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新
什麼是父母愛護子女?給他們留下金山銀山,留下高堂大屋,讓他們養尊處優,讓他們坐享其成,這只是顧眼前,絕不是“計深遠”。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培養子女的奮斗精神,是養成子女的良好品德,是增強子女的杰出才干,這是他們“計深遠”留給子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像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樣,毛澤東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深刻的理論闡述。他教育子女方法靈活,生動有趣,易於接受。許多逸聞趣事,傳為美談。
毛澤東教育子女要有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仰仗依賴他人。兒女們還小的時候,毛澤東給他們講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就體現了這個思想。
1959年的仲夏,毛澤東視察途經浙江,下榻劉庄,每日辦公到次日凌晨。休息時到院子裡散步,伸臂踢腿,活動身體。一次散步,他見英語秘書林克走來,就又講起梁鴻“不因人熱”的典故,提到對子女的教育。毛澤東說:“‘不因人熱’出自《東觀漢記•梁鴻傳》。”稍停片刻,毛澤東又說:“梁鴻,東漢人,少孤家貧,經常獨坐,不與人同食,別人先做飯,做畢招呼他說:鍋還是熱的,快煮飯吧!可他卻說:我不用別人的熱鍋。熄滅灶火,自己重新燃薪做飯。”毛澤東吮吮嘴唇說,“過去和孩子們談過這個故事,但他們年幼,沒有留下印象。”同年,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特意再講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他說:東漢有個梁鴻,“舉案齊眉”就是講他的故事,他有個老婆叫孟光。他們窮得要死,給人舂米度日。有一個人對他說:“我這裡有火,你用它來燒飯吧。”他說,我“小子鴻,不因人熱者也”。你有熱,我不沾光。這個人后來到了無錫,成了經學家。這個人是硬漢。
毛澤東認為梁鴻的“你有熱,我不沾光”是“硬漢”作為,是“硬漢”精神。他經常用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對這個故事“留下印象”,也就是牢牢記住。鼓勵他們要有志氣,有股干勁,不要仰仗他人。要有獨立人格,不要沾別人的光,靠自己艱苦創業,像東漢梁鴻那樣做個“硬漢”。毛澤東其情殷殷,可謂用心良苦。
毛澤東身為國家領袖,在生活中嚴防子女沾他這個“大官”的“光”。20世紀50年代末“三年困難”時期,小女兒李訥考入大學后住校常常吃不飽。衛士悄悄給她送去一包餅干,卻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三令五申,為什麼還要搞特殊化?”毛澤東教育女兒說:“困難是暫時的,要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難關。要帶頭,要做宣傳,要相信共產黨,相信父親。”有一次吃飯時,餓怕了的李訥吃起來狼吞虎咽。身為父親的毛澤東眼含淚花,卻咬牙挺著對工作人員說:“我是國家干部,國家按規定給我一定待遇。她是學生,按規定不該享受的就不能享受。還是那句話: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
對自己的兒媳婦劉思齊,毛澤東也是嚴格要求,不讓她打著父親的旗號辦事。1955年,劉思齊進入蘇聯莫斯科大學攻讀理工科。由於以前學文科,加之對環境的不適應,劉思齊感到學習起來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回到北京,她便寫信給毛澤東告訴其希望轉學的想法。毛澤東很快給她回了一封信,尊重她的意見,但“不論怎樣,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長的名義去申請”,體現了堅定的原則性和組織觀念。
吃飯,轉學,並不是什麼太大的事情,可毛澤東卻教育女兒“學生”不能享受“干部”的待遇,教育兒媳轉學申請不要用“家長的名義”。這實質上是培養子女不沾先輩的光,不躺在父母功勞簿上討生活,培養能力,創造業績,自立成才,貢獻社會。這是“梁鴻硬漢精神”的具體體現吧。
毛澤東教育子女要經風雨、見世面,在艱難困苦中砥礪自己,在挫折失敗中磨煉自己,能戰勝自我才能改造世界。毛澤東說過:“吃得菜根,百事做得。”他要求子女不要奢望過自在安逸的生活,而是准備迎擊生命河流中的狂風巨浪。
1965年7月,李訥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毛澤東將自己喜愛的四句話送給她作為座右銘:“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4.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頭破血流但仍不回頭。”
毛澤東平時對李訥的教育引導,就體現了這四句話的精神內涵。李訥出生於1940年8月。毛澤東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女兒,工作之余經常逗著李訥玩,帶她出去散步,教她識字,給她講故事,教她懂禮貌,尊敬阿姨叔叔們。可同時,毛澤東對子女要求也十分嚴格,甚至嚴厲,放手在艱難困苦中捶打他們。1947年冬,毛澤東轉戰陝北時,剛剛7歲的李訥和戰士們一樣,排隊吃大鍋飯,吃不好吃的黑豆。行軍時,騎在馬上在戰火硝煙中顛簸。
李訥上大學時,身體有病,意志動搖。這一時期,毛澤東對李訥的成長更為關心,多次給她寫信,耐心開導,循循善誘。父親的來信,字字句句充滿著對小女兒的特殊的憐愛,使她很受感動。她意識到,父親希望兒女堅強起來,戰勝疾病,鍛煉成才。父親的教育和鼓勵,使李訥在學習、品德、作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大學臨近畢業時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也教育子女們勤學苦鑽,讀書明理,使他們成為學養豐厚的有志氣、懂社會、知科學、能勞動、會做工的一代新人。毛澤東引導子女讀書上進的故事太多太多,這裡隻介紹一下他把《紅樓夢》這部千古名著推薦給兒女們閱讀,形成了別具一格“紅樓”家教的故事。
1946年1月,長子毛岸英從莫斯科經新疆,飛西安,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國的大地,回到日夜思念的父親身邊。自從離開父親,已近19年了。毛澤東仔細地詢問了岸英在蘇聯的學習情況,又問:“你在蘇聯常讀中國的書嗎?”岸英回答:“經常讀的,能找到的我就找來讀。”毛澤東再問道:“讀過什麼小說?”岸英想了想說:“讀過《紅樓夢》《水滸》,還有魯迅的作品。《紅樓夢》裡的詩詞不大好懂。”毛澤東便把閱讀《紅樓夢》的要領告訴岸英,然后站起身來,抬頭遙望延河那邊鳳凰山上正在開荒的人群,慈祥地說:“岸英,你在蘇聯長大,國內的生活你不熟悉。你在蘇聯大學讀書,住的是洋學堂,我們中國還有個學堂,這就是農業大學、勞動大學。”聽到這裡,岸英已經領會了父親的意思,便說:“是的,我離開中國這麼久,在蘇聯大多過的是學校生活,中國農村我不知道,也不會種田,我願意向農民學習。”不幾天,岸英就背著被子、小米和菜籽,到吳家棗園上“勞動大學”了。在農村,他按照父親的要求,拜農民為師,刻苦鍛煉自己。在毛澤東的潛意識中,會讀《紅樓夢》與會勞動,同樣是有理想、有作為的青年人的必修課。
毛澤東長女李敏,小名嬌嬌,在蘇聯度過少年時代。回國后上學時,俄語講得流暢,漢語卻說不好。她就抓緊時間補習漢語。現代漢語補過了,爸爸還要她補習古代漢語,毛澤東對嬌嬌說:“古文一定要學好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學好古文怎麼能了解中國文化呢?你要做個有文化的孩子喲。”爸爸給她下了死命令:必須讀通《紅樓夢》《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而且隻准讀中文版,不准讀外文版。李敏照辦了,開始讀那些大部頭。毛澤東教導李敏讀《紅樓夢》,是把文化啟蒙與文學啟蒙結合到一起了。
毛澤東還鼓勵女婿孔令華“看《紅樓夢》”。學理科的孔令華,在學校擔任學生會主席,社會工作多。毛澤東多次告訴孔令華要看《紅樓夢》,至少看三遍。他說:“要你們看《紅樓夢》,不是讓你們單純看文學作品,是要你們通過看《紅樓夢》了解歷史和社會的復雜性,看了《紅樓夢》才能知道什麼是封建社會、封建大家族。”
毛澤東對子女的教育有更深遠的考慮,他認為這不隻關系到子女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而且關系到整個革命和建設事業是否后繼有人。晚年,他向干部們推薦閱讀《戰國策》中的名篇《觸說趙太后》這篇文章,就出於嚴格教育干部子女,培養事業接班人的深謀遠慮。
《觸說趙太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幼年即位,其母趙太后代為主政。秦國乘機出兵攻趙,趙太后隻得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以長安君(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為人質,才可出兵。趙太后不忍,聽不進大臣們的勸諫。邦國危難之際,左師觸入殿進言。他先以趙太后疼愛女兒甚於長安君開啟言路,隨后又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曉以利害,分析了眾諸侯國沒有一個能傳位三代的原因,就是人主之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最后反問趙太后:“現在您給予長安君以顯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多給他鎮國重器,卻不如使他有大功於國家。否則,一旦您歸天了,長安君依靠什麼統治趙國呢?”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后,趙太后茅塞頓開,遂送長安君入齊為人質。齊國當即履行出兵承諾,趙國之圍旋解。長安君隻身入齊,挽救了國家,受到了國人的褒揚,也在齊國得到了歷練。
1967年4月,毛澤東讀了這個故事,在一份文件的批語中寫道:“這篇文章(指《觸說趙太后》——引者注),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是代表剝削階級。而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產階級復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資產階級奪回去。”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語出自《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原義是說,君子的流風余韻,五代以后便斷絕了。它在今天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澤”多指“權力、地位、財富”等。“五世”是虛指,表示一個大概的時間段。“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已經演化成和俗語“富不過三代”類似的意思。
毛澤東依據《觸說趙太后》這篇文章,提出一個事關大局、事關長遠的問題:“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毛澤東這個要求,是從《觸說趙太后》這篇文章中推導出來的。觸總結了兩條非常有深度、有概括性的歷史經驗:一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什麼是父母愛護子女?給他們留下金山銀山,留下高堂大屋,讓他們養尊處優,讓他們坐享其成,這只是顧眼前,絕不是“計深遠”。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培養子女的奮斗精神,是養成子女的良好品德,是增強子女的杰出才干,這是他們“計深遠”留給子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二是人主之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這是危亡之道。文不能提筆,武不能使槍,無功而獲上位,無勞而得厚俸,似乎來得容易,取得輕巧。豈不知易得者易失,易勝者易敗,前車之鑒,豈能不防?
毛澤東擔心,子女教育不好“他們也會變質”。這不是危言聳聽,2000年前的觸就認識到了,他是社會經驗豐富、洞若觀火的睿智之人。那位趙太后幡然醒悟,讓小兒子長安君去建功立業,贏得趙國人的聲譽和信賴。毛澤東在疼愛孩子之余,所以如此嚴格要求他們,就是害怕他們秉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養成隻想接班好逸惡勞的惡習,留下敗家喪國身死人亡的惡果。這樣,很可能前輩打江山難,后輩丟江山易,使大好江山葬送在下一代人手中。毛澤東呼吁黨內各級干部,都要從嚴要求子女,讓流行了2000多年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在共產黨人身上失效,使社會主義江山永固。
作為黨的領袖,毛澤東不但沒有溺愛子女,絕不讓他們坐享其成,而且有機會就讓他們創業立功。為了鍛煉長子毛岸英,毛澤東親自將他送到抗美援朝的戰場。當得知兒子為國捐軀的時候,毛澤東強忍著老年喪子的悲痛,發自內心地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革命戰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反抗侵略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兒女,前仆后繼,犧牲了成千上萬的優秀戰士。岸英就是屬於犧牲了的成千上萬革命戰士中的一個。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大事。不能因為是我,黨的主席的兒子,就不應該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的事業而犧牲,哪有這樣的道理呀……”苦斗為民,苦戰為黨,毛澤東要求子女的正是讓他們拿出功勛和業績。在這方面。他是當之無愧的楷模。
毛澤東關於教育子女的批語,借古喻今,以古鑒今,鄭重提出了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子女教育的深思和重視。如何真正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尤其是如何防止黨的領導干部子弟因為養尊處優而蛻化變質,這是古往今來都十分關注的大問題。關於下一代的安排和教育問題,關系到事業是否后繼有人。如果不重視,不關心,方法不得當,輕則失人失才,重則亡黨亡國。觸對此問題了解得很透徹,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的忠告很有見地,很有價值。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有很深刻的啟示。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為人父母者,豈可忘懷?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