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歲末促銷花樣多 餡餅?還是陷阱?

2015年01月30日04:5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歲末促銷花樣多 餡餅?還是陷阱?

年末將至,各超市商場也開始大打折扣牌,吸引顧客。

  南方日報記者 王良玨 攝

  春節臨近,又到了商家們看重的傳統旺季,搞促銷自然成了重頭戲。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市場上各種各樣的促銷已經開始出現。打折、返券、清倉、抽獎等促銷廣告比比皆是,大商場挂起了彩色的條幅,小商店擺出了寫滿清倉的小黑板,家電賣場打起了廣告,超市裡貼滿了海報……花樣繁多的促銷方式令人眼花繚亂。

  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商家對節前促銷的看重也成為他們過春節買東西更實惠劃算的依據,因此消費者也是集中財力在年底進行消費。值得提醒的是,很多消費者面對商家的年底促銷,不能保持冷靜理性的消費態度,這種盲目的消費心理往往導致他們陷入商家的消費陷阱。

  折扣

  新品多數沒折扣

  “全場低至2折起”、“直降30%”、“兩件8折”隻要往商場裡轉一圈便可發現,這種折扣促銷滿目皆是,尤其以服飾、鞋包類多。

  很多消費者認為,這種促銷活動使得產品價格更加透明,與其他促銷活動需要消費者去做算術題相比,這種促銷更能體現商家的優惠力度。但市場上畢竟是魚龍混雜,尤其是一些小商家在這方面往往只是利用消費者對折扣的關注,從而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有些並沒有給消費者真正的實惠,只是將目光盯在了年底消費旺季的暴利上。

  “全場2折起”是消費者非常熟悉的一句廣告語,但是正如這句廣告語的最后一個“起”字所表述的一樣,當消費者走進這家商店時會發現,2折的產品隻有很少的幾件,而且都是些滯銷產品,其他的新品多數沒有折扣,即使有也隻有9折。

  實際上,這種情況並非年終歲末促銷的特例,在平日裡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廣告語中,商家突出“全場2折”幾個字,而把“起”字寫得非常小,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另一種“連環折扣”更是讓消費者不滿,“買第一件9折、買二件6折、買第三件3折”,這類廣告語更多的出現在一些超市、化妝品店。很多消費者為了得到3折的優惠,往往會同一樣產品買好幾件,甚至有些是根本用不上的東西。很明顯,商家的這種折扣還是為了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

  返券

  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

  “每次消費完,商家會贈50元的消費券,然后為了消化掉這張消費券,不得不安排下一次消費。”魏小姐喜歡在舊城一家餐飲店吃東西,最近該店推出返劵優惠活動,消費滿300元送50元的劵。魏小姐說,感覺用了贈劵就享受了優惠,苦惱的是掉進了循環中。

  市場上“滿300送200”、“滿200送200”等返券活動現在是越來越多。在一些百貨商場內,商家不僅在年底時大力宣傳,其他節假日裡商場也少不了這類廣告標語,甚至平時的雙休日裡也隨處可見。

  返券是近年來市場裡最慣用的促銷手段之一,商場或餐飲店使用較多。在返券活動期間,消費者通常很難找到標價正好達到參加返券活動的合適商品,隻好購買相應小額商品彌補差價,換回的返券又得在規定時間內消費完。為了不損失好不容易換回的購物券,消費者不得不重新進入新一輪尋找差價商品的過程,從而造成了過度消費。

  有的商家則在返券期間將一些舊款式的滯銷產品擺在顯眼位置,待促銷活動結束再將特色新品擺上櫃台,或是抬高商品價格冒名促銷,這些都已成為了不良商家慣用的促銷圈套。

  雖然很多消費者已經看清了返券促銷的真面目,但是仍然有些消費者會陷入這類消費圈套,一些商家也是樂此不疲地堅持搞這類活動。

  “滿減”

  吸引消費者目光

  日前,連江路一家服飾專賣店門口顯眼位置豎著“滿588元減100元”的廣告牌。路過該店的市民小郭進店挑選了一件男裝羽絨服,標價550元,為了湊夠588元,他還得滿商場找一件最便宜的東西。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促銷是很多商家愛玩的數字游戲。“滿300減100”、“滿1000減300”……很多消費者可能都在商場裡見過這種廣告標語。如果說一些商家搞返券促銷是為了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那麼這種“滿送”的促銷方式的目的更加直接一些,那就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在“滿xx減xx”中,商家玩的數字游戲還有很多。例如滿500元減100元,滿1000元減500元,商家便在數字9上下功夫,店裡商品標價是499元,為了湊足500元,消費者不得不再加買一樣東西,無論是否需要或者價格如何。

  另外,在滿減活動中,還有個別商家故意提高商品價格再參加活動。例如一雙女鞋原價400元,由於產品過時等原因,廠家給商家的進貨價格降低了50%,相應的產品零售價格也就應該下降為200元。但是商家趁著商場搞年底促銷,直接為該產品貼上了“滿500減200”的標語,產品的零售價仍是400元。這樣一來,消費者為了“滿500減200”,先花400元買了這雙鞋,然后又花100多元買下一件別的產品,湊夠500元后,終於得到了“減200元”的“實惠”。但其實並沒有消費者想像中那麼便宜。

  清倉

  很有可能是劣質品

  “全場2元起清倉”、“品牌撤換,全場清倉”、“店面到期,清倉打折”。年終歲末,很多商場都看到了“尾貨處理”、“年底清倉”等字樣。

  據了解,清倉處理經常出現在年底的一些促銷活動中,因為商家需要把一年來的積壓產品處理掉,以便來年進新產品,所以年底搞清倉處理,從邏輯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消費者也更容易在年底接受這樣的促銷方式。

  但正因如此,有些商家利用了這樣的促銷方式對消費者進行欺騙。有些商店一年到頭都貼著清倉大促,打著清倉的旗號,價錢上卻沒有什麼優惠。

  有的清倉商品有一定折扣,但也多帶有瑕疵。消費者徐小姐不久前在服裝店看到清倉促銷的衣服,覺得很劃算,便購買了一條折后價39元的褲子。但沒想到換洗時,褲子就變成了黑一塊、白一塊的“花臉”,她拿著褪色的褲子要求退貨,店主堅持不退。

  由此可見,很多商家喊著“年底清倉”的口號,事實上並不是為了清倉,多賣貨才是其根本目的。另外,有些清倉處理的產品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是很有可能是劣質產品或者過期產品,消費者往往貪圖便宜就會忘了注意這些問題。清倉處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少商家以特價為由不對質量進行三包。

  黃劍琴

  促銷不代表優惠 保持理性消費

  ■提示

  從商家設計的促銷活動可以看出,誘人的折扣、獎品、贈品、返券甚至返現金來促進消費者循環消費,這種方式實際上必須購滿規定數額的商品才能夠享受。部分商家所謂的“直銷價”、“驚爆價”、“全市最低價”和“有獎銷售”等口號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然而面對這些促銷,很多消費者也是心甘情願地掏腰包。因為不少人往往容易將“促銷”與“實惠”聯想到一起,商家巧妙地利用了消費者這個心理,通過各種促銷手段刺激消費者反復消費,促使消費者購買了過多的或根本不需要的商品,造成消費上的嚴重浪費。

  因此,市民保持理性的消費心理是避免盲目消費的第一步,面對促銷活動時多算一筆賬,也許就可以避免落入消費陷阱。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