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惠州水:期待生態優勢 轉化為競爭優勢

2015年02月04日05:1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惠州水:期待生態優勢 轉化為競爭優勢

惠州的水生態優勢已逐漸轉化為競爭優勢。王昌輝 攝

  腳步,從2014年9月11日的觀音閣開始,到2015年1月16日的巽寮灣為止,南方日報記者兵分多路,歷時四月,走遍惠州水脈。《走讀惠州水》大型系列報道前后共出街20篇,走訪數百人,行程上千裡,留下文字10萬言,影像千幅。

  以水為脈,探訪物產經濟、人文遺跡、歷史興衰,早已有之。酈道元的《水經注》便是按“水”索驥,“脈其支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該書序言中轉引《玄中記》,將水描述為“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令人神往。”

  水是活潑的,歷史亦然。親愛的讀者看報的此時此刻,便不知有多少與水有關的故事正在上演。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在闊步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步伐中,在入選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之時,“惠州之水”不僅要繼續發揮千百年來作為生活必需品的作用,更注定要在產業升級、環境優化、人文提升等諸多方面產生不可替代的價值。

  走訪和報道告一段落,並不意味著尋找惠州水脈、探索惠州水生態深度利用的結束。揮別一路走來的些許塵土,一些問題仍舊縈繞,並等待著伴水而居的人們以更深的思索與更多的實踐,在今后的時間中逐步給出解答。這些問題包括:惠州如何利用水資源激活旅游產業、生態農業,乃至吸引高新產業入駐發展﹔如何讓有限的水資源在更長久的時間中為更多人所公平分享﹔如何讓水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彼此支撐而非互相阻滯,潤澤產業升級,助推效率提升,讓生態保護、經濟升級與惠州潮水共澎湃。

  這些問題,隨著惠州進入“兩會”時間,隨著2月3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生態建設的強調,正在持續發酵,並理所當然成為兩會代表們熱議的重要話題。在此,對《走讀惠州水》系列報道的梳理,也就超出了報道本身,而擁有了為惠州長遠發展進一步探問的意義。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探尋水經濟興盛規律

  惠州多水,江、河、湖、泉、海無不齊備。水不僅溝通城市與鄉村,也溝通土地與腸胃,是船家生活的所在,也是物資流轉的通道,是大自然的慷慨贈禮,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攝取水源、獲得食物、彼此交通,乃至揚帆出海的重要憑借。

  水若要發揮最大功效,要仰賴人們的悉心呵護與妥善利用。理由也簡單,如果把“經濟”按照基本含義理解為改造自然並為人所用的能力,那麼,這種改造既可以是野蠻粗暴,也可以是細水長流﹔既可以多方受益,也可以一方得勢。一句話,決定在人。然而,無論作何選擇,包括惠州這方圓百十公裡在內,沒有人可以脫離其腳下的這一抔土、一脈水,獨自存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培育了一方水土。土堅實、厚重,水流動、循環。作為自然界最活躍的成分,水的“動”往往與歷史的“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時而因緣際會成就繁茂集市,時而又隔斷交通阻礙區域發展,不一而足。

  依傍東江水逐漸形成聚落,建起鄉鎮的觀音閣鎮,曾經年吞吐貨物6萬噸,隨著陸路發展和水道變遷,客流漸稀,隻有幾艘零星的漁船散落在江面上﹔

  擇水而建的古村落橫瀝鎮墨園村,用墨水劃定地界,引江水灌溉水稻、西瓜,經歷洪水之痛,更惜古屋之美,連帶將軍樓、文筆塔、雲水庵,成為橫瀝鎮的文化名片﹔

  昔日輝煌的商業中心水東街,形成於北宋元豐年間,鼎盛於清朝雍正年間,民國時期修建整齊劃一的騎樓,抗戰期間,則隨著惠州成了后方物資的主要中轉站再次繁榮﹔

  原本“臭名昭著”的金山河,隨著整治的完成重獲新生,人工瀑布流水潺潺,周邊居民“推窗見綠”﹔

  為解決西湖水質變濁變臭而營建的紅花湖,從生態水庫到惠民景區,完成華麗轉身的同時掀起市民休閑運動潮﹔

  澳頭港,從漁民每天出海捕魚所用的漁港,由於大亞灣開發區的設立和臨港工業的發展,憑借天然深水良港的優勢,在“惠州第一炮”的爆破聲中,成為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惠州港,力爭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如此種種,可以看到,每一次發展都是一定時代條件下對水資源和水生態開發利用的成功范例。對於水開發,需要人力,更需智慧,方能駕馭乃至借力水勢發展人事。等到潮頭過去,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之轉換觀念,自然難以一直站在潮頭,而隻能是“雨打風吹去”,留下殘跡由后人懷想。

  期待提升水生態利用層次

  在2月3日上午發布的《2015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對2014年工作回顧裡面,金山河水清岸綠工程獲評中國人居范例獎,入選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內容被重點提及。在2015年“突出抓好八項重點工作”中的第六項便是:突出生態建設,不斷提升宜居環境質量。而其中深化水生態文明建設便是其中重要內容。

  根據《報告》,2015年,惠州將扎實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深入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動工建設望江瀝、新開河、洛塘渠和大湖溪瀝綜合整治工程,確保完成淡水河流域、潼湖流域污染整治年度任務。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全力確保東江、西枝江水質安全。與之相關的,在2015年的十件民生實事中,加強生態工程建設也被單列,其中除了推進望江瀝、新開河和大湖溪瀝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之外,還將繼續建設市植物園﹔進一步建設生態景觀林帶123公裡、森林碳匯11.8萬畝﹔推進百萃園、鹿江公園和西枝江紅樓灘公園建設﹔啟動螺仔湖北街等8項排水整治工程等。

  在水生態維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總是相似,經驗則各有不同。《報告》中著重闡述的是水資源整治的民生工程。就經濟發展而言,對於惠州而言,最容易和水生態、水資源相聯系的主要是旅游業和地產業——當前發展也確實如此,不論在市級和縣區政府規劃中,還是實際發展的成績中,能夠跳出此范疇的產業發展思路仍不多見。

  可以作為鏡鑒的是鄰近惠州的東莞鬆山湖。同樣是環境優美,同樣是水資源豐沛,與專攻旅游的惠州不同,鬆山湖以水生態不斷吸引創新型產業入駐。據《南方日報》2015年1月23日的報道,在2014年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的形勢下,鬆山湖2014年1月—11月規上總產值、稅收總額、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遠遠高出東莞全市平均水平。鬆山湖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蔡康對此表示,前幾年一些高新企業和科研機構都不太起眼,默默做研發,現在科技產品走向市場,他們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完全體現出來。隨著東莞傳統制造業對研發的投入增多,東莞高新技術企業也在以每年100家的速度增長,總部經濟文化也慢慢聚集。

  剛到惠州履職的市中院代院長胡鷹,在2月3日的市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博羅小組分組討論會上表示,隨著經濟發展,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將逐漸加大,惠州應打好“環境牌”“旅游牌”,特別是利用靠近深圳、香港的區位優勢,通過豐富的生態資源,對接兩座城市受限於區域所帶來的產業轉移。

  ■市人大代表、專家型讀者縱論水生態與水經濟

  惠州水

  需要整體規劃

  惠州山水資源豐富,江河湖海齊備。從地方志來看,惠城區原本就有很多丘陵和湖泊,現在相當多的湖泊填平了,但還保留一些,比如西湖,就應該好好保護。此外,惠州的海岸線有很多可以開發的資源,在城市發展定位方面應更加凸顯海洋城市、藍色經濟。目前環大亞灣經濟區與國家層面的“一路一帶”發展戰略對接,思路是正確的。

  惠州在海洋城市建設、藍色經濟建設、江河湖開發等方面都有具體的策劃,但對惠州水總體統籌規劃還沒有,與之相比,森林還是土地的整體規劃已經做得較為完備。惠州的水資源保護會是一篇很大的文章,亟待政府出台宏觀的規劃,使用好惠州水能量的張力。

  ——市十一屆人大代表、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鄧慶寧

  生態農業

  正在全市推廣

  可以說,東江水造就了惠州在東江流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滋養了東江兒女,東江和西湖是惠州文明的重要承載基礎。

  就產業發展來看,傳統農業廣泛和大量使用化肥、農業,不能被農業生態系統利用的成分流失到自然水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質下降和富營養化。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比較,更強調不施用或少施用化肥和農藥,盡可能少產生廢棄物。目前,惠州作為世行和廣東省的生態農業試點地區,正從多個方面推廣生態農業。

  旅游業號稱“無煙工業”,產值較高、污染排放相對較少,在旅游發展應注意保護良好的自然生態,優美的自然生態也是開展生態旅游的基礎。

  ——環保高級工程師李傳紅

  河涌整治

  也是生態建設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可以通過修建水利工程,控制和調配好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比如白盆珠水庫具有防洪、灌溉、發電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利用水利工程。

  水利建設應更加注重生態修復。當前惠州正在實施河涌水環境綜合整治就是傳統水利向生態水利轉變的生動實踐。在發揮河涌行洪、排澇、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同時,大力開展河涌生態修復,通過流域污染源治理、岸坡防護技術、河涌內棲息地修復與加強等河涌生態修復手段,著力恢復和提高河涌的生態功能,突出河涌生態建設理念,充分體現生態性、多樣性、自然性和親水性。

  ——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陳錦峰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