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打開一扇門讓老建筑活起來

2015年01月23日05:0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打開一扇門讓老建筑活起來

沙面被稱為廣州的“外灘”。 張由瓊 攝

  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級住宅區。資料圖片

  何處可看千年廣州?如何才能“返尋味”?文心雕城,讓我們一起尋策求解。可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或留言評論。

  冬日暖陽,沙面是廣州舊日一隅。這裡的陽光是舊的,建筑是舊的,節奏也是舊的。島上150余座歐洲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勾勒出廣州的近代風貌,被稱為廣州的“外灘”。透過緊閉的門窗,可以看到建筑內部昏暗的空間、塵封的物什。

  不知多少人有相似的感覺,喜歡沙面,可是能從這裡讀到的東西太少。歷史建筑除了門窗緊鎖,難道不能開門迎客?適度活化開發,就像為老房子打開一扇窗戶,讓久違的陽光照進來。《文心雕城》這一期,通過與天津五大道景區的更新升級比較,期待為沙面老建筑找到煥發生命的新方向。

  沙面:建筑“文化盒”待開啟

  今日:老屋雖美 難近“內心”

  穿越大半個廣州,英國人Chad從天河五山來到荔灣沙面風景區。自他走過沙面東橋,手中的相機便沒有放下。“這裡很像我的家鄉,很美麗。”Chad發出感嘆。在他看來,沙面鬧中有靜,繁華而又內斂,喧囂卻也恬靜。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沙面如今的優雅和繁榮包含了幾代人的智慧與汗水。早在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便早有見地地指出“要保護沙面原貌和環境”﹔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近的一次整修則於2010年,在迎亞運人居環境整飾工程中,沙面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修理。無論建筑還是周圍環境,都得到改善。

  Chad走進位於沙面大街的星巴克,對歷史建筑改建為咖啡館的做法嘖嘖稱奇。沙面52號的二層小樓原為英國傳教士公寓,屬特色級保護建筑。小樓外觀嚴格對稱,正中設有山花,並用方形壁柱控制構圖,柱間為連續券廊,券和券心石做工細膩。

  在沙面大街上,諸如此類的英式、法式建筑比比皆是,外觀皆亮麗、獨特,可令Chad等游人略感失望的是,“轉型”成功、准予參觀的樓房寥寥無幾,僅有幾間被改造為食肆和畫廊。Chad無法走進沙面西式樓房的“內心”,也隻能踮起腳,透過鐵門鐵窗,瞅瞅房內曾經精致無比的樓梯、室內設計,為它們如今的空置、布滿灰塵嘆氣。

  昔日:特色建筑 異國風情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以“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英、法兩國決定租借沙面。1861年9月,英國駐廣州領事與兩廣總督簽訂不平等條約《沙面租約協定》,沙面正式成為租界。以沙面一街為界,由東向西屬於英國租界,由西向東屬於法國租界。

  英法等國在沙面島上取得許多特權,英國領事館也於1865年從原將軍府北面舊址搬進沙面(今沙面南街46號),隨后,美國、葡萄牙、德國、日本、荷蘭、俄羅斯等國家領事館也陸續遷入。許多原本在香港的金融組織也紛紛前往沙面開設分行或遷址沙面。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建立在此的機構,包括太古洋行、美孚洋行、三菱洋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這些至今還活躍在世界市場上的大鱷。

  今天沙面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

  呼吁:合理活化 敞開大門

  現在沙面的老建筑都會在外牆上刻上一塊石牌,說明這棟房子的建造時間、過去用途等。可惜除了這幾行字之外,一般游客和市民都無法再進一步了解建筑的歷史和特色。

  沙面緣何多年“塵封”,沙面街坊說,這或許和一次失敗的開發有關。

  沙面一街3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大樓舊址始建於1889年。在沙面街坊洪先生眼中,那是一座美麗的宮殿。兒時的他曾有機會進入大樓,一進門便能瞧見一座高大的旋轉式樓梯,直通到樓頂,老樓的窗戶十分精致,比門還要大,木框上有各式的雕花。

  在海運局遷址辦公后,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大樓被一名香港投資者租下,投資方希望“將沙面變成廣州蘭桂坊”,而后文物部門要求文物建筑內不得經營明火餐飲,讓香港投資者的計劃宣告流產,隻好將大樓交回政府。

  2000年,香港投資者撤出時,將最具建筑特色的門框和門扇、壁爐全部拆走,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大樓首層所有內牆也都被拆毀。國家文物部門調查后,定性為惡性破壞事件。盡管后來罰了承租人35萬元,但熟悉這棟大樓的沙面老街坊為此皆痛心疾首。

  為了保護歷史建筑,沙面的西洋大樓多數“隻能遠觀”。究竟這棟建筑的風格所屬、房內景觀如何、曾經經歷哪些風雨,這些問題在目前的游覽中都得不到解答。很多大樓要麼大門緊閉,整棟空置,要麼就成了單位辦公室和經營場所。

  沙面的洋樓游覽就這樣隻能停留在表面的參觀中。即使市民自費進入一些已經改造成餐館的房子中,裡面的樣子也和原貌大不相同。

  “我曾經去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和開平游覽,那裡很多舊建筑還是繼續按照當年的布局,有詳細介紹建筑的故事,裡面的鐵門、水泵,甚至連一個被撬開的窗框都有介紹。在裡面游覽就像置身於建筑當年的歷史中。”市民許先生說道。

  五大道:洋樓“新篇章”正續寫

  現狀:北京四合院 天津小洋樓

  “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中華百年看天津。”而來訪天津的游客若想了解末代皇帝溥儀從皇帝到公民的傳奇一生,必定要游覽靜園。

  靜園始建於1921年,佔地面積3016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00平方米,與1929年至1931年間為愛新覺羅·溥儀的居所。靜園見証了溥儀寓居天津的后期,一方面盡情享受現代生活的場景,另一方面意欲復辟清朝的活動。

  筆者去年曾游天津,靜園便是游覽的第一站。彼時,天津的天空因天氣陰冷而顯得有些灰沉,紅色瓦頂、紅色門窗的具有明顯西班牙中世紀建筑特征的靜園在灰沉中可謂讓人眼前一亮。靜園建筑屬於折中主義風格,細部構建和裝飾呈現典型的日本木結構建筑特征,朴素而自然。

  靜園所在的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級住宅區。規劃布局為略帶彎曲的方格路網,大量建筑形式各異的殖民地居住建筑和配套公共建筑形成了連續並富有變化的街巷空間,整體環境幽雅,配套設施完善。

  區內,世界裡、生牲裡、民園西裡、燕安裡、小光明裡、山益裡、義生裡、桂林裡、鴻德裡、永安裡及安樂邨、大興新村等街巷被劃定為歷史街巷,街區則統一被劃分為三個功能引導區,即生活會所綜合區、會議商旅綜合區、文化體驗綜合區。

  改造:建筑整修 立法先行

  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天津在近代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天津開埠后,列強紛紛在天津劃定租界,天津的租界也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城中城”,五大道就是“天津小洋樓”最集中的街區。

  歷史建筑不僅富有觀賞價值,還頗具文化魅力,為了更好展現“天津小洋樓”的風採,天津市提出了“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16字理念。

  200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實施了《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從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角度出發,先后確定了6批、877幢、126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筑。同時由天津市規劃局編制,劃分了包括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海河、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廂、勸業場、中心花園、承德道、鞍山道等14處天津市重點歷史文化街區。

  在活化之前,老房子有些已瀕臨倒塌,成為危房。以溥儀舊居靜園改造為例,溥儀離去后,靜園多番易主,在騰遷前已經成為45戶居民的大雜院。因建造年代久遠,又經歷多次自然災害,靜園存在嚴重的自然損壞及人為損壞痕跡。據了解,院內搭建違章建筑近600平方米,居住環境和居住功能極差,被鑒定為危險房屋。

  在2005年頒布的《條例》中,靜園等歷史風貌建筑被納入保護范圍。同年10月,天津市對靜園開展了騰遷整修工作,成本約3200萬元,市政府僅投入了100萬元重點服務業引導資金、50萬元旅游發展資金和50萬元科研引導資金,其余3000萬元資金全部由風貌公司自籌,並通過辦公租賃、文博展覽、影視劇拍攝和商業活動等方式,實現經營平衡。

  經驗:“活化”老洋房 煥發新生命

  “從法律的出台到規劃的制定,天津市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上是立法先行,依法依規。保護更新必然會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如果不把法律與規劃定好,貿然啟動就有可能陷入泥潭,推動不下去。”和平區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2007年7月,靜園作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向公眾開放,近8年來累計接待中外游客超過123萬人次,成為展示天津近代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而慶王府也在整修后與比鄰的山益裡被共同打造成慶王府精品文化酒店區向公眾開放,成為一個集文化旅游、商務會議和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區。

  此外,還有民園西裡文化創意街區,總投資達1億元,自2009年投入運營以來,已經引入13家文化創意品牌,舉辦了近300余場次的公益文化活動,將文化、創意活動與商業運作有機結合。

  “天津歷史文化街區肌理一直都保護得比較好,在保護更新上關鍵是如何活化歷史風貌建筑的問題。為了統籌協調這一件事,天津市政府在2005年的時候,根據《條例》出資組建了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風貌公司’)。這是我們的一大創新。”天津市風貌辦負責人介紹。

  風貌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出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是天津市對歷史風貌建筑進行整理的唯一特設公司。經過9年的市場化運作,目前總資產已經突破了36億元,淨資產10億元,初步形成以房屋收儲、建筑修繕、文化整合、品牌營銷、資產經營等五大專業板塊為依托的產業鏈。

  據了解,風貌公司創新打造“政府統一規劃,企業市場運作”的模式,在五大道、解放北路、鞍山道等歷史文化街區的騰遷中採取實物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方式,由居民自由選擇。截至目前,共有1496戶居民通過搬遷提高了居住水平,近7萬平方米歷史風貌建筑進入整修和運營階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記者手記

  歷史街區保護活化需加強改革設計

  每每行走於沙面,眼見西式洋樓外表鮮亮內部凋零,不免為其可惜,沙面歷史建筑的價值“活化”也應提上日程。

  多地走訪之下,不難發現,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規劃難以落實的重要原因是其運營模式、制度保障、資金保証及公眾參與不夠完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缺乏,造成了現實當中許多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策略落不到實處,成為一紙空談。

  因此,如何解決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策略落實問題,特別是如何緩解城市中大量優秀歷史建筑亟待保護的需求與政府不堪重負的財政壓力之間的矛盾,值得我們深思。

  在天津五大道的范例中,便有廣州的借鑒之處。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不應採用單純依靠政府或者單純以地產商業開發為手段的市場模式。在走訪國內其他城市成功的文化核心區時,筆者發現它們大多走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路子,如何既堅持政府主導、又調動社會參與?這就要依靠改革了。天津市立法先行,為第五大道的保護開發確立規范,繼而成立風貌公司,調動市場化力量將政府的規劃變為現實,實現了城市、市場、居民的多方共贏。

  沙面多年處於靜態的文物保護之下,如同一座寶庫被緊緊關閉。反映出政府對沙面的保護開發缺乏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在這種靜態保護下,文物建筑缺乏日常維修,老建筑內居住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僅有的一些允許經營的建筑,也被士多店、餐廳和低端的旅游紀念品店佔據,低端的業態和這一區域優美的風景、深厚的底蘊十分不協調。

  歷史街區的保護活化必須依靠改革。希望廣州市和荔灣區相關部門對沙面的現狀和未來多一些研究、多一些頂層設計,講好沙面的故事,推動老街區融入現代生活,為廣州世界文化名城添上更加亮眼的一筆。

  策劃:姜玉龍 譚亦芳 曾妮

  採寫統籌:曾妮

  版式統籌:陳健珊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西陸 許曉冰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