善基金會在省民政廳注冊成立,是國家一級法人非營利性機構,也是佛山目前唯一一家以個人名義冠名的慈善機構。
南方日報:你很早就通過捐款等方式做慈善,后來成立了佛山首家以個人名義冠名的廣東省林治平慈善基金會,此次又擔任大瀝社聯首任會長,你為何熱衷做公益服務?
林治平:與人為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都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我覺得,我們要感恩兩個“祖”:一是“祖先”,沒有祖先,就沒有我﹔二是“祖國”,沒有穩定安寧的環境,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事業。我今天的收獲都是來自社會,來自政府的政策,來自朋友的幫忙,所以我要回饋社會。
我們的同胞都是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困難,我們是不是要主動施以援手?這是很簡單的事情。
南方日報:你的企業、基金會等資源可以怎樣與社聯相互嫁接,讓社會服務發展得更好?
林治平:基金會目前運作得比較成熟,我的企業每年都會撥錢進去,我身邊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心出心。基金會和社聯可以進行服務項目的對接,資金資源的對接。例如,社聯當中有服務項目缺少資金,而這個項目又剛好符合基金會的定位,那基金會就可以投入資金。
社聯今后要“引進來”、“走出去”。把大瀝愛心人士,甚至是在外地的企業家等力量吸引進來,企業家們可以參加社聯,也可以參加基金會﹔還要多學習外地成功的社會服務運營經驗。然后,把社聯的形象樹立起來,傳遞出去,讓外界知道大瀝不僅有錢,還有愛,而且是大愛。
南方日報:接下來南海其他鎮街也會陸續成立社聯,你是否希望當地的企業家像你這樣擔任會長?
林治平:當然,企業家要勇於承擔這種社會責任。什麼叫“家”?如果你連一點愛心一點擔當都沒有,你能叫“家”嗎?你頂多是企業主,是土豪。企業家要有家國情懷,要懂得感恩。
不論是做企業,還是做公益,都要有三“放”三“心”。放下面子、放下架子、放下利益﹔誠心、專心、恆心。公益慈善和企業也完全不矛盾,公益慈善做得越好,你的事業也會越好。你善事做得越多,你會活得越年輕。
南方日報記者 盛正挺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