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校園內外,“校花”似乎並不罕見。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校花”?什麼樣的“校花”才更有說服力?

“校花”應該內外兼修

2015年01月27日09:1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校花”應該內外兼修

中國人民大學康逸琨曾登上該校官網主頁的網絡截圖。資料圖片

近日,“中國大學情懷排行榜”在微信朋友圈裡異常火爆。在此榜上,復旦大學排第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緊隨其后。排行榜中,校園飲食、大學社團都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話題,而“校花排行榜”最吸引眼球。網絡上又掀起了一陣“校花熱”。

以貌取人評“校花”?

男生宿舍夜聊的話題總離不開“校花”“班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朱小雄(化名)偶爾也會和室友聊起來,他認為,校花往往都是靠美貌出名,“如果顏值夠高的話,很容易成為關注對象”。“顏值”是一個最新的網絡詞語,表示人物顏容英俊或靚麗的數值,用來評價人物容貌。

和他一樣,武漢大學的王冰也很喜歡“湊這個熱鬧”:“即使在校園外,‘校花’似乎也隨處可見,新聞推送裡常看到‘校花’的新聞。”

也有同學表示,畢竟評的是“校花”,肯定要以長相為前提,“如果長得不好,怎麼談得上是‘花’呢?”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文道則表示,“校花”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以貌取人的含義,這種單以容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如果得不到糾正,可能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

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校花”不應止於容貌。“校花”隊伍之中,也不乏“美貌與智慧”並存的才女。在“中國大學校花排行榜上”,來自復旦大學的孫雨朦和孫雨彤姐妹,曾經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兩人獲復旦大學保送資格,保送考試的成績名列前茅。同樣,北京電影學院的李依伊不僅外表清新,而且專業成績還很突出,被稱為“學霸校花”。

“校花”從哪兒來?

人們不禁要問,“校花”是怎麼走進人們的視野,到底是哪裡在“生產”校花?

日前,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公眾微信號推出了“最女神”的評選,七個候選女生全來自該學院。其中,她們中的不少人因成績優異拿過校級和國家級的獎學金,“每天要做更好更善良的人”是其中一位女生的座右銘。該推送已有近萬人閱讀,不少同學都參與了投票。

事實上,這種評選“校花”“女神”的活動,在其他學校也並不少見。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建剛認為,這不失為展示同學們的風採,活躍和豐富校園生活的一種好方式。對於中國人民大學康逸琨曾在畢業季登上該校官網主頁,李建剛認為,“她們以這種方式出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現代校園的自由氛圍。同時,也成了學校招生宣傳的活廣告”。

不久前,一檔名為《BlingBling校花紀》的電視節目播出,該節目旨在打造中國最具標杆性的中國校花品牌,大聲喊出“校花必然內外兼修”,其海選環節共吸引了全國近十萬校園女生參與。

無獨有偶,民間發起、大學生廣泛參與的“中國校花大賽”已經舉辦了六屆。中國傳媒大學韓國留學生李炫臻獲得第六屆大賽冠軍,她曾因在買雪糕時偶遇攝影師,而后試鏡拍攝“吃雪糕”照片而躥紅網絡,被封為“雪糕校花”。

此前,有媒體曾做過調查,七成網友認為舉辦校花大賽不可取,參加校花大賽屬於不務正業,還有可能助長一些不良的風氣。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李奕(化名)對此表示認同,在台面上對女生進行美貌的評比,存在著對女性的歧視。會給那些長相不出眾的女生帶來壓力,評了校花卻傷了更多人的心。

網絡時代,“校花”泛濫

相比校園裡,不少社會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推舉出的“校花”卻不乏人為的刻意之作。

在一個“各大校花高校大盤點”專題頁面上,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校花”的圖冊依次排列。藝術類院校的“校花”佔了大多數。隨機點開一位“校花”的圖冊,裡面有其多達百余張照片,其中大多是生活照和寫真照,部分照片中甚至穿著暴露。

戴上“校花”的頭銜,她們的生活會因此而改變嗎?一位某重點大學的“校花”接受採訪時表示,只是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被大家所認識,自己的生活並未受到影響,每天還是按部就班地學習。

但是,也有人因為“校花”的身份,跟娛樂圈越走越近。有武漢大學“校花”之稱的影視表演專業學生黃燦燦走紅網絡之后,多次參加國內綜藝節目的錄制,還成為某景點旅游形象大使。目前,其新浪微博粉絲量已超過200萬。

李建剛認為,“校花”泛濫與媒體過度渲染有關,夾雜其中的商業炒作模糊了正常宣傳的界限。並且,存在一些女生“被校花”的情況,她們對自己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毫不知情,連基本的肖像權都難以得到保障。

相比商業炒作,很多學生都認為,大家在身邊發現的內外兼修的“校花”才更有說服力。(記者 陳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