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養蘭,亦是養心

2015年01月31日07:35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養蘭,亦是養心

  內地、台灣、香港兩岸三地的“蘭花大王”和業界專家齊聚,共同探討養蘭賞蘭的真諦。並進行了投花標競選“花魁”活動。

  幽幽芝蘭香,獨立遺眾芳。愛蘭者注重的不是要養貴價的蘭,而是你喜歡蘭,甚至把蘭內化為自身修養與性格的一部分——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周 豫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核心提示

  由保蘭德聯手國台辦、廣東省台辦、廣州市台辦和鳳凰國際蘭花文化園共同主辦的“2015國蘭文化藝術精品展”近日在天河區鳳凰山蘭花園舉行。在現場,各色蘭花爭奇斗艷,幽幽蘭香令人嘖嘖稱贊。“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蘭花,高雅清芳,自古以來為文人雅士所喜。一路走到現代都市的蘭花,喜愛它的人並沒有減少,更因對它近乎崇拜的情懷,有著忠誠的日益增多的發燒友。

  很多人對這個愛蘭、玩蘭的圈子很陌生,始終覺得蘭高雅、嬌氣又貴價。其實當你走近養蘭人,了解這個圈子,你會發現,一如生活本豐儉由人一樣,蘭也一樣,重要的不是要養貴價的蘭,而是你喜歡蘭,甚至把蘭內化為自身修養與性格的一部分。尤其是蘭花中的國蘭清雅自芳的品性,與現代人所追求的品質生活十分契合。實際上,相比於投資,更多“玩蘭者”更習慣以蘭會友,聽古樂、觀書法,賞蘭花,感受中國蘭文化,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從“琴棋書畫、詩香茶花”的傳統生活中享受到不一樣的心境,尋找一處亙古不變的精神所在也成為了現代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1

  普羅大眾都適合種蘭

  “養蘭是一種生活情趣”

  正如英國人非常看重博物館的教化作用,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參觀各種博物館,俄國人把歌劇和芭蕾看作是休閑時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途徑一樣,歷史上中國文化人也常將養蘭作為調整心態,完美自我的一種手段。

  據記載,將蘭蕙引入家庭栽種,並津津樂道地研究蘭蕙品種,探索栽培技術,制訂觀賞標准,是唐宋以后的事。到明末、清初,玩蘭之風達到空前高潮,尤以文化、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為最。近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走向小康,經濟條件、住宅條件的改善,玩蘭的人數急增。相比古玩、古董,蘭花是活的,玩起來更有生氣,更富想象,更有期待。

  據鳳凰蘭花文化園發起人、這次“國蘭文化藝術精品展”組織者之一許宗壽介紹,“文化園是免費對市民開放的,園區共有80多萬盆蘭花,涵蓋了2000多個品種。”談及廣州的蘭花種植,他表示,蘭花適合在15-28℃之間生存,廣州是比較適合種蘭的。此外,即便在超過28℃的生長環境中,蘭花也不會死,只是生長慢而已。對剛涉足蘭花種植的人,要想種好蘭花,必須先要去了解蘭花,了解它的脾性、生長條件,然后有針對性地種,“不要自以為是一廂情願地把好肥都給它才以為長得好。”另外,他解釋說,目前市場上的蘭花多為花大色艷的洋蘭,價格也比較“親民”,兩三百元一盆。而相對低調的國蘭則身價不菲,且市場貨源少,普通花店很難買到,“過去人們普遍偏愛火紅的蝴蝶蘭等洋蘭來突出喜慶氣氛,但隨著人們審美觀點的改變,包含中國元素的國蘭越來越走俏。加上洋蘭雖然色彩鮮艷,但沒有香味,花期一般二三個月左右,第二年往往就不再開花了。而國蘭一株幼苗要培育4-5年才能開花,一些優良品種往往生於山谷,一年隻能繁殖出一兩株新苗。物以稀為貴,加上國蘭受氣候影響比洋蘭要小得多,所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現場,有蘭花專家介紹說,國蘭文化是各種花卉文化中的最豐厚者,而田野文化、草根文化正是國蘭文化的源泉。廣州市民胡明銳養蘭已經有20多年,據他透露,廣東有至少五六千畝以上的蘭花農場,也有一批專玩名貴蘭的“發燒友”,他們自己種、自己玩,但更多的還是為豐富休閑生活的愛好者。“不能說蘭花就是貴的好,其實蘭花品種很多,從幾塊錢到幾十塊錢都有,普羅大眾都種得起。

  2

  在“芽變”中以蘭會友

  “它讓人學會三思后行”

  歷來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詩人、畫家對蘭花情有獨鐘。蘭花自孔子始便同儒家文化粘連在一起,開創了蘭文化的先河。除此,蘭花守陰採陽柔和剛健之葉吐出的平和舒展之神韻美也和道家文化相通,道家認為,“道”即陰陽和合之氣,萬事萬物皆秉氣而生,陰陽之道盡蘊其中。由此可見,蘭花的文化含量極大,人文思想極深,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人養蘭實則也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

  “養蘭先養根,掌握習性,養蘭不難,但要養精品蘭花,卻要三思而后行,若一生能栽培一株精品,此生足矣。”聊起購花經歷,正在蘭花展上欣賞蘭花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也是位資深“蘭友”,蘭花協會會員。他覺得,投資蘭花就像投資股票和郵票、錢幣一樣,既要有經濟實力,又要選對品種,10多年前,他從一農民手中以3萬多元的價格買回一蔸“紅花荷瓣”,當時隻有兩根全苗,但他認定這是一蔸稀缺的奇花后,便認真種植。為保護這蔸珍貴蘭花,他還對自家樓頂高度設防,如今他即使是靠賣新苗,也至少掙了近100萬元了。相比他耐心養蘭后獲得的收益,他更慶幸自己種植蘭花后性格發生的改變——“種蘭花前,我快人快語,種了之后,凡事說之前會想一想,溫婉了不少。有了這樣一個健康的愛好,人就很容易得到滿足和享受。現在,廣州的蘭花界有很多值得交的朋友,愛好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陳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接觸蘭花、養植蘭花,“我也曾經走了不少彎路,比如品種搞錯,種時不懂維護等。”經過摸索與經驗總結,這幾年空閑時間全花在蘭花身上的他認為蘭花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光看蘭花的枝葉,就能帶來極大的享受。”據介紹,他自己的花房現在已經有20多個品種的蘭花,“每次別人出去旅游都是為了欣賞秀麗風光,而我卻是為了尋找蘭花。每年,隻要一有空,我就會去四川、雲南找找蘭花的原生種。”在他看來,蘭花是一種變異的植物,今年這樣,明年可能又是另外一個樣子,“野生種一株就是一株,再沒有多的,種起來也就特別有韻味。”

  所以,才會有了對“芽變”“開品”的追求。期待,也是一種追求。“一旦到了春天將蘭花分盆后,總會期待著它多發芽,葉芽出土后期待著它快快長大,成為壯苗,秋后期望著能長出花蕾,冬去春來又期望著能開出品相端正的好花……這樣不斷有了期待,感覺就和蘭花交上了朋友,再也無法消除對蘭的嗜好。”陳璨笑著說。養蘭人知道,若想將一筒弱勢小苗培育成開花大苗,非花10年、8年時間不可。通過養蘭,能克服急躁、浮夸、狹隘、盲目的情緒,學會等待、踏實、大度、理智的心態,學會心平氣和。他表示,“養蘭還能鍛煉體力、腦力,達到身心愉快、健康長壽之目的。其實,養蘭最大的樂趣便在於整個養蘭過程,從蘭花種苗的選購,盆盅的准備,植料的挑選,場地的安排,日常的澆水、施肥、遮陰、殺虫等等每件事情都要事必躬親。事情再忙,一日三次必親自觀察,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都說蘭花嬌貴,實則是在考驗養蘭人的耐心。”

  3

  養蘭也是在“學藝”

  蘭藝發展要上升到文化層面

  養蘭能接觸社會,廣交朋友。養蘭人之間,互稱“蘭友”。從文字上講,蘭友應該是最好的朋友。目前,國內就有十余個省級蘭花協會,每年從南至北要舉辦幾十個蘭展——深秋至初夏蘭友間互相翻盆引種、春季至深秋互相交流養蘭之心得、經驗。白天可飲酒賞蘭,晚上可品茶評蘭。

  “蘭友真的是五花八門,各行各業人員都有。但最有意思的是,玩蘭面前人人平等,隻要你有頂級品種,你有拿手的鑒別和栽培經驗,即使最有權力、最有錢財的玩蘭人,在你的面前,也要低頭三分。這樣看來,蘭展是一個人與人最為平等的場所,參與者無上下級之分,除非他不懂蘭花或不喜歡蘭花。”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這個群體的原因了。對於這一點,市民張先生相當認同,他認為蘭花有悠久的歷史,又有豐富的文化含義。此外,更色、香、味俱全。“要種好蘭,先要培養愛好,而要能產生愛好,則隻有種好了才有興趣,而怎樣才能養好,這就需要專業人士來教了。但現在,廣州教導養植這塊非常缺乏。”他建議買賣蘭花時,還應把正確的種植方法及注意事項告訴購買者,在舉行交流會時也應該多多交流種植方法。

  由於蘭藝還涉足到其他藝術,許多蘭家在玩蘭的同時,又學畫、又作詩,有些還是蘭花書法、繪畫、書籍、蘭盆和與蘭有關藝術品的收藏家。這一次在“十裡青山半入城”的鳳凰山腳下,內地、台灣、香港等兩岸三地的“蘭花大王”和業界專家齊聚蘭園,共話蘭花文化藝術繁榮,一起探討養蘭賞蘭的心得。為此,台灣慈濟總會還專門選派了十多名茶藝大師現場呈現茶藝表演,傳遞茶道和國蘭高度融合的藝術享受,讓在場的觀眾體驗了一場視覺和味覺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各色蘭花爭奇斗艷,幽幽蘭香令人嘖嘖稱贊。來自台灣的一位蘭花愛好者告訴記者,他培育的一株矮種蘭花被放置到展台,雖然沒獲獎,但是能將美麗帶給大家就很高興。在這次蘭花展上,最為激動人心的莫過於競選“花魁”的環節了,所有來賓朋友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投花標,聽賞蘭要訣,學習養蘭精髓,拍美圖,忙得不亦樂乎。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選出了鳳凰花魁、國蘭狀元、蘭花榜眼、探花、進士和12仙。兩岸四地的專家又當場為選出的蘭花精品議價,鳳凰花魁因其一株蘭花連開8朵,極為罕見價值連城,被現場估價80萬人民幣,天價的精品蘭花讓不少來賓瞠目結舌。

  正如蘭花專家、全國蘭花協會會長王川所言,草木無情,可是人有交情,他希望以蘭花的交流帶動兩岸人的交流。他說,國蘭是一種藝術品,不僅需要繼承也需要創新,廣州的地理氣候條件出色,而台灣的優勢在於文化上的創新。“未來,我們要在如何將蘭花和其他中國文化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蘭意’,當下文創產業日新月異,蘭花養好了,我相信終有一天它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至於如何加入“蘭友圈”,據了解,由於各地市蘭花協會兩三年才舉辦一次蘭展,平時的交流活動就大多由蘭花沙龍或者蘭花欣賞會來承擔。這是一種鬆散的聚會,舉辦形式多樣,有蘭花欣賞、詩詞酬和等,新蘭友可以認識許多品種而不會被蒙,老蘭友可以互動溝通。不少蘭界前輩認為,蘭花業的興旺是需要許多人士參加的,不僅要有精英,更要有新趣味,蘭花文化的愛好者和推動者,如果都做成精英級的活動,會導致其走上象牙塔尖,曲高和寡。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