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4日08:12 來源:南方日報
見到范長偉時,他腳登布鞋、一身布衣坐在自家艾灸館訪客室裡,雙腿盤坐,慢悠悠品著功夫茶,一旁的艾香青煙裊裊。一眾艾灸養生愛好者圍坐在他身旁,大家輕聲細語聊著天,與室外車水馬龍的喧囂形成反差,時鐘在這裡仿佛都放慢了步伐。
在范長偉眼中,艾灸不僅灸身體,心境也應與之相隨。都市裡,快節奏的工作狀態、復雜的職場人際關系、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等等,無不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進而損害我們的健康。
自號“艾草人”
聽到“范長偉”這個名字,南方的朋友想必很陌生,在北方艾灸養生領域,他已然是個“傳說”。范長偉有個名號叫“艾草人”,從這可見他與艾草定有不解之緣:上世紀90年代拜北京民間按摩針灸名家韓溫溪老先生為師,為最小的關門弟子,從師學習按摩灸法8年,后又拜入山西灸界大師、原山西省針灸學會副理事長謝錫亮門下,提出了“火生一氣調四象,激發本能自然養生”的扶陽灸法學術思想。大力推廣艾灸治未病的思想。
說起如何走上中醫路,范長偉回憶起幼年時期,妹妹患上小兒麻痺症,每天都要堅持去京城一位名老中醫那裡做按摩、針灸的康復調養,陪伴妹妹的過程中,看到她雙腿行動逐漸改善,自此對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
若要安,三裡常不干
研習傳統醫學過程中,范長偉對艾草、艾灸起了興趣。用艾草進行灸療,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養生保健方法。民間還有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祖國的中醫藥學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寶庫,其理論根基是經絡學,有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式,和針(療)、灸(療)、湯(藥)、推(拿)四種治療方法。無論哪種治療方法,其基本的作用機理都是力求疏通經絡,達到治病和養生的目的。灸療就是用燃燒的艾草在人體的穴位上熨、灼,使熱量通過穴位進入經絡,達到疏通經絡、養身保健的作用。
別看現在艾灸這麼火熱,早些年前,尤其在北方,“灸法快被人們遺忘了”。而當時,范長偉說,艾灸在日本、韓國卻是綿延生息,日本的北海道一直有“不灸足三裡勿做旅人”的說法﹔韓劇《大長今》中對艾灸也有具體的描述。這麼有悠久歷史的養生法,丟了多可惜,范長偉開始琢磨起艾灸。
艾灸養生,足三裡穴是個關鍵部位,唐代醫家老壽星孫思邈曾提出的觀點:“若要安,三裡常不干”,孫思邈本人亦經常灸足三裡。范長偉說他自己在每年特定的幾個節氣,也都與家人用艾灸灸足三裡調養身體。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為常用的保健強壯穴,位於外膝眼(犢鼻)直下三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其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常灸此穴可健脾益氣,增補后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四肢百骸及臟腑均得以滋養,延緩人體的衰老。
聽古琴、打太極調養情志
范長偉是老北京,皇城根下的耳濡目染,以及對中醫文化的興趣,生出有不少“古香古色”的愛好來,聽古琴、打太極、打坐、讀弟子規。可別小看了這些愛好,它們有助調養情志。
以古琴為例,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不知道是性格使然,還是古琴、太極的調養,范長偉待人接物皆平和,與之閑談,猶如面對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平靜、舒緩。他說,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變得不像從前般親近,心靈上的孤獨,讓人心變得冷漠。中醫常講:正氣不足,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人就會生病。那麼,心中的冷漠難道不也是讓人生病的一種邪氣嗎?
■鏈接
精選陳艾有講究
研究艾灸多年,范長偉練就了辨識艾絨品質的能力。艾灸時,首先做物料的准備,需要備置艾絨、線香、火柴、蒜或姜等,這其中艾絨最有講究。
范長偉說,艾絨宜選用陳年艾,陳艾不傷陰不傷血,灸時不痛。范長偉並給出幾條標准幫助大家判斷何為陳艾。艾色土黃者為佳,發綠的為當年艾﹔陳艾氣味芳香,當年艾聞之有一股青草味﹔燃燒時,陳艾煙氣輕柔,裊裊而上,當年艾則是一條線筆直而上﹔陳年艾燃燒后的灰為灰白色,最重要的是,陳年艾火不急不躁,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覺舒服。
選好艾后,第二步是搓絨制炷。把艾絨放入手心輕輕揉搓,“放手心是有講究的,手心是勞宮,手背是火門”,搓的過程中閉上眼睛,安神調心,“想象艾絨被心火熾熱”,直到艾絨、手心都微微發熱,艾絨柔軟了發出淡淡的香氣,再取米粒大的艾絨搓成圓錐體,便於放置在身體上。此為制炷,“炷者,塞也”。
以上兩步驟之后,是“炷穴燃艾”,把圓錐體的艾炷放置在人體相應穴位上,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體上便於放置穩妥,用香點燃艾炷進行調養。范長偉更推崇明灸,明灸是使艾絨直接接觸到皮膚,效果更佳,但明灸最好由專業人士操作,以免燙傷。
此外,他提醒說:“艾灸療法也有適宜人群,手腳容易冰冷的虛寒體質者、體內濕氣重的人群,以及有痺症、寒症、虛症的人最適合用艾灸保健。現代人整天待在空調房裡,屬於虛寒體質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冬天為追求好看,女孩子喜歡穿薄裙子,這樣特別容易受寒,這類人做艾灸保健的效果最好。”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