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新型合伙人:“請不要叫我老板”

2015年02月06日05:0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新型合伙人:“請不要叫我老板”

萬錦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測試電池在充放電期間溫度的變化。 戴嘉信 攝

  “你好,王老板。”

  “請不要叫我老板,我是合伙人。”

  2月3日,記者來到王進(化名)的辦公室,剛打開話匣,他就馬上對自己的身份作出了更正。

  5年前,王進對於順德的了解,僅僅是來自於曾是“星期六工程師”的老父親。但幾年后,王進成為了一家順德家電企業的“科技合伙人”,現在的他對順德的了解甚至比他的父親還更加深入。

  在王進這對父子身上,父親和兒子受聘頭銜的演進,折射的恰恰是佛山從“星期六工程師”到“新型合伙人”的時代之變。

  上世紀80年代初,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之際,順德就開始認識到搶佔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性。但由於交通不便,科技人才匱乏,順德企業就向廣州市研究所、國有企業及高校“借腦”,以當時看來相對優厚的酬金,鼓動這些人才在星期六的空余時間,來順德幫助企業提升技術與管理水平,包括王進父親在內的外地工程師后來被稱之為“星期六工程師”。

  今天全球產業競爭的格局早已顯現出集成創新的趨勢,支撐蘋果、三星等新一代商業巨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無不是其強大的專利集群。這時,“星期六工程師”那種“開小灶”模式顯然已難以滿足產業升級的需求。

  而在當前,敢為天下先的佛山人再出創新:在順德,不少中小企業已經開始推行新型合伙人制度,用來吸引包括王進在內的高端創新人才與團隊。這個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利益分配機制,讓引入的創新人才能夠與企業有長期、深度、強綁定的關系,成為利益共同體。

  這些“船小好調頭”的中小企業,正在為步入“創新驅動”新時代的佛山進一步破解人才問題,點燃了星星之火。

  總指揮:王垂林 姚燕永

  監制:胡智勇

  策劃:何又華 龍建剛

  採寫統籌:林煥輝

  編輯統籌:梁銳

  出品: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部

  1

  1

  人才“順差”不再 “以前的玩法落伍了”

  到了今天,隨著長三角、環渤海乃至成都、長沙等內陸城市的崛起,這種人才“順差”的優勢正逐漸消失,不僅當年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南下的盛況已然不再,年輕一代在珠三角積累經驗后返回內地工作和創業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回顧改革開放后佛山經濟的崛起路徑,人才一直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早在20多年前,何享健已提出,“寧可放棄100萬元的利潤,也不放棄一個有用之才。”並且早早提出使用“全世界人才”的概念。那時,順德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這些企業普遍認識到搶佔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性,包括美的在內的不少順德企業家紛紛採用“借腦”的做法,以當時相對優厚的酬金,聘請廣州等地研究所、高等院校、國有企業裡的高端人才在周末空余時間,到順德來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

  這類人才后來被稱為“星期六工程師”。王進的父親王平(化名)就是曾經來過順德的“星期六工程師”。他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他在廣州一家國企搞技術,有一次一個腳上全是泥的人在廠門口等他,說是請他去順德指導技術。“當時沒有現在那麼開放,我拒絕了。”

  但令王平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順德人不知從哪裡打聽到了他的住處,第二天又趕到他家裡等。“那天晚上下著小雨,天氣很冷,走到家門口發現有一個人。”王平清楚記得,那個他如今已經記不得名字的順德人,哆哆嗦嗦地抽著一根煙。見到自己回來,立馬蹦起來,興沖沖地要幫他提包。

  王平說,他對於技術的渴求讓自己很感動。“我二話沒說,答應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去幫幫他。”

  順德人禮賢下士的態度,感動了一批又一批如王平這樣的“星期六工程師”,他們在順德產業依靠模仿創新的起步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期,受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包括順德在內的珠三角城市經濟率先發展,許多人才慕名而來,由此迎來了珠三角相對內地城市的人才“順差”優勢,“孔雀東南飛”的人才流動現象正是產生於此時。

  但到了今天,隨著長三角、環渤海乃至成都、長沙等內陸城市的崛起,這種人才“順差”的優勢正逐漸消失,不僅當年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南下的盛況已然不再,年輕一代在珠三角積累經驗后返回內地工作和創業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與當年把國外的電冰箱、空調買回來拆開模仿學習的簡單創新相比,今天全球產業競爭的格局早已顯現出集成創新的趨勢,支撐蘋果、三星等新一代商業巨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無不是其強大的專利集群。這時,“星期六工程師”那種“開小灶”模式顯然已難以滿足產業升級的需求。

  順德人更希望打造一支能夠提供貼身服務的科研隊伍。“但這又談何容易。”容桂鑫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無奈地說,現在招收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很難。去年,公司招了幾個西安交通大學的碩士,當時都談好了,但最后還是沒來,“聽說他們去了深圳”。

  2

  2

  以產權換技術 兩家中小企業的突圍

  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為王進帶來一份協議。這份協議的核心是,王進帶領他的團隊單獨成立研究開發公司,他和團隊佔據研究開發公司的六成股份。作為團隊帶頭人,在這六成股份中他又分得三成,其余三成分配給其他團隊成員。

  這時,建立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的人才合作機制就非常有必要了。在佛山,旨在吸引高端創新人才的合伙制已經悄然出現,並在以順德為代表的區域出現了多種衍生模式。

  王進說,從2010年開始,他和自己的團隊幫現在的這家企業做整體廚衛家電產品核心零部件的研發。

  “合作三年之后,大家都覺得挺‘來電’,2013年公司就想請我做公司的研發副總。”王進坦言,就像父親一樣,他第一時間就拒絕了。首先因為做不做副總都沒所謂,留在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資源更豐富。其次,就自己一個人的話,對團隊不公平。

  但令王進意外的是,公司並沒有放棄。“過了幾個月,公司董事長找上門來了。”王進說,他隨身攜帶了一份合伙人協議。

  這份協議的核心是,王進帶領他的團隊單獨成立研究開發公司,他和團隊佔據研究開發公司的六成股份。這次王進欣然應允。王進告訴記者,作為團隊帶頭人,在這六成股份中他又分得三成,其余三成分配給其他團隊成員。

  “我們這家新公司內部也全部採用合伙人制。”王進說,為了鼓勵沒有股份的員工,總部與研究開發公司根據歷史數據和銷售預測制定一個業績標准。如果實際的經營額度超過了業績標准,增量部分的利潤會拿出一部分,對研究開發公司員工進行分配。

  與王進一樣,博士張國慶帶領的技術團隊也與一家順德企業——廣東偉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合伙關系,於去年成立廣東萬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錦”),而他和技術團隊一起也獲得了公司的大部分股權,主要開展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的研發。“大家一拍即合,想將這個項目做成傳統制造業和高科技團隊相結合的樣本。”張國慶說。

  與王進不同的是,為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如今身為廣東萬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團隊帶頭人的張國慶還將通過分享期權或股權的方式,吸引更多有才之士。“這不僅僅是勞動力之間的買賣,員工付出精力、時間和資源,除了得到基本的勞務工資回報外,也需要有長久性的激勵機制。”他表示,要讓員工認識到自己不是在幫別人打工,而是幫自己打工。

  “但我所說分享期權是有條件的,前提是確保萬錦公司決策的有效性,不能拖慢決策效率。”張國慶說,除了原始投資團隊和管理團隊,后續進入的團隊必須擁有重要的社會資源和國際資源,將視實際情況分配股權的收益權,而不是重大問題的表決權。與此同時,初創團隊擁有的股權比例要遠遠大於后來的。

  他舉例說,萬錦將與后續團隊共同孵化若干個子項目,這些技術合作方與萬錦都是合伙人關系,雙方將組建事業部,用事業部的名義尋找新的投資方,獲得發展平台。換句話說,萬錦作為母公司,下面按照項目分為多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是萬錦的合伙人。

  目前,萬錦還與日本知名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該公司主要從事國家之間技術及商務合作,擁有萬錦所短缺且急需的重要資源。“我們讓出了一部分股權給這家日本企業,他們將幫助我們開拓國外市場。”張國慶說,盡管內部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但作為創業公司,勇於探索總是好的。

  對於萬錦模式和自己的模式,王進說,都是殊途同歸。他表示,“我們兩個公司的內部合伙人模式雖有小小不同,但目的都是完全使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主體。”

  王進表示,如今,企業家把人才看成是支撐企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要素資源,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從屬於資金、設備和土地等可有可無的附屬。企業家以部分產權來換取技術,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隻有資金、設備或土地才可以入股,順德人對人才和知識的這種全新認識,使他們以更加適應現代公司機制的市場化手段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

  3

  3

  為自己打工 “我們的技術強過特斯拉”

  張國慶團隊研發的電動汽車電池熱管理技術被認為強過特斯拉。在去年舉行的國內規格最高創新創業賽事中,萬錦憑借這一技術,是除深圳以外,廣東省唯一進入總決賽的參賽團隊。他們已經引起了國內外汽車電池廠商的關注。

  順商超前的認知為他們收獲了企業家與創新人才、資本與技術之間的緊密合作,因為產權是市場經濟中最為穩定的契約關系。

  “這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在王進的公司裡是不鼓勵加班的,甚至要求員工應該按時下班,王進說,他們鼓勵員工在正常工作時間內解決問題。但不少員工寧願不要加班費,也要多干一些。

  他笑稱,其實他也一樣,一想到這是為自己打工,就停不下來。而走在王進的公司大樓門外,這裡的燈往往都是在午夜時分才“依依不舍”地熄滅。

  “正常來說一個人打工,老板在拼命地干活,老板不在就早點回家。但在這種激勵制度下,我們是為自己的事業打拼,所以願意賣力苦干。”“我們現在做的是一份事業,而不是一份工作。”在王進的公司裡,他的多位團隊成員都向記者表達過類似的聲音。

  現在王進和他的團隊為企業成功構建了廚電一站式服務鏈條。王進說,他們已經可以為需要發展智能廚房的企業提供產品設計方案,並成為方案的實現者。

  據王進介紹,目前研究開發公司的業務量已經達到3億元。對於去年的年終收入,他神秘地笑了笑說,“比較不錯,但我將這筆錢轉成了總公司股份。”

  當王進和他的員工正在憧憬過一個“肥年”的時候,在剛剛成立一年不到的萬錦,團隊成員仍處於“痛並快樂”著的創業期。“隻能羨慕地看著嘍。”一位研發人員笑稱。

  但在過去的2014年,萬錦的研發成果正呈現井噴式的爆發。張國慶帶領的團隊針對電動汽車電池熱失控難題的研究項目在去年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順德區冠軍、廣東省一等獎和全國新能源與節能環保行業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在這項國內規格最高的創新創業賽事中,萬錦是除深圳以外,廣東省唯一進入總決賽的參賽團隊。他們的這一技術已經引起了國內外汽車電池廠商的關注。

  “說白了這是對電池熱管理進行的一項研究。”萬錦公司成員王少輝告訴記者,現有的電池有很大的問題,其中安全性是首當其沖的,主要表現在電池在充放電的時候產生高熱而引起的短路、著火等。

  他表示,特斯拉採用的液體冷卻技術已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但液體冷卻技術存在成本高、工藝復雜以及有泄漏的安全風險。

  “我們用的材料是固體的。”據他介紹,萬錦本次參賽的相變材料管理技術主要就是用於解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模組(包)由於熱不均衡引起的問題。這種相變材料是固體形狀,能夠吸收熱量,縮短電池處於高溫的時間,讓電池溫度保持一致,防止熱失控,而且能夠進行二次散熱釋放熱量。

  “我們的技術強過特斯拉。”王少輝說,萬錦相變材料管理技術不僅是國內領先的,也是國際上數一數二的。項目如今已與一汽車品牌進行電池包的開發,並進入技術測試階段。日后產品將可應用於車廠及電池包制造商、電網或公交車、出租車等領域。

  現在萬錦的技術已經引起國外的重視,已有日本的電池廠過來洽談合作。王少輝說,他們也准備在日本與美國申請相關專利。萬錦計劃在五年時間內實現產品的規模化生產,並形成產品的品牌形象,繼續細分產品市場。

  ■焦點

  創新合伙制背后的順商轉型:寧願“找死”

  也不願“等死”

  在萬錦團隊背后,深藏著的是廣東偉綸針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偉綸針織”)這一傳統企業大步邁向新興產業的勇氣。與萬錦成為合伙人的廣東偉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偉綸針織的子公司,這是一家擁有近三十年歷史的針織織造公司,主要生產各類中高檔針織面料,產品暢銷國內及全球多個國家。但他們不滿足於在傳統制造業內馳騁,一直謀劃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越來越難做,難做得讓企業無法找到生存空間,它能走的路已經越走越窄,甚至到了不改革就無路可走的最后階段。”同時也在廣東偉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部任職經理的王少輝說,企業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他們寧願“找死”,也不願意眼睜睜地“等死”。

  王少輝認為,這時候的傳統企業老板要走出溫水煮青蛙的困境,就必須果斷地嘗試新興項目。他說,順德企業家是后知后覺的,無論別人怎麼介紹新技術的前景,他們往往要看到技術在市面上應用后,才敢在新領域踏出第一步,隨之因勢而動,找出產業化發展路徑。

  “可這就比別人慢了一步,偉綸針織高層每年都到很多地方參觀先進企業,結合企業本身發展,找出可以發展的新項目。”王少輝說,企業發展要有前瞻性,要尋找回報客觀、更新周期長而又能廣泛應用的項目。

  在選擇電動車電池領域之前,偉綸針織曾經嘗試了多個不同類型的行業。其中包括與中國兵器研究院合作打造直升機項目,內容包括直升機技術研發、維護保養、配件換修等配套服務,但合作過程中發現項目不符合企業發展方向而作罷。

  但偉綸針織並沒有放棄。五年前,偉綸針織通過天使投資的方式,開始參與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這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前期性風險投資,但都在企業能夠負擔的范圍內進行。”王少輝說。

  目前,偉綸針織的投資正在一步步收回當中。“最近,企業在對電動汽車電池的熱管理研究項目中大受啟發,發現可以在服裝制造領域應用熱管理。目前該產品仍處於科研階段。”王少輝說。

  本版撰文:劉嘉麟 高綺樺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