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3日05:09 來源:南方日報
台灣手捏陶店面售賣的手工制果醬。
陳建程是南風古灶裡唯一一家制作手捏陶的陶藝師,作品不少。
陳建程的工作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創作銷售外還提供咖啡等飲料,愛好陶藝的游客可以在這裡消磨時光。
進入南風古灶景區往右,穿過一排建筑后再左轉,一條狹窄的巷子在兩排老房子中間蜿蜒而上,大約走50米,就來到台灣人陳建程經營的一家手捏陶藝小作坊,作坊面積約20平方米,左邊擺放著一排座椅,陳建程有時會約上三五知己到這裡來喝咖啡﹔右手邊是他的工作台,這個小小的空間佔據了陳建程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
陳建程與佛山結緣已有9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對佛山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慢慢習慣,如今的他大約每兩個月回台灣一趟,其余時間多數在石灣從事陶藝創作,他的兩個孩子分別在佛山讀初一和高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裡成為了他的家。
近幾年越來越多台灣人像陳建程這樣把家安在了禪城,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人紛紛到祖國大陸投資設廠不同,如今他們更多涉足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他們因為各種原因與禪城結緣,並留了下來,主動融入到本地生活。這種介入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把更多台灣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引進來,並對禪城的城市發展和文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1
二十年后老一輩
台灣人在禪二次創業
二十年后老一輩
台灣人在禪二次創業
兩年前陳建程並沒有想過陶藝會成為自己的主業,當時他只是把陶藝作為自己的一項興趣,而他的主業是從事裝框裱背,在順德大良開設了自己的工廠。在此之前他在台灣一直從事的也是裝框裱背的活兒,但隨著台灣經營成本的上升以及內陸經濟的發展,9年前他和眾多台灣人一樣開始尋求到大陸來拓展自己的事業。
由於經濟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來到順德近8個年頭后,他結束了自己的事業,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陶藝事業,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與禪城結緣。
“來到石灣是一種機緣巧合,當時我有一個朋友也在這邊做陶藝,是一位大師,經他介紹后過來看了一下,很喜歡這邊的環境,因此留了下來。”陳建程介紹,自己最初看中的店鋪不在南風古灶景區裡面,后來景區管理方發現他運用台灣的陶藝技法創作出來的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把他的小作坊引了進來。
在禪城,像陳建程這樣從原來的生產企業轉到第三產業的案例並不少,當年他們跟隨著台灣的祖國大陸投資熱潮帶來佛山,迎來了個人事業的重要轉折。如今隨著佛山經濟環境的變遷,他們也紛紛轉業,與佛山的城市發展共同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佛山的關系更加密切,並主動融入到了本土化的生活當中。
在佛山創意產業園經營餐飲的“老爹”就是其中的典型。老爹姓廖,是一名“老台灣”,因為他樂於向年輕人分享生活感受,儼然家中一位長輩,園區及附近工作的白領們都親切地喊他“老爹”。
他是最早一批到大陸投資的台灣人之一,早自1992年就來到祖國大陸,當時他在祖國大陸的首站是廈門,考察能否把台灣的成衣行業轉移到廈門。用了幾年時間熟悉環境和落實前期工作,1997年他終於成功開設了一家生產美容美發設備的工廠,但廠址不在廈門,選在了南海裡水。隨后在工廠附近買地建樓,從台灣舉家搬遷到了佛山裡水。
作為一名老饕,老爹業余最喜歡到處覓食,哪裡有好吃的料理,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他笑著說,“我為了吃會不擇手段”。但吃貨也無奈於復雜的交通條件。隨著經濟發展,珠三角內的道路市場塞車讓他倍感苦惱。
“2004年開始開車進廣州還不會塞車,此后就開始塞車,並越來越嚴重。”自此之后,自己做料理,成為老爹最大的業余愛好。
自台灣向祖國大陸放開旅游后,不少從台灣旅游回來的朋友紛紛向他表示,非常喜愛台灣的小吃。這讓他萌生了把台灣服務業的精髓帶來祖國大陸的想法,經過考察后他認為台灣飲品和小吃的可行性較高。
“做菜是很快樂的事,我父母都在聯合大學開自助餐店,我也有這樣的基礎。”謀定而動,老爹隨即邁開了開店的步伐。
2012年退休后,開店的所有事務貫穿他的生活。從商貿業老板變身服務業老板,他的工作范圍和生活重心也從南海裡水,變成了禪城。他先在流行前線初試牛刀開了一家台灣奶茶店,隨后正式進駐佛山創意產業園,把台灣的風味小吃和便當,帶給園區及附近的白領、上班族。
老爹開設的飲食店裡的食物,不僅帶著台灣的基因,也繼承了台灣服務業對出品細致和品質的要求。他現在每天都泡在廚房,與年輕人們一起下廚。店裡做干面和鹵牛肉的醬油都是從台灣帶來的,“因為祖國大陸的醬油偏咸,而且做這兩種食物都必須用不同種類的醬油。”他說。
新一代台灣人扎根禪城擁抱“甜蜜”生活
2
新一代台灣人扎根禪城擁抱“甜蜜”生活
除了一批老一輩台灣人,從原來的制造業轉型到服務業外,這幾年隨著禪城經濟的發展,城市面貌的改善,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新一代台灣人到禪城來定居和創業,在佛山創意產業園經營一家甜品烘焙教室的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想以最自然的食材烘焙出甜點,帶給周圍的人有安全保障的食物。”Cindy說話時語調輕柔,跟她說話聊天,有一種看台灣偶像劇的感覺。她常常面帶笑容,這一點,與她的甜點一樣“天然無公害”。
就是這位輕柔的女子,從家鄉台灣高雄走出來,北上台北念書,后來一直在加拿大留學、工作、定居,此前一直沒想過會與佛山有如此親密接觸,直至遇到她的丈夫。
Cindy的丈夫一直投身制造業,是台企千萬大軍中的一員。Cindy跟隨丈夫從台灣來到祖國大陸,然后從深圳移居佛山,在這裡,重新結識朋友,並終於在佛山得到天時地利的好機遇,能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
“以海藻糖代替蔗糖,可降低40%的糖度,賦予甜點清爽的口感,最重要的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用酥油制作甜點起酥快口感好,但這是人造氫化物,某些人群不宜多食用”“可以亞麻籽粉代替一部分面粉來烘焙面包”……對於糕點制作心得,Cindy往往會把營養學的概念貫穿其中。
她在加拿大求學時考取營養師資質,畢業后一直在加拿大的醫院當營養師,由於要給病人配餐,如何制作出既健康又不失口感的食物,是她的職責。而烘焙出既好吃又健康的甜點,成為她如今開店的宗旨。她笑著說,店裡所用到的巧克力、淡奶油等均從外國進口,而葡萄干等部分基礎食材則由她和家人“人肉”帶回來。
“此前在加拿大攻讀營養學的時候,學校有一個食物研究實驗室,我和其他同學經常泡在實驗室裡研究各種食物以及烹調方式。例如,制作一個蘋果派分別用低筋面粉、高筋面粉,上蒸爐或烤箱,最后成品的營養成分、口感如何,各種食物均成為了我們的實驗對象。”
相對於老一輩台灣人最初到佛山來更多是出於謀生的需要,像Cindy這樣的年青人則抱著對生活更大的熱情來到禪城。如今,Cindy一家三口已在佛山置業安居,本是全職太太的Cindy在佛山有了自己的事業。“很慶幸我們最后搬到了佛山。”雖然依然對這裡的法律、政策不太了解,也還沒有考取駕照,但這並無礙她在這裡照顧家庭和拓展事業。
由小麥、石榴、蜂蜜等源自自然的食物組成的一幅象征“迦南美地”(出自聖經,是一塊“流著奶和蜜”的土地)的標識,挂在Cindy的甜品烘焙教室大門口,這個招牌是天然的象征,也代表著Cindy在佛山安家樂業的美好願望。
■關注
因產業結緣
因生活聚首
來了佛山9年,目前陳建程的工作生活重心都放在這邊,家也安在了這裡,他的兩個孩子分別在佛山上高一和初一,但他表示自己有時間就會回台灣,因為那裡有更多前沿信息,隻有回去才能讓自己跟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不會被行業淘汰。
盡管如此,他對於佛山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而他也慢慢地習慣了這邊的生活節奏,“剛來佛山的時候會比較好奇,有時間就會到處去游玩,現在喜歡上了這裡的安逸,想工作就工作,想睡就睡,能夠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是很不錯的事情。”
他介紹,每天晚上南風古灶就顯得特別安靜,讓自己能夠沉下心來進行創作。這種狀態讓他也慢慢喜歡上了佛山,今年過年他打算在這邊過,覺得佛山的過年氣氛比台灣更濃。
而在佛山已經奮斗了二十多年,已經適應了佛山生活節奏每每回台灣都有近鄉情怯之感,“回家反而有點不適應”。他提及,離家當年,台灣的制造業發展的大環境與目前內地十分相似,“當時來內地的100%都是開工廠的,當時內地制造業正是逢蓬勃發展的時期。”
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迅猛,人們的收入水平也很高,勞動力問題突出,很多台灣人不願意當普通工人,於是政府引進菲佣,企業也就把工廠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地區,內地的投資熱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對於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在禪城從事服務行業,他認為這是經濟自然更新的結果,“制造業從台灣出走到內地,是一種更新,如今我們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轉身,也是一種更新。”老爹認為,內地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速度,比台灣快得多,但有時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更需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
最近,一直惦念著廣州的杜小月擔仔面、景美水煎包等美食的他表示,很多打著“台灣”服務業牌子的美食街,都是“挂羊頭賣狗肉”。他認為,如果有真正的來自台灣味道,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
統籌:孫景鋒 撰文:孫景鋒 李曉莉 攝影:戴嘉信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