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5年1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2015年02月06日13: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日本反思二戰史 言行不一意何在

2015年1月1日,日本天皇發表新年感言,罕見談到了二戰及學習歷史問題,希望日本能借此思考今后應成為怎樣的國家。戰后從不干政的日本天皇主動談及戰爭和歷史問題,似乎不同尋常,意有所指。

2015年是日本戰敗70周年。戰后70年,日本對戰爭與和平秉持什麼樣的態度,不僅關乎與鄰國間的關系,更關系到國家今后的發展方向。1月5日,安倍表態,將在2015年8月日本戰敗70周年之際發表“安倍談話”,反省日本過去的戰爭歷史。然而,就在大家還在討論“安倍談話”應該怎麼談,談什麼,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繼承“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精神的時候,安倍政府卻在內閣會議上通過答辯書,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大開綠燈。同時,在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同意下,日本部分高中公民科教科書刪除了“慰安婦”表述。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是日本戰后夢寐以求的願望,然而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侵略戰爭,在歷史問題上反復失信背義,如何能讓曾受過其侵略的鄰國人民相信日本能夠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世界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呢?這樣急不可耐地解禁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到底是為了所謂的“和平”,還是為和平設置障礙?安倍政府的所作所為讓日本離“正常國家”的目標越來越遠了。

二、巴黎雜志遭襲擊 言論越界惹禍端

1月7日,法國諷刺雜志《沙爾利周刊》遭到兩名武裝分子的血腥屠殺,造成包括警察、雜志主編和多名漫畫家在內的12人死亡。隨后在追捕恐怖分子的過程中,又有5人身亡。短短三天,17人倒在恐怖分子的槍口之下,法國本土遭遇了40年來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法國10萬民眾在法國政要和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帶領下,聚集在巴黎共和國廣場舉行示威游行,譴責暴行,悼念亡者。

悲痛和震驚過后,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沙爾利周刊》?這本被稱為“反穆斯林典范”的雜志,此前曾因多次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而“惹禍上身”,甚至遭到過死亡威脅,然而,該雜志依舊我行我素。襲擊發生后,多國政要和媒體譴責此行為是對“言論自由的血腥攻擊”。的確,恐怖襲擊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應該受到譴責。然而殊不知,自由表達權也是有禁區的。“武人之刀,文人之筆,皆殺人之具也”。以筆殺人,有時更甚於刀。任何以嘲笑、諷刺或攻擊他人信仰自由的言行本身就已經超越了自由的邊界,變成口誅筆伐的“刀”。遺憾的是,在經歷血洗之后,《沙爾利周刊》並未就此收手,新一期雜志再次刊登穆罕默德手舉“我是沙爾利”的漫畫,此舉招致來自伊斯蘭世界的憤怒抗議。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並非不可調和,也非必然對立,實在不應該走上“冤冤相報”的老路,這樣無休無止的傷害隻會讓仇恨的種子落地生根,成為恐怖分子殺人報復的借口。

三、中拉北京話友誼 攜手合作應挑戰

1月8—9日,來自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巴哈馬四國的領導人齊聚北京,出席以“新平台、新起點、新機遇——共同努力推進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為主題的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拉美國家領導人集體走出拉美大陸,齊聚中國,共商合作發展大計,這在中拉關系史上實屬罕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就中拉論壇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會議通過了《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和《中拉論壇機制設置和運行規則》三個重要成果文件。中拉關系由此掀開新的篇章。

此次會議外界最為關注的是習近平主席描繪的2500億美元投資計劃,即在未來10年,中國每年向拉丁美洲能源、基礎設施和創新領域投入250億美元,並在10年內將中國與拉共體雙邊貿易額提高至5000億美元。這一提議得到了拉美國家的普遍歡迎和高度贊賞,但也引起部分西方國家的擔憂,擔心中資企業進入當地市場,會挑戰歐美企業在拉美的傳統地位。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首先,中拉之間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沒有任何排外性質。其次,中國的投資模式在拉美絕非暢行無阻,仍然需要付出學習的代價。總之,作為兩個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中拉的合作之路前途光明,前景廣闊,但仍需悉心呵護,謹慎應對。

四、緬北戰事全升級 和平進程受阻礙

連日來,緬甸北部克欽的武裝沖突全面升級,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此前,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克欽獨立軍在克欽邦多處展開激烈交火,隨后戰事全面升級,緬甸政府軍甚至動用武裝直升機等重型武器對克欽獨立軍控制的據點進行打擊,雙方各有傷亡,戰事異常膠著。

緬甸政府自從1988年奉行民族和解政策以來,已經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維持了近20年的相對和平局面,近年來雖時戰時和,打打停停,但都僅限於零星交火。2011年緬甸總統吳登盛執政后,陸續與十幾個民地武簽署停火協議,然而在與勢力最大的克欽獨立軍談判方面一直進展不順,最終由武裝沖突引發全面開戰。緬甸民地武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半個世紀証明,處理民族問題決不能簡單依靠軍事打擊,和談和解仍是最終出路。對於政府來說,戰事升級,局勢失控,失去的不僅是民族和解進程的主動權,恐怕還有國內民眾企盼和平的心。對於緬甸這樣一個民族眾多,紛爭不斷的國家來說,任何一次民族和解成果都來之不易,任何一場戰爭都是沒有贏家的戰爭。

五、美國情咨文發布 奧為繼任者鋪路

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會發表任內第六份國情咨文演講,闡述2015年美國內政外交的施政綱領。由於不再謀取連任,外界更為關注的是奧巴馬在執政最后兩年將如何為民主黨的繼任者造勢鋪路。

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奧巴馬大打“經濟牌”,表示美國經濟已翻過“衰退”一頁,正實現自1999年以來的最快增長。同時也坦承,美國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為此,他主張通過稅制改革,繼續向富人“開刀”,為中產階級減稅減負。在移民政策方面,2014年底奧巴馬推出的移民改革計劃遭到國會的全盤否定。這項有利於絕大多數拉美裔的移民改革方案被視作奧巴馬拉攏民主黨票倉的行為。為此,他呼吁兩黨能夠共同推動此計劃順利實施。此外,奧巴馬還談到了職工帶薪休假、網絡安全、免費社區教育、醫療信息共享等公眾關注的內政議題。外交方面,奧巴馬否認對其美國外交政策失敗的指責,認為政府在恢復與古巴外交關系、打擊“伊斯蘭國”、反對恐怖主義方面的表現都值得稱道。美國國會掌控權易主后,外界普遍認為奧巴馬已成“跛腳鴨”,很難有所作為了。但從國情咨文中可以看出,奧巴馬在沒有競選壓力的情況下,很可能放開手腳,大干一番,這不僅是為了給自己留下寶貴的政治遺產,同時也能為民主黨繼任者賺取更多的競選資本。

六、全球聚焦達沃斯 探討經濟新格局

1月21—24日,一年一度的冬季達沃斯論壇在瑞士東部小鎮達沃斯召開。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名各國政要、工商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匯聚在此,圍繞“全球新局勢”這一主題,探尋應對復雜全球性挑戰的解決之策。此次年會還設立了280個分論壇討論,內容涉及中國經濟、全球性地緣政治危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挑戰等諸多領域。話題之廣,人數之多、影響之大,從中可見一斑。

透過達沃斯看當今世界經濟,可以發現幾個特點:一是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不容樂觀。2014年,除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外,其他新興經濟體和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或面臨增速放緩或面臨持續低迷的困局,增長前景不容樂觀。二是地緣政治因素已取代債務和財政危機,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國經濟仍然備受矚目。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提出的中國經濟調控思路,以及“雙引擎”概念一經提出便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本屆達沃斯論壇不僅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解決思路,更重要的是傳遞了共享共贏的合作理念,讓各國學會如何在危機中尋求合作,共謀發展。

七、沙特國王突離世 中東痛失改革者

1月23日,沙特王室發表聲明,宣布現任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因病離世,享年90歲。隨后,阿卜杜拉同父異母的弟弟、現年79歲的王儲薩勒曼繼任國王。

阿卜杜拉於2005年繼任沙特國王。不過在此之前,他已在法赫德國王病重期間,執掌王室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長達十年。“謹慎的改革者”,這是眾多世界媒體對阿卜杜拉的評價。在任期間,阿卜杜拉推行了一系列看似大膽的改革舉措,如提升婦女地位、消減王室待遇、限制鋪張浪費、鼓勵外來投資,改善人民生活等。這些措施為阿卜杜拉贏得人民尊敬的同時,也使沙特免受“阿拉伯之春”暴風驟雨般的洗禮。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軍人物,阿卜杜拉積極斡旋地區沖突,在化解敘黎矛盾、伊拉克內戰方面奔波勞碌,在巴以沖突中為巴勒斯坦人民伸張正義,為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做出了杰出貢獻。阿卜杜拉去世雖然不會對地區格局產生劇烈影響,但面對也門政變和“伊斯蘭國”擴張的“南北夾擊”,原本執政根基還未穩固的薩勒曼如何維護沙特的國家穩定,恐怕是對新國王執政的最大考驗。

(執筆:劉娟娟)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