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勤儉持家久

肖童

2015年01月23日13: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民間流傳的朱元璋“四菜一湯”的歌謠,就是底層民眾向往政治清明的一種深沉企盼和寄托。“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直到現在,我們公務接待的標准仍然定位於“四菜一湯”,這恐怕就是朱元璋節儉思想的長遠影響。

相傳,古時有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住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殷實無憂。他在臨終時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並且告誡他們:“你們要想一輩子不挨餓,就要照著這兩個字去做。”后來兩個兒子分家時將橫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了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地高懸家中,每天躬耕田畝,年年五谷豐登。可他的妻子持家無方,孩子們也常把吃了幾口的白饃隨手丟掉,久之家中余糧甚少。老二雖把“儉”字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了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懶於精耕細作,盡管一家人省吃儉用,日子總是捉襟見肘。有一年大旱,驕陽如火,兩家顆粒無收,生活終於無以為繼了,哥倆兒氣得把“勤”“儉”字匾踩碎地上。恰在此時,一張字條破窗而入,他們拾起一看,上面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鍋,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哥倆兒看罷,良久大悟,遂將“勤儉持家”四個大字貼於家中。此后兩家人自省自勵,日子一天勝過一天。

勤則百事不殆,儉則百善匯聚。這個傳說不僅寄托了中華民族勤以生財、儉以養德的生存之道,而且詮釋了華夏大地代代相傳的勤儉嘉德和持家懿行。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部勤儉史和持家史。從孔子的“禮與其奢也,寧儉”到管仲的“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從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到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從司馬光的“以儉立名,以侈自敗”到歐陽修的“憂勞可以興邦,逸豫足以亡身”﹔從《顏氏家訓》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到朱熹的“勤與儉,治生之道也”﹔從民間諺語的“細水長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長久”、“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到“勤能生財,儉能聚寶”、“緊緊手,年年有”……所有這些治家名言和民間睿語,無一不是中國人代代傳、世世誦的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安邦的大智慧和大謀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國相,曾經輔佐魯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君主。身為國相,他在執掌魯國朝政30多年的時間裡,力倡節儉且身體力行,家“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開魯國一代節儉之風。對此,有一個叫仲孫它的官員規勸他說:“你是魯國的上卿,可是你的妻兒不穿絲綢,家裡的馬不喂糧食,你自己也不注重容顏服飾,這樣做別人可能認為你吝嗇,同時對於社稷也不光彩呀!”季文子聽罷,只是淡然一笑:“我也願意那樣做呀,然而現在還有很多國人吃粗糧、穿破衣,還有人也許受凍挨餓。此時此刻,我若妻穿錦衣,馬喂精糧,還配做國相嗎?況且我隻知道國人隻有以高尚的德行才能為國增光,從來沒聽說國家的尊嚴和光榮是以女人的服飾和駿馬的精良為標准的。”夙夜在公、衣不求華、食不厭粗,季文子這種率先垂范的為公和節儉,一定是春秋時期齊魯大地上蔚為壯觀的清廉之風、節儉之氣。

與季文子相比,吳隱之的“賣狗嫁女”更是“儉”得令人喟嘆。吳隱之是東晉時期名將謝石的主簿。謝石是淝水之戰的晉軍統帥,其戰功和威望在當時如日中天。身為謝石的主簿,吳隱之的地位及權勢也足以令人望其項背,怎麼能窮到“賣狗嫁女”的地步?原來吳隱之幼年喪父,與母親艱難度日,從小養成了勤儉朴素的性格和習慣。為官后,他崇尚清廉、不慕奢華,不肯搬進朝廷賜給他的官府,全家人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其實,吳隱之所處的時代已是犬馬聲色、腐敗成風,比闊、擺闊之弊彌漫官場。在這樣渾濁的官場生態中仍有淡泊寧靜的定力,吳隱之可謂“出淤泥而不染”。這種人格上的青鬆傲雪和行為上的不染一塵,可能會受到同僚的敬仰和效仿,更可能遭到同僚的責難乃至詆毀。因此,待到吳隱之嫁女之時,同僚們倒是要看看這位吳大人如何鋪展和收場?常言道“君子以儉德辟難”,誰也沒料到吳大人的千金出嫁之時吳家仍是一片清靜。此時,謝石遣管家前來賀喜。管家到了吳府,冷清之中隻見吳大人的仆人牽著一條狗走了出來。管家甚是不解,問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解釋說:“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晚才告知此事。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了一下,誰知大人竟讓我早早到集市上把這條狗賣了,用賣狗的錢置辦小姐出嫁的東西。”儉以寡欲立身,儉以善施濟人。史書評價吳隱之“勤苦同於貧庶”、“祿賜皆班親族”。不貪不佔又樂善好施,這就是吳隱之的官德和胸懷。后來吳隱之被朝廷委任廣州刺史,就是統治集團既希望他改變嶺南歷任刺史貪腐的積弊,又希冀以他的清廉之名樹立廉吏形象。

民生在勤,勤則不乏不匱﹔持家在儉,儉則助廉養德。一官一吏勤儉持家,居家滿室必然清香縈繞﹔一國之君勤儉持家,社稷江山必定清風蕩漾。在中國歷史上,不論哪朝哪代,大凡政治清明之際,就是君臣同心、上下同廉之時。反之,腐敗肆虐、奢靡無度必然導致百惡俱縱、危亡俱生。拜倫說:“不管先人多麼富有,一個敗家子就足以損壞門楣。”一個敗家子可以毀掉一個家庭,一群敗家子則可以葬送一個國家。

明朝之初,一些剛剛送走劍吼西風、血染疆場的開國將士們,來不及抖落滿身征塵,就一頭扎進了歌舞升平之中。“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深諳國家安危之道,他不僅率先垂范節儉足用,同時決心鐵腕治奢、懲腐。他巧借給皇后過生日,用“四菜一湯”宴請前來祝賀的高官權貴。面對“炒蘿卜、炒韭菜”和“兩碗炒青菜、一碗蔥花豆腐湯”,權貴們無不汗顏和惶恐。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后眾卿請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皇后的壽宴即是標准,今后誰若違反,嚴懲不貸。奢侈和享樂是人的兩大本性。正因為如此,盧梭才說“節儉與勤勉是人類的兩大名醫”。當滿朝文武官員沉溺奢靡之際,作為大明江山的締造者,朱元璋不得不充當“節儉與勤勉”的“名醫”。他開出的藥方,集封建皇權的統治力、威懾力、執行力與治國理政的民心向背、戒私奉公和清廉養德於一劑,既著眼於固本培元又療效於刮骨祛毒,引領了一個新生的王朝意氣風發地走向未來。今天,民間流傳的朱元璋“四菜一湯”的歌謠,就是底層民眾向往政治清明的一種深沉企盼和寄托。“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這首歌謠坊間吟唱了幾百年,也伴隨了幾百年華夏大地政權更迭的旌旗易幟和廉政建設的風風雨雨。直到現在,我們公務接待的標准仍然定位於“四菜一湯”,這恐怕就是朱元璋節儉思想的長遠影響。

以德治國、以儉持家、以廉保家,這是千百年來我國廉政思想的精華和傳統。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光大者,更是廉政思想的繼承者、踐行者和發展者。從毛澤東的“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到鄧小平的“如果在貧窮的基礎上不懂得勤儉建國,這個國家是建不好的”,從江澤民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斗、勤儉建國,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到胡錦濤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帶頭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再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頭執行八項規定、深入推進反“四風”、轉作風,我們黨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地勵精圖治、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不斷帶領黨和人民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特別是毛澤東在勤儉建國、勤儉節約等方面為全黨作出了表率。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西柏坡工作了10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是毛澤東革命生涯最為繁忙的時期之一。中央行政處為了保証他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處理黨政大事,准備在生活飲食上給他進行一些改善。毛澤東知道后,對行政處的工作人員說:“你們不要為我吃東西費心費力,一個星期給我吃兩次肥肉,那就足矣。”毛澤東在個人生活上更是艱苦朴素、克勤克儉。解放戰爭時期,他的一件單衣已經破得沒法再補了,工作人員勸他領一件新的,但他堅決不同意,最后還是堅持把舊衣補一補繼續穿用。

歷史和現實昭示一個道理: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政黨,難以興旺發達。同樣,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支撐的黨員干部,更是難以堪當大任。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有志於“道”的共產黨人,必然安於“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因為這種“儉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養革命品質”。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