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建設東亞文化之都 打造“海絲”先行區

黃少萍

2015年01月28日11: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事關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和國際影響力。“東亞文化之都”(以下簡稱“文都”)評選及建設是一場全新的文化外交活動,對於獲選城市而言,既是履行國家使命、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一份榮譽和責任,也是加快區域文化建設、擴大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契機和推動。

評選“文都”,東亞、中國看泉州,泉州更自信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項創新,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具體行動。回顧啟動參評、初審入圍、終審勝出整個過程,泉州在10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偶然的背后有著必然的因素。

泉州是城市文化外交的先行者。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東西方文明的聚集地、交匯點,代表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很容易找到共鳴點。去年5月亞信峰會文藝晚會開篇“絲路夢尋”中海的篇章,以及在國家大劇院和全國巡演的大型舞劇《絲海夢尋》,再現的就是宋元時期這座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漲海聲中萬國商”的輝煌和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況,展示了我們祖先超越民族、文化、地域的限制,開拓中外友好交往的和諧圖景。

泉州與東亞、東南亞文脈相連、民心相親。在聯合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全景地圖上,從泉州起行的航線,串起韓國釜山、日本大阪等地,勾勒出一個緊密相連的東亞文化圈。泉州還有獨特的僑台優勢,800萬泉籍華僑華人開枝散葉、遍及世界,其中90%居住在“海上絲路”沿線﹔以泉州文化為代表的閩南文化,更是台灣文化的重要母體,泉州當選“文都”,有利於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的開展。

泉州歷史文化遺存“鮮活”。“活態”文化,最能生動講述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人文精神。與西安兵馬俑、蘇杭園林、桂林山水這些靜態、固化的城市標志性文化不同,泉州富有發散式、主動式的“活態”文化,如南音、南拳、木偶戲等。這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情感價值,更能吸引外國友人,打動評委。

泉州歷來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不懈地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和傳承“非遺”,2007年,文化部設立全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市擁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53項,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3個,居全國地級市第三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有3個類別,泉州是中國唯一的3個類別都有入選項目的城市。

泉州承辦大型文化活動經驗較為豐富。已連續舉辦9屆國際南音大會唱、3屆國際木偶節、6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2010年以來連續三年舉辦“閩南文化節”,並推動活動升格為“世界閩南文化節”,海內外泉州人的參與熱情很高。

泉州角逐勝出后,評審委員指出,把“文都”交給泉州,不僅僅是選擇了一座城市,也不局限於東亞圈子,而是選擇了本土、海外、台灣、異地這“四個泉州”,它們遍布五洲、人口眾多,能最大限度擴容“文都”影響力。

承辦“文都”活動,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邁開了步伐

光環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按照文化部“擴大開放、提升交流、留下遺產、造福民眾”的總要求,“文都”內涵不僅是文化交流,更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繁榮,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

從增進“東亞意識”到喚醒“海上絲路”歷史記憶,泉州積極履行文化外交使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有助於各國交流、區域合作、共同發展,使命運共同體意識落地生根。泉州秉持“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精神,與光州、橫濱真誠交流、互學互鑒,組織實施了三國文化周、藝術家互訪、互辦文化展、青少年夏令營等30多個項目,共同提煉亞洲價值,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亞洲文化精神家園。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上,提出“城市外交”概念。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主動呼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致力文化先行,推動“東亞文化之都”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延伸。大力弘揚“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千年絲路精神,深化與沿線城市多領域交流,積極搭建友好城市、港口聯盟、多邊商務理事會等交流平台,先后承辦了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城市論壇、“海上絲路”學術研討等19個文化論壇、高端對話。去年先后兩度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辦“絲綢之路與創意城市”展覽、“中國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動,牽頭國內9個城市聯合推動“海上絲路”申遺,與相關國家、地區一起回憶相知相交的美好歷史,彰顯了城市外交的獨特魅力。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暨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絲海揚帆嘉年華”活動,印度、埃及、馬裡、英國等31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名嘉賓和藝術家齊聚泉州、握手文化,密切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了互信基礎,有力配合了國家整體外交大局。

從以文惠民到以文興城,泉州大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認真踐行“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庄嚴承諾,去年24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2萬多場主題活動和100多場縣域特色民俗活動絕大多數免費開放。市民自發組織古城古港萬人大騎游等17個宣傳活動,企業家自掏腰包在紐約時代廣場等地打廣告,網友紛紛以設計漫畫、編撰微博、拍攝短片等方式展現“文都”風景等等,千萬“草根”力量擰成強大文化向心力,眾多市民越來越認識到“古城到處都是寶”,歷史文化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最能引起泉州人共鳴的話題。

去年,泉州乘勢啟動“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計劃,全年投入10億多元,僑資以及社會各界投入文化活動3億多元,其中以港澳鄉親為主體募捐3000萬元設立了泉州南音南戲發展基金,以國內泉籍異地商會為主體募捐6000多萬元設立了泉州當代藝術館基金,助推古城保護復興。老區將通過保護改造煥發新顏,構筑“城市文化綜合殿堂”,新區將利用興建“四朵花瓣”等文化設施提升文化內涵,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當代藝術館、圖書館新館、文化傳習院、兒童文化中心等城市文化綜合體陸續規劃實施,規劃建設了晉江“五店市”、永春“白鶴拳之鄉”、石獅城隍廟閩台民俗文化街區等一批文化新地標。

泉州加快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加快國家廣告產業園等一批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抓好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工程17個示范項目,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會展、廣告、工藝美術等10大文化產業。全國最大文化央企中國華錄、世界500強企業惠普等紛紛加盟泉州文化產業。2014年泉州入選“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國“入境游最具吸引力城市”第二位、福建省“過夜人氣城市”之首,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佔GDP比重5.4%,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從人文交流到經貿合作,泉州不斷厚植共同利益基礎。借助“文都”人氣效應,在國家質檢總局、中國貿促會、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等支持下,泉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商務合作圓桌會、中國品牌企業走進非洲走進中東歐、全球商品採購中心專題推介會等商展活動,吸引了31個國家和地區的386家企業參展,並發布《關於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商務合作機制”倡議書》。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晉江鞋都、石獅衣都、惠安南安石都、永春香都等7個區域產業品牌進一步打響。2014年1~11月,全市外貿總額達282.3億美元,新批外資企業115家、合同外資額15億美元、比增四成,25家企業赴境外投資、投資額比增34倍。

精彩“文都”再出發,泉州奮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省委書記尤權指出,福建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應發揮“海上海外”優勢,承接好商貿人文的歷史輝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對泉州而言,“文都”、“海上絲路”、“國際化”等概念始終相互滲透,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國家戰略與區域定位的契合,更是帶動轉型跨越的動力源和助推器。

因為“文都”建設,泉州精心運作、打開國際交流窗口。明清時期,因朝廷實行“海禁”,繁榮了數百年的泉州港逐漸沉寂。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經濟、城市雖再度崛起,但國際化交流交往比較少,這極大制約了城市規劃發展視野、要素資源配置功能、區域集聚輻射能力。承辦“文都”系列活動,可以說是泉州作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再次登上了國際交流大舞台。今年,泉州將承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並經常性舉辦“一帶一路”研討、友好城市交流、僑商大會等國際性活動,把“以文化促交流、促合作”主題延伸下去。如同千年前成為古老中國通往世界的重要大門,今天的泉州由衷期盼未來建成現代化中國眺望世界的窗口,成就文化城市踐行國際合作的出色范本。

因為“海絲”先行,泉州把握機遇、加快全方位開放。當前,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列入了國家“一帶一路”規劃,這是千年一遇的歷史機遇。泉州將牢牢把握“文化”和“經貿”兩個國際化切入點,立足“早期收獲”,大力實施“十大行動計劃”和“十大重點工程”,加緊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全力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鼓勵民營企業品牌國際化、抱團“走出去”,加快構筑海鐵陸空無縫銜接交通網,把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著眼營商環境便利化,同步對接全省自貿區體制創新,以負面清單管理、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創新等制度體系建設,撬動政府全面改革,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因為國際化,泉州正視差距、奮力建設現代化城市。在頻繁舉辦國際交流活動中,泉州深刻認識到城市綜合承載力、軟硬設施乃至思想觀念與先進開放城市的差距。泉州將始終以“問題在哪、差距在哪、風險在哪、早作准備”的思維方式,始終以更高的全局站位,倒逼產業轉型,倒逼城市功能優化、港口建設,倒逼改革深化、干部理念提升等,一步一步推動城市向現代化、國際化轉型邁進。

“文都”建設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泉州將以文化前瞻未來、增進共識、凝聚合力、推動發展,更好地服務兩岸和平統一大局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演繹更多新時代的泉州精彩。

(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書記)  

《海峽通訊》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