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她時,稀疏的頭發剪得寸短,孱弱的身軀緩慢地邁著步。上前攙扶她,兩隻胳膊細弱得讓人不忍用力。
這是一個普通但絕不平凡的母親。40多年來,瘦小的身軀忍受著常人很難承受的艱辛和煎熬,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孩子長大成人。而兩個孩子都和她沒有血緣關系,大兒子還因患先天性疾病自小臥病在床。
有人說她命苦,一輩子過得那樣辛苦,比其他母親付出的多出太多倍,卻難得開懷笑上幾回﹔有人說她太傻,明知是條看不到希望的苦路,卻非要堅持走下去。
可在兩個孩子的眼中,她付出的愛遠遠超出了親生父母,她是這個世界上最親最偉大的媽媽。
馬靜珍——這位古稀老人的名字,如今已刻在了“中國好人榜”上。
1.“人總得對得住良心”
翻開馬靜珍老人保存的幾本相冊,桃李年華時候的她十分清麗:黑黑的眸子,彎彎的眉毛,清純的目光,溫婉的笑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位上海姑娘的身上還透著“洋氣”。可誰能料想到,她的人生卻在那美好的年華悄然改變了軌跡。
年輕時的馬靜珍。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1960年7月,得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17歲的馬靜珍動了心。父母讓她選個離家近些的省份,可她答得堅定:“做知青就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不久,馬靜珍從老家上海隻身來到肅南大河農場支邊,1961年,轉到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后來,她與八一農場另一位上海知青結為夫妻。可婚后幾年,夫妻倆一直沒有生育,吵過、鬧過、抱怨過后,不得已決定收養一個孩子。
1970年6月,剛出生3天的強強來到了這個家庭。孩子睜著一雙又圓又大的眼睛,圓嘟嘟的臉蛋兒十分可愛,夫妻倆終於開心地笑了,共同悉心撫養孩子。強強5個月大時,馬靜珍發現孩子怎麼也坐不起來,抱到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先天性大腦發育不良”。
殘酷的話像尖刀刺下,馬靜珍心頭一震。
無法相信事實的她,抱著強強四處輾轉求醫,武威、蘭州、北京、上海……可得到的總是同樣的答復。到哪裡,大夫都直搖頭﹔說多少好話,醫院也無法給予醫治,勸她放棄。
有一次在蘭州,她終於遇見了一位肯接收強強的醫生,可接收的目的卻把馬靜珍嚇得腿發軟。醫生告訴她,隻要願意把孩子提供給醫院做這類疾病的醫學活體實驗科研,可以答應她任何條件。
“孩子這樣小,我怎麼忍心拋下他,讓他經受那樣的苦。”看著懷裡的這個孩子,一雙眼睛是那麼明亮,稚嫩的小手一下下揮舞著……馬靜珍的心顫抖了,眼淚難以抑制地往下流。痛苦歸痛苦,擦干了眼淚,她還是把強強抱回了家。
馬靜珍與兒子強強。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這樣的決定讓所有人費解,遠在上海老家的親人更是急得團團轉。
父母打來電話勸她,“珍兒啊,這孩子咱不能要了,要養也得養個健康的孩子。養這孩子就像無底洞,你怎麼能把自己往火坑裡推。”
弟弟妹妹們抱怨她:“姐,你怎麼這麼傻,隻身到了邊遠西北,生活本就辛苦,為何還要攬上這樣的麻煩事。”
同事們也勸慰她:“靜珍,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兒呢,還是放棄吧。”
有人給她出主意:“你把孩子放到火車站或者醫院,會有人抱走的。”
……
這些話,馬靜珍不知聽了多少回。可她想,“這畢竟是個娃娃呀,他也需要有個媽媽。人總得對得住良心,既然領回來了,他就是我的孩子。”
就這樣,馬靜珍堅持照顧強強40多年,而且還在繼續堅持著。強強身體發育畸形,四肢萎縮,至今小腿也隻有常人的胳膊一般粗,日夜隻能躺在床上。馬靜珍每一天都付出著全部的精力和愛心,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給他喂飯、洗衣、翻身、洗澡,樣樣細心。
2.“孩子,媽媽永遠不會放棄你”
認識馬靜珍的人都說,能把這樣一個孩子撫養40多年,真是個奇跡。可除了感佩之外,這一路走來要付出的艱辛,也隻有馬靜珍自己知道。
上世紀70年代初,馬靜珍和丈夫的工資一個月加起來也就50元左右。除了日常生活開銷,還要帶著強強去扎針、電療、做護理。錢不夠,就去借,前前后后陸續借了6000多元,欠債一還就是8年。
馬靜珍和她的丈夫。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馬靜珍和女兒蓉蓉。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即便是那樣的條件,1974年,夫妻倆又抱養了一個女孩。女兒蓉蓉乖巧懂事,讓夫妻倆寬慰不少。可照顧兩個孩子,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年365天,母愛傾注了她照顧孩子的每一天。
欠債的日子,馬靜珍寧肯自己節儉,也要想辦法讓孩子吃得好些。她堅持每天早上七點起來買牛奶,兒子一次吃得少,她每晚隔兩個小時醒來一次給兒子喂牛奶。強強下肢沒有力氣,每次喂飯,她先托起孩子的上身靠在自己身上,再一點一點喂。她曾自己種菜、養雞,等雞下了蛋,她剝出蛋黃喂給兒子,自己隻吃蛋白。
當知青前,馬靜珍曾在夜校學過護理、兒科知識,后來又在八一農場東寨分場職工醫院工作。每當孩子需要打針輸液,她都一人完成。這些年,強強除了偶爾感冒咳嗽,沒得過大病。
馬靜珍給兒子做飯。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處理孩子的大小便是最麻煩的事。一開始,她抱著孩子去,后來背著去,直到背不動了,她就在床上鋪上紙或者尿布,臟一次,洗一次。每隔一個星期,為強強“洗澡”,翻身、擦洗,兒子洗干淨了,她卻累得汗水濕透了衣衫。每隔一個月,她還自己動手為強強理發。鄰居們都佩服,馬靜珍再忙再累,也會保持家裡干淨整潔,沒有異味。
“強強和其他孩子一樣,他也要有童年。”馬靜珍從沒放棄過開發強強的智力。她托上海的親戚為孩子買來收音機、兒童畫冊、各式玩具,光是手槍,就大大小小十多把﹔后來,她買來了游戲機﹔前年,她又給強強買了手機和平板電腦﹔家裡唯一的一台電視機,一直擺在強強視線的前方﹔有電影放映,她背著兒子去看﹔天氣晴朗時,她背著兒子出門晒太陽……
整整44年。
最艱難的那些年,馬靜珍很少買新衣服,不管街上流行什麼樣式的服裝,她卻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褲。有人不理解,自己的收入也沒有多寬裕,何必受這份苦?可馬靜珍想,“我是沒有多少錢,可畢竟是個大人,忍忍也就過去了,但總得讓孩子們活得好些。”
馬靜珍說,其實這些苦她都不怕,最怕的是力不從心時的無助感。9年前,老伴去世,照顧強強的重擔隻能她一人挑。好多次,她實在太累,連給強強翻身的力氣都沒有,氣得她直哭。睡不著的夜晚,眼淚悄悄地流,怕強強聽見,她從不敢出聲。
“有沒有想過放棄?”記者直截了當地問馬靜珍。
“不會的,孩子需要我。”她平靜地回答,日子再難,可每當撫摸著強強時,心裡就會不自覺地念著,“媽媽不會放棄你!”
3.“心裡有愛,再苦的日子也會過去”
這個冬天,鄰居們都說,馬靜珍老了,不似從前那般精神。從背后看她,背駝得厲害。
如今71歲的馬靜珍每月有退休金,強強也申請到了全額低保。可她從不雇人,依舊自己動手照顧強強,洗衣、做飯,一切如前。
為什麼年老了還要這樣辛苦?
馬靜珍說:“這麼多年都過來了,這份相依相伴的親情是割舍不了的。”強強至今連一句清晰完整的話也念不出,可他卻總是能真切地叫出“媽媽”。馬靜珍說,這些年,正是這一聲聲牽心扯肺的呼喚,支撐著她一路堅持走來。
馬靜珍照顧兒子。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躺在床上的強強,吃什麼、要什麼,隻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旁人不明白,可馬靜珍聽得懂。這是40多年相依相伴換來的默契,這交流發自心底,勝過任何言語。看著強強吃好了、高興了,馬靜珍也就舒心了。
選擇用真心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馬靜珍的確有馬靜珍的幸福。女兒蓉蓉從小學習就好,還順利考上了大學,后來回到離家不遠處的銀行工作。如今蓉蓉40歲了,擁有幸福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蓉蓉從小就知冷知熱,每當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蓉蓉總會習慣性地說一句,“媽,沒事兒,有我呢!”
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讓馬靜珍心裡覺得美了。
馬靜珍心臟不太好,還患有糖尿病,今年前后住了四次醫院,幾個月前還燙傷了腿,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有兩次,她心臟病突發,忽然暈倒在地。躺在床上的強強聽不到媽媽的聲音直喊“媽”,喊了幾聲沒人應,他用媽媽買給他的手機撥通了妹妹的電話,喊她回家。馬靜珍被送到醫院,醫生說,“幸虧送得及時。”
“是強強救了我的命。”說這話時,馬靜珍露出了笑容,夸起兒子的好。“我的強強不傻,也不呆,他心裡明白著呢,什麼都知道,很懂事。”站在強強的床頭,馬靜珍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頭發,“你看,強強漂亮吧,濃眉大眼的,我前天剛給他理了發,看上去精神了。”母子對視的一刻,平和安靜。
馬靜珍和她的兒子。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金昌站
馬靜珍從沒有想過得到回報。
強強的生母生下他時是個寡婦,又趕上文化大革命,因為礙於顏面,從沒來看過強強。馬靜珍說,自己不怨也不恨。有一次,強強生母的兩個姐姐曾來過家裡,看到眼前的一切,兩個人握著馬靜珍的手淚如雨下,“姐,是我們對不住你!”馬靜珍只是說,“她也有她的難處,我不怨她。”
馬靜珍就像一支火把,燃燒自己,溫暖了更多人的心。
在農墾公司,她是同事們敬佩的標杆。退休前,她幾乎每年都是“單位先進工作者”﹔退休16年了,她從沒忘記交黨費,主動按時交到單位﹔有時間的時候,她還會叫上家屬院的退休職工參加文藝活動。她為人做事的風格甚至感染著剛進單位的年輕人。公司職工劉琎告訴記者,他4年前走進這個單位的大門時,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馬奶奶,雖是老人還熱情地上前幫他拎包,讓他感動。
……
聽著大家對她的佩服,馬靜珍輕言輕語地說:“隻要心裡有愛,再苦的日子也不會覺得太難。”
她淡淡地笑著,平和從容,像冬日裡的一縷暖陽。
(本網根據《知青媽媽50年撫育癱瘓養子 無私母愛超越血緣》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金昌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母愛,是我們人類歌頌的永恆主題。從“孟母三遷”典故到孟郊 《游子吟》的詩篇,從“咽苦吐甘”的哺育之恩到“兒行千裡母擔憂”的牽挂之情,從我們咿呀學語到讀書上學,從步入社會到成家立業,從結婚生子到步入中年,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我們。而馬靜珍為了一對收養的兒女,含辛茹苦44年,從青春年華走到了古稀之年,把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在了一對養兒養女身上,這是偉大母愛的又一次升華。這44年的時光,讓人每一次回想她的故事時,都心潮澎湃、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