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兄弟齊心 其利斷金

謝中

2015年01月23日13: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加坡有位叫許哲的女士為我們作出榜樣。她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凡是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盡力去幫助。在她106歲時一位記者問她:“您為什麼對所有人都這麼好,都要幫助?”她的回答溫暖人心:“我哪裡是幫助別人啊!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兄弟是什麼?我一直在思考。記得培根說過:“人生時刻短,一個好兄弟實際上使你得了又一次生命。”這個回答,讓我想到了我家兄弟。

20年前,身在軍營的我收到一封家書,告知我一奶同胞的哥哥在打井時不幸遇難。不說哥哥走后家中的那份悲痛,單說我這20多年割舍不斷的夢。每一次夢中,哥哥都是生前那張寬厚的笑臉,干起活來任勞任怨。而夢中的我,遇到了什麼困難,還總想求助於哥哥,有時還會呼喊著哥哥二字夢醒。可見,兄弟之間所承載的情感還在延續。由此,我想到了《顏氏家訓》所言:“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記得小時家裡窮,上頓下頓都吃高粱面餑餑。那東西又干又澀,吃到肚裡容易使人便秘。有一次,我排便困難,正是我“分形連氣”的哥哥用手一點一點地幫我疏通了“渠道”。

當然,兄弟間也會有臉紅脖子粗的時候,那就是在你犯了錯誤的時候,當哥哥的絕不會慫恿你的過錯。有一次,我偷摘了人家的西瓜,被哥哥發現后,他硬是拉著我把西瓜送還了人家,並替我給人家賠了禮,道了歉。

受哥哥的影響,漸漸長大的我也得給弟弟們作出點樣子來。剛當兵那陣兒,我每月津貼隻有13元,除非買點牙膏香皂洗衣粉,我很少花錢,把省下來的錢寄給了上師范學院的三弟。雖說錢不多,卻傳遞著兄弟間的那份情感。正如有人總結的,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

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經常給我們灌輸的卻是,當哥的就得有哥哥的樣子,要有擔當,知道愛護弟弟﹔當弟的也得有弟弟的樣子,要懂得感恩,知道尊重哥哥。長大后,我漸漸理解了父母朴素的教誨,從《弟子規》中便可尋到影子:“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所謂“兄道友”,就是為兄的要以友愛、友善作為行為准則。所謂“弟道恭”,就是為弟的要以恭敬、恭順作為行為准則。這6個字告訴我們,在家裡首先要做到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而“兄弟睦,孝在中”6個字,則告訴我們兄弟姐妹若能和睦,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整個家庭就會其樂融融。因此,子女和睦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我們從小就聽大人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無形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實,歷史上這類故事還真不少,每個故事都是對兄弟和睦的最好注解。

在唐朝,有一位叫李績的副宰相,有一次姐姐生病了,在給姐姐燒火煮粥時,不小心被火苗燒了他的胡子。姐姐不落忍地跟他說:“你的仆人、侍妾那麼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回答:“您病得這麼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身為官員的李績能這樣對待姐姐,著實讓人心生感動。

姊妹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溫暖的時候給你溫暖,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陪伴在你的左右不離不棄。

漢朝有個叫許武的官員,曾被鄉人推舉為孝廉,官運亨通,但其弟許晏和許普卻依舊默默無聞。為了讓兩個弟弟成名,許武想出了一個妙招。一天,他把兩個弟弟叫到身邊說:“我想和你們分家,你們看如何?”兩個弟弟居然均無異議。於是,許武將家產分成三份,把肥田、大宅都留在自己名下,還挑選了體力強健的奴婢收為己用,將體弱多病的奴仆分給弟弟,可兩個弟弟什麼都沒說。當時,鄉裡父老都稱贊兩個弟弟對兄長的禮讓,而藐視許武的貪財。不久,許晏和許普果然盛名遠播,並被鄉人推舉為孝廉,分派官職。過了一段日子,許武把家裡人召集到一起,揭開了謎底:“我曾僥幸被推舉為孝廉任官,但兩個弟弟卻無法踏入仕途,我為了讓弟弟當選孝廉,我提出自己要多分家產,落下了不好的名聲。現在,願望達成了,我希望能重新再分家產。”於是,許武又把自己多分到的財產和用人還給了兩個弟弟。原來,他不是貪財,而是為了弟弟的名譽情願暫時背負不義的名聲。

讓財容易讓名難。當然,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故事裡面還存有一點兒投機的成分,但也可以感受到哥哥關愛弟弟的良苦用心。

“友”和“恭”是兄弟姐妹之間團結的根基,如果連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愛、不團結,談何友愛、團結他人呢?

“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朱熹,在他的《朱子家訓》中也重點強調了兄弟之間要友愛,不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殘,大動干戈。我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也是一個非常重視對弟弟們教育的人。在他看來,“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在他的1000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寫給他的4個弟弟的,其苦心教導,一直被后人稱贊。

“當年同胞曾相殘,各趨私利實難堪。一番勸慰一棵樹,兄弟和睦建家園。樹下品味以往事,留給后人做美談。”至今,在河北省黃驊市聚館村還流傳著這樣一首詩。棗園裡,還有一棵同根三杈的棗樹,被人稱為“兄弟和睦樹”。從前,劉氏一家在地裡栽了不少棗樹,每年靠賣棗的錢養家糊口。因為貧窮,劉氏三兄弟經常斗嘴打架,有時為爭搶一棵樹上的棗子都會打得頭破血流。后來,他們隻好分家,各顧各家的棗樹。結果,老大家的棗樹產果多,老二、老三就吵著鬧著要重新分樹,而老大卻寸步不讓。一日,老二、老三私下一合計,趁著月色把老大樹上的枝條砍了,把一些酸棗枝條嫁接上去。清晨,老大走進園子看到那些蔫啦巴嘰的樹枝,不用多想就知道是倆弟弟使的壞。他火冒三丈,找到他倆就是一頓拳腳相加,哥仨打成了一鍋粥。幸虧鄰居趕來勸解,這才罷手。讓人沒想到的是,秋天老大家這棵棗樹結的棗子又圓又大,酥脆甘甜。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老二、老三認為,這是他們嫁接的結果,就找老大理論。話沒過三句,哥仨又打成了一團。

此后,這一奶同胞三兄弟總是打打鬧鬧,攪得鄰裡不安。村裡有個熱心腸的老太太,開始在三兄弟的妻子之間好言相勸,讓她們各自去說服自己的丈夫。幾經解勸,弟兄間的心結打開了,就相約去拜見當地有名的大學問家李柳西先生,請他指點迷津。面對哥仨的誠懇,李柳西送給他們這樣一句話:“兄弟合氣家不散,妯娌合氣日子甜。”告誡他們兄弟間要互相謙讓,多替別人著想,並建議他們合栽一棵棗樹,共同澆水施肥,共同看著棗樹成長。哥仨兒回來后,就照著李柳西說的做了,在三家地塊的交會處合栽了一棵棗樹。說來也巧,一年后這棵棗樹長出了勻稱一致的三個枝杈,經過兄弟三人的耐心栽培,樹上也結出了酥脆香甜的棗子。於是,便有了“兄弟和睦樹”的美名。

有時候,兄弟之間的感情不需要時間的洗禮,不需要山盟海誓。隻需要有共同的感觸,共同的思緒,共同的夢想,就會成為艱難困苦時的堅強后盾。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保証。試想,手足之情尚且不保,那麼,整個社會的和平友愛安在?

在這一點上,新加坡有位叫許哲的女士為我們作出榜樣。她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凡是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盡力去幫助。在她106歲時一位記者問她:“您為什麼對所有人都這麼好,都要幫助?”她的回答溫暖人心:“我哪裡是幫助別人啊!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這種理念,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當今社會,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兄弟感情,這種感情是不需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當然,我所說的不是所謂“圈子文化”裡的那種哥們兒義氣,我們需要的是那種真摯、坦蕩、實實在在的兄弟關系,是不受地理位置、年齡、性別、地域和民族約束的兄弟關系。在學校,我們彼此稱謂“同窗兄弟”﹔在軍營,我們高唱“戰友戰友親如兄弟”﹔在中國,我們歡呼“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好兄弟是一種正能量,好兄弟會與社會進步同頻共振,好兄弟同樣能體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對我們黨員干部來說,群眾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習近平同志指出:“做群眾工作要將心比心,換取真心。群眾在黨員干部心裡的分量有多重,黨員干部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我們隻有像對待兄弟姐妹那樣把群眾的冷暖挂在心上,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才能帶領群眾去改造自然和社會。

回過頭來,有人再問我兄弟是什麼?我會說,兄弟是生命中一次難得的邂逅,兄弟是同甘共苦,兄弟是財富,兄弟是快樂和美好。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