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氣象人:個個都有點強迫症

2015年02月03日05:1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氣象人:個個都有點強迫症

王炳坤在氣象站收集天氣數據。

章勇鵬在暴雨中進行視頻直播。

坐落於福田區氣象路1號的深圳國家基本氣象站。

  “深圳市應急辦、氣象台提醒:2015年春運處於冬末春初,冷暖天氣交換快、潮濕雨霧天氣增多,最冷時段將出現在春節前一周,有階段性連陰冷天氣,最低氣溫可降至7℃左右,粵北道路結冰和深圳市內低能見度天氣對交通的影響較去年明顯加大。”1月22日上午11時,深圳市民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

  春節臨近,節日氛圍漸濃,深圳市氣象局卻迎來新一輪忙碌。隨著第一條春運氣象服務短信的發出,今年的春運氣象服務正式開始。春運期間的氣象服務是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做好日常天氣預報,重要天氣提醒,還得到京珠高速等路段現場服務,需要多部門值班。

  “我們每四年能回家過一次春節。”“我連續十年大年三十值班了。”國家氣候觀象台氣候觀測員肖小平、“追風組”(影視宣傳部)編導章勇鵬、首席預報員陳元昭都記不清自己曾多少次在春節期間值班了。

  他們在深圳市氣象局已經有起碼10年的工作經歷,肖小平更是有20多年資歷的“老人”。在深圳市氣象局,大家愛自稱“氣象人”,而像肖小平這樣的“老氣象人”還有很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做著看起來有些枯燥的工作,卻能在崗位上一待十幾、二十年。

  “氣象人的快樂很簡單——天氣報准了就開心,報不准就不開心”,在“追風組”主持人周禹看來,“氣象人個個都有點強迫症”。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胡明

  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策劃/統籌:張瑋

  1 觀氣象

  “經常從睡夢中坐起來,以為接班要遲到”

  剛來的時候王炳坤鬧過不少笑話,不太會分辨雷聲,有次飛機飛過,就匯報說有雷,但現在他抬頭看看四周就能報出天氣。“這得長年累月練。”

  “先傳到數據中心,然后傳到廣州局,再打包到中國氣象局,然后參與全球的天氣數據交換。”肖小平介紹,觀測員的工作主要是隨時注意監測儀器的運行狀況和數據質量,做好數據保存和日常維護,“保証一個數據不能缺失”。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重要基礎,其直接影響到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服務的准確性、及時性。氣象觀測工作必須保証24小時不間斷,不管是刮風下雨、閃電雷鳴,觀測工作人員都始終要堅守在一線記錄著氣象要素的“一舉一動”。所以觀測員24小時三班倒,節假日無休,平均每人每四年能回家過一次春節。

  “白色的是百葉箱,裡面有溫度和濕度的傳感器,那邊的小箱子是測氣壓的,這個儀器是翻斗式,測雨量,那個黑色的儀器可以記錄日照情況。”觀測員的工作地點是“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台”,王炳坤介紹,這是唯一一個國家氣候觀測台,是根據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需要所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擔負著區域或國家氣象信息交換任務,也是國家天氣氣候站網中的主體。

  每天,氣溫、溫度、濕度、氣壓、風、降水、日蒸發量、能見度、雲、日照等天氣要素的分鐘、小時、每日數據都在這裡收集、保存。觀測員要按規發天氣報,每3個小時一次,從8時開始,11時、14時、17時、20時,每天共5次。重要天氣報則要求在暴雨、台風、霧霾等重要天氣出現的10分鐘之內發出去。要完成發報任務,一些人工觀測的項目必須要有觀測員出去“看天”。

  一支鉛筆,一本記錄簿,晚上再加一個手電,這就是他們的全部道具。觀測屬於氣象的基礎業務,看似簡單,專業性卻極強。王炳坤是肖小平一手帶出來的徒弟,雖然學氣象相關專業出身,剛來的時候王炳坤還是鬧過不少笑話。“剛開始要觀測雷,聽雷聲,但不太會分辨。有次是飛機飛過來隆隆響,我趕緊跑回去匯報說有雷”。

  現在,王炳坤抬頭看看四周就能報出天氣:“對面剛好能看到一點點遠山,這個距離大概10公裡左右,如果能見度小於10公裡就是霾或者輕霧。我們看到天上的這種棉花一樣的雲是碎積雲,夏天見得多,說明現在天氣不錯。”“這得長年累月練。”王炳坤說。

  二十多年來,肖小平見過深圳發生的各種天氣現象,“雨、霧,霾,龍卷也出現過。沙塵暴咱們沒有。冰雹有,但不多,主要在三四月份。”看得多了,觀測員們也練就了“絕活”。

  “雲分為三族十屬二十九類,夏天的雲一般以積雲為主,積雲包括淡積雲、碎積雲、濃積雲,淡積雲尺度厚度相對小,降雨性質是陣雨。濃積雲下得時間長,孤立的最多下一個小時。台風那種系統性的雲不一樣,可以噼裡啪啦一天。”肖小平對雲如數家珍。

  “有次和朋友去爬梧桐山,快到山頂看到有黑雲,大家想撤,我告訴他們那是層積雲,雨下不大,不會有電閃雷鳴。一開始他們還不信,后來結果和我說的一樣。”王炳坤很得意。

  除了對自己的“絕活”很有自豪感,肖小平覺得,能學以致用就是幸運。“我本來就是學氣象的,很希望能把所學的用上”,肖小平拿出他們的記錄簿,“你看,這個本子從60年代開始就有了,都在檔案室存著。這些本子上也會有我們的名字和字跡。這些都是歷史”。

  在肖小平看來,他們這個工作要求時效性,出現錯誤關系到整個台站的觀測質量,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定要細心、有責任心,如果心在這裡,就沒什麼難的”。

  2012年,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台有4人被評定為年度“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這是氣象觀測業務質量國家級的最高殊榮,也是深圳國家基本氣象站自建站以來“連續250班無錯情”單次通過人數最多的記錄。

  “這背后是觀測員的無數噩夢。我就經常突然從睡夢中坐起來,以為接班要遲到了,錯過了重要報。有次打到值班室說自己要晚點到,同事說‘今天都不是你值班啊’。”王炳坤說,這裡的觀測員個個都愛做這樣的夢。

  2 報天氣

  “隨著經驗的積累,越老越值錢”

  如果預報了晚上有雨,陳元昭那天晚上會睡不踏實。有點風吹草動就爬起來看看,如果下雨了,就鬆口氣——報准了。

  如果說氣候觀測部負責記錄已經出現的天氣,處於工作鏈條的前端,氣象預警預報處則是根據天氣實況和數據預報未來天氣的部門,算得上氣象局的“臉面”,預報員壓力不小。

  8點半來上班,先看半小時天氣實況和天氣分析,9時左右對天氣情況做大體預報,9點半參加全省會商,10時發出天氣預報,16時之前再發一封預報。下午分析資料、看最新數據,如果沒有什麼大變化,基本以上午會商結論為准。這是預報員們的“日常”。

  幾乎一年四季穿短袖,被同事打趣“體感氣溫預報不准”,深圳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陳元昭天氣預報卻挺准。全省200多個天氣預報員,每年都會按預報成績排名,他拿過兩次全省第一,沒掉出過前20名。

  深圳氣象局裡有20多位預報員,每個人對天氣的判斷可能都會不同,最后出結果會以首席預報員的意見為准。首席預報員還要對重要天氣和轉折性天氣把關,為決策提供參考意見,比如預警信號要不要繼續。

  如果預報了晚上有雨,陳元昭那天晚上會睡不踏實。有點風吹草動就爬起來看看,如果下雨了,就鬆口氣——報准了。如果雨一直沒有下來,會不停看天氣實況和雷達,還會默默在心裡盼。最后如果真沒下雨,懊惱:“哎呀,報錯了!”如果預報晴天,卻聽到打雷,“完蛋了!沒報出來!”

  去年“330”、“331”大暴雨期間,陳元昭值班。3月30日那天雨下得厲害,他通過分析,預報第二天還有明顯降水。到了晚上12時,降水卻已經明顯減弱。30號下午已經發布暴雨紅色預警,第二天一早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如果明天沒有雨,暴雨預警要取消,如果還有雨,預警就要持續。陳元昭被要求作出判斷——明天到底還有沒有降水。

  又仔細分析了一遍資料,他還是堅持了最初的判斷,預警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早上八點半,雨真的來了。

  陳元昭還記得大運會擔任短時臨近預報組組長時的一次經歷。當時海上正進行帆船比賽,太陽很大。“我們提前兩個小時預測到海上可能有雷雨大風,通知海上的運動員和裁判員回來。組委會剛開始將信將疑,所有人員撤回來一個半小時后,那一片海上全是雷。”帆船容易引雷,如果判斷失誤,后果不堪設想。

  和焦慮、壓力相隨的是成就感。“我們可以把知道的信息告訴市民,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我們的判斷會影響決策部門的決策,甚至整個城市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應對。”陳元昭說。

  “科技水平是預報准確的保障。”陳元昭向記者“科普”,數值預報是氣象預報的基礎,深圳氣象局引進的數值預報技術可以一個小時提供一次預報產品給預報員參考,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深圳自動站密集,多達150多個,一分鐘傳回一次的實況數據對預報有很大幫助。台風系統可以實時顯示台風過去的路徑、預報路徑,還可疊加雷達、衛生雲圖等,方便預報員直觀了解動態。

  有先進技術做支持,為什麼還會有預報不准的時候?陳元昭解釋,天氣預報是一門預測科學,除了解析數據,“要預測准,還得看到深層次的東西——影響某個地方的天氣系統。這有賴於經驗,深圳天氣報得好,換到廣州就不見得了”。

  陳元昭有個習慣——一有時間就看文獻、寫天氣過程的分析總結。“不斷總結過去發生的比較危險的、重要的天氣,再分析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這種天氣。后來,在進行天氣預測的時候腦子裡就會有很多案例,會根據經驗去判斷——這次天氣過程和某次過程很相像”。

  “跟醫生一樣,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越老越值錢,預報員也有點這個意思,所以干這份工作得待得住。”陳元昭覺得他當天氣預報員十多年從沒覺得厭煩,因為“每天的天氣都是新的”。

  3 追風

  “哪兒天氣差往哪兒去”

  周禹常常在各種惡劣天氣面前感慨“人太渺小”,有時候還經常感到害怕,但害怕有時候又會被興奮代替。有一次台風,氣象員們開著車,前面一棵大樹就被連根拔了起來,“我當時立刻跳下車,指著那棵樹,對著鏡頭說,‘這就是剛剛被掀翻的樹’。是不是有點心理變態?”

  “預報專家的安排還沒有最后定下來,不知道是不是陳元昭跟著我們的車出去。”章勇鵬和他所在的“追風組”今年春運還是出外勤——開車到重點路段現場進行保障服務。“沿著大家返鄉的路線,從京珠高速往北走,一直進入湖南,然后從清蓮高速返回,看看這條高速的情況”。

  在深圳氣象局,“追風組”的“大名”是影視宣傳部,主要職能是為決策部門提供現場資料,與電視台、電台連線,策劃和制作節目,方便市民了解天氣事件現場、天氣影響程度。

  除了五臟俱全、儼然像一個小型電視台的演播廳,“追風組”配備的兩輛車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大車就像一個小型氣象台,可以載著預報專家到現場、現場進行決策﹔小車的設備則相對基礎,但也相當於移動的自動氣象站,可收集氣象要素、發送監測數據、進行視頻直播。

  如果一個台風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深圳,電視頻道會啟動24小時應急插播,每隔15分鐘插播一次氣象節目,深圳衛視新聞、第一現場、財經頻道等都會主動提出連線。“追風組”會跟電視台通過視頻光纖進行直播,預報員或者主持人出鏡,把預報結論、分析通過節目告知市民。

  “概括起來就是哪兒天氣差往哪兒去。”出外勤的時候,章勇鵬通常負責現場信號調度,他的老搭檔周禹則負責主持,他們有不少“共患難”的經歷。

  有次暴雨,他們出車到寶安,積水半米,一路上都是熄火的車輛,拍完天氣過程,他們就下去幫別人推車。還有一次出車到大梅沙海濱,風力太大,隻好暫停直播,把車停在帳篷下面躲避。“4.5噸自重的車就在風暴裡來回擺,嗡嗡作響。我們坐在車裡,真的害怕。”周禹說,他常常在各種惡劣天氣面前感慨“人太渺小”。

  害怕歸害怕,害怕又常常會被興奮的心情取代。有次台風天在海邊,主持人剛把傘拿出來,傘就隻剩下散把了,主持人沒顧上害怕,光顧著樂了——因為這樣觀眾就可以直觀地看到風的影響程度。“還有一次台風,我們開著車,前面一棵大樹就被連根拔了起來,剛開始害怕,瞬間就變成興奮。”周禹說,他當時立刻跳下車,指著那棵樹,對著鏡頭說,“這就是剛剛被掀翻的樹”。

  “是不是有點心理變態?為了做好服務,時間長了,大家都這樣。”周禹回憶,有一年暴雨,有一位市民被困在車裡無法逃生。他們為了告訴市民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逃生,專門制作了一個節目。“我們弄了個報廢車輛,我在車裡,被扔到游泳池,然后嘗試逃生。最后得出結論——沒有什麼比備一個安全錘有用”。

  春運期間,“追風組”選擇的地點也是最易出問題的路段。今年,他們會在春運期間重走京珠北“魔鬼路段”——幾公裡的路段全是陡坡,常年被霧氣籠罩。路上有很多大車行駛,長時間下坡要靠制動剎車,制動片加熱后容易失靈,車子會一邊洒水一邊走。晚上氣溫降到零度以下,路上全是亮晶晶的冰。

  根據前不久預報處作出的預報,今年返鄉期間氣溫更低,這條路段可能更容易結冰。為了做好服務,“追風組”現在已經開始著手外出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