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及其當代價值

孫元君

2015年01月27日14: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列寧的重要著作。在這部著作中,列寧第一次運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總結和分析了《資本論》問世后半個世紀中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指明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帝國主義階段。它是《資本論》在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新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新發展。在對帝國主義階段進行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列寧得出了一系列有關帝國主義的經典結論和觀點。

一、《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新的形勢要求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要有新的選擇和突破。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盡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但由於時代條件的局限,對資本主義高級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無法具體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第二國際的右翼勢力完全墜入社會沙文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泥潭,公開倒向本國資產階級政府一邊,借口時代的變化從理論上歪曲、篡改馬克思主義,尤其是考茨基與1915年拋出《民族國家、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家聯盟》一書,公開宣揚“超帝國主義論”,極力掩蓋帝國主義矛盾和革命危機的嚴重性,到處散布帝國主義本性可以改變,永久和平能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幻想,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造成極大的混亂。因此,能否深刻的揭穿帝國主義的本質,有力的駁斥考茨基之流的歪論,以及闡明時代的特征,就成為這一運動順利發展和各國人民爭取反戰勝利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於1916年寫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一系列著作,對帝國主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的分析,批判了考茨基的“超級國主義論”進一步解釋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闡明了帝國主義的形成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帝國主義與戰爭、和平以及社會主義革命等問題的內在聯系。

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觀點

這部著作由俄文版序言、法文德文版序言和十章正文組成,前七章揭示和分析了帝國主義的形成過程及主要特征,后三章在上述基礎上聯系政治實踐進行分析,揭露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反動性,指出帝國主義的歷史命運以及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

(一)關於帝國主義的形成過程。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大體在十九世紀后三十年完成的。由科技革命引起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導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爭奪以戰爭形式在世界范圍內發生著。對此,列寧指出:“帝國主義,作為美洲和歐洲然后是亞洲的資本主義最高階段,截止1898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已完全形成。”主要標志是:“美西戰爭(1898年),英布戰爭(1899—1902),日俄戰爭(1904—1905)以及歐洲1900年的經濟危機,這就是世界歷史新時代的主要裡程碑。”

(二)關於帝國主義經濟的本質。列寧認為,“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帝國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帝國主義的實質”,“帝國主義就其經濟實質來說,是壟斷資本主義。”

(三)關於帝國主義的五大經濟特征。列寧認為,帝國主義階段的經濟表現為,第一,“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在這裡,列寧運用德、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資料,論証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觀點,即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引起壟斷,進而明確指出:“生產集中產生壟斷,則是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規律。”第二,“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第三,資本輸出,列寧指出:“對自由競爭佔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佔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和民眾半飢半飽的生活水平,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根本的必然的條件和前提”,其實質是“資本輸出成了鼓勵商品輸出的手段”,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輸出國發展上的一些停滯”。第四,“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對於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和發展。列寧指出:“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隨著最大壟斷同盟的國外聯系、殖民地聯系和‘勢力范圍’的極力擴大,這些壟斷同盟‘自然地’走向達成世界性的協議,形成國際卡特爾。”國際卡特爾是國際壟斷組織,壟斷了國內外市場,支配了整個世界,列寧把壟斷的這種“高得無比的階段”稱為“超級壟斷”。他以電氣、石油、航運、鐵軌制造、鋅業、火藥制造業等大量材料為例,說明了國際卡特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據此,列寧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在資本主義國家彼此聯系得很緊密的時候,談帝國主義隻談一國的情況是荒誕的”。第五,“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列寧指出:“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即向金融資本的過渡,是同瓜分世界的斗爭的尖銳化聯系著的。”“應當說,我們所考察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世界瓜分完畢。所謂完畢,並不是說不可能重新瓜分了——相反,重新瓜分是可能的,並且是不可避免的。”

(四)關於金融資本在帝國主義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列寧指出,從經濟基礎的角度講,現代帝國主義最本質特征是金融資本和國際金融寡頭的統治,金融資本是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最強大的支柱﹔金融資本是是一切殖民地的真正主宰﹔“金融資本是存在於一切經濟關系和一切國際關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夠支配而且實際上已經支配著一些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國家”﹔金融資本還是一種超經濟的統治力量,“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非經濟的上層建筑,即金融資本的政策和意識形態,加強了奪取殖民地的傾向。”

(五)關於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列寧認為,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專以剪息票為生的“食利者”階層的形成﹔第二,資本輸出迅速增加﹔第三,對殖民地的掠奪、剝削和依賴越來越厲害。由於壟斷加劇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寄生和腐朽性日益嚴重。關於垂死性,列寧認為,經濟上的壟斷必然導致政治上全面走向反動,如果說自由競爭要求民主制,反對封建專制,那麼,壟斷本質上所追求的則是權力集中,“資產階級從上升的先進的階級變成腐朽的、沒落的、潰爛的、反動的階級。”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首先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其次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再次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私有經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但終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物質條件已經成熟,“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六)關於帝國主義戰爭的根源、性質和后果。列寧認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規律和必然趨勢。帝國主義戰爭根源於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帝國主義戰爭是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勢力范圍、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以及世界霸權而發動的強盜戰爭。針對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即一種“新的超帝國主義的政策,將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共同剝削世界來代替各國金融資本的相互斗爭”。列寧指出:超帝國主義階段是不存在的,“和平的聯盟准備著戰爭”,盡管幾個帝國主義強國可能結成一個聯盟,即“超帝國主義”的聯盟,但這“隻會是前后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新的不平衡必然使和平遭到破壞。列寧同時還指出,“戰爭使最文明,文化最發達的國家陷入飢餓的境地。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戰爭這一巨大的歷史進程又空前的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發展成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在戰爭的影響下變成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我們現在達到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這樣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已是貼近社會主義的前階。

三、《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當代價值

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距今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但是列寧對資本主義經濟階段的劃分,關於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的科學判斷等理論創新,依然沒有過時,對於分析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依然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情境沒有發生改變,壟斷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縱觀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這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變化,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有了新的重大發展,資本主義比以前更加富有、更加富於人性化、更加有生命力,20世紀末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又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然而,透過這些新變化,我們更應當清醒地看到壟斷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最活躍的經濟現象,一般壟斷已發展為“特殊壟斷”和國家壟斷,國家壟斷又發展為國際壟斷,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深刻影響。這些現象說明壟斷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發展程度上較以往更加深刻了,當代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歷史情境沒有改變。馬克思預示了自由競爭必然發展為壟斷,列寧也預示了一般壟斷、金融寡頭壟斷必然發展到國家壟斷和國際壟斷。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再一次驗証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科學判斷,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進一步說明當代資本主義正在或已經進入到壟斷的高級階段,資本主義的發展更加典型化了。

(二)金融資本在當代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依然是無法替代的。列寧運用金融寡頭和資本輸出理論科學說明了國際資本流動現象。列寧提出,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相結合形成金融寡頭,既控制著工業經濟又控制著國內政治﹔資本輸出既促進了輸入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又加強了剝削和壓迫等。隨著現實經濟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世界級的金融寡頭大財閥的出現,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遍布全球,在各國國內資本市場的基礎上同時產生了國際資本市場。在此,列寧的觀點是帝國主義就是壟斷金融資本的全球性掠奪體系和活動。列寧的論述和觀點是相當深刻的,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全球金融資本的貪婪和造成的危機表明金融資本仍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掠奪財富的銳利武器,也是帝國主義自我毀滅的武器,過去,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現在則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如亞洲金融危機、歐洲信貸危機、美國信用危機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反映了壟斷最新最高階段出現的新問題。列寧有關金融寡頭壟斷和資本全球流動等理論,是研究世界資本市場和世界性金融危機等問題重要的理論依據。

(三)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仍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規律。列寧在本書中揭示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並在第二篇《序言》中明確指出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與帝國主義戰爭的必然聯系。不平衡規律証明:不管它是從經濟上對世界市場已經瓜分完畢,還是從政治上對殖民地等領土已經瓜分完畢,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和攫取更多的殖民地,必然要發生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列寧從帝國主義本質的分析出發所作出的結論,已為歷史所証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不久,又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今世界,雖然世界范圍的戰爭難以實現,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小范圍的舉報戰爭仍不斷發生,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資本家瓜分世界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心腸特別狠毒,而是因為集中已經達到這樣的階段,是他們不得不走上這條獲取利潤的道路,而且他們是按資本、按實力來瓜分世界的,在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制度下也不可能有其他方法。”

(四)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趨勢沒有變。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也不例外。一方面,市場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所體現的經濟全球化的特征,大的壟斷形式的跨國公司加快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並加速技術壟斷的進程,現代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新變革,實現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美國的新經濟持續十年實現經濟增長等等,說明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生產社會化不斷發展和私人佔有的矛盾不斷尖銳化,資本主義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嚴重的社會矛盾,在資本主義前提下是無法解決的。無論資本主義國家如何採取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形形色色的改良工具,隻能使帝國主義的生命得以延續,但卻無法阻止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資本主義終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這仍然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列寧把帝國主義當作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殊”的和“最高”的階段來看待的,指出“從資本主義中成長起來的壟斷已是資本主義的垂死狀態”,“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在這裡,列寧只是說帝國主義只是“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開始”,並沒有說它即將滅亡,相反卻特別強調“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有人說,帝國主義現在是“垂”而不“死”。把“垂死”作為就要死亡來理解,這就太絕對化了。須知:這要有一個“過渡”,要有一個過程,“垂死”是一個趨向,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當生產關系某些方面還能促進生產力發展時,它就不會馬上滅亡。列寧的基本判斷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雖然那種疾風暴雨式的社會主義革命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沒有發生,但其國內的社會主義改良措施的推進從未停止過,國際上勞動者階級各種合法和非法的斗爭一直在延續。據此,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貝特爾•奧爾曼認為,在全球范圍內,西方正在逐漸失去它賴以生存的條件,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走向衰亡。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

(黑龍江《奮斗》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