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百善孝為先

吳泠亞

2015年01月23日13: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父母墓前,神情肅穆,深鞠三躬,充滿深情地輕聲說:“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澤東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孝道的民族。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系。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體現了其養親、敬親、諫親、全體、貴生的孝之追求。總體而言,孝主要包括祭祖、敬養、竭力、侍疾、送葬、追念、無違、承志、報恩、愛身、立身、生育、光宗耀祖等。又可歸為經濟奉養、精神贍養、祭祖思親光大宗門等三大部分。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正體現了此一崇高精神,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古人認為孝為立德立身之本。如儒家經典言:“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作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更是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詩•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哀痛父母生養自己,恩德無極,而不能終養。《詩•大雅•既醉》裡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的良好祝願。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它是家庭倫理的核心,是齊家之寶。倫理道德強調個人德行,而孝則為道德之核,做人之本。由己推人,由近及遠,由家到國。如個人在家能恪守孝行,孝敬父母長輩,在外自然會尊敬他人,與人和睦相處,使社會秩序得以穩定和諧。孝自產生起就對中國民俗產生了重要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習俗均含有孝的內容,起到規范社會秩序的作用。所以,古人說:孝是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代“以孝治天下”,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的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等,都向社會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官入仕聯系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此后歷朝無不沿襲此一原則,如唐開孝弟(悌)力田科,明太祖詔舉孝弟(悌)力田之士。故魯迅說:在中國漢有舉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還有孝廉方正,都能換到官做。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到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穿2000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到了明代,嘉靖朝的大禮議,朝廷前后持續20多年關於禮制與人情(孝道)的論爭,使得朝政議題集中在政治倫理次序方面,無法集中精力應對南倭北虜的邊患問題,而導致危機。

“百善孝為先”。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孝敬父母,忠君愛國的動人事跡,為人們津津樂道、廣為流傳,這些故事,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

在古代,孝被認為是衡量一個人人品的重要標准。被寫入正史的人物傳記,亦多述及人物孝行。如《宋史•岳飛傳》提到:“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歷代典籍宣揚的主題,亦多以孝為核心。以至於清代曾國藩說:“讀盡天下書,無非一個孝字。”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的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根植於傳統文化中的孝,作為一股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批判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裡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裡,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毛澤東對父母的孝,不僅身體力行,還教育子女要孝敬老人。毛澤東與母親感情深厚,得知母親患病時,把母親接到長沙求醫問診,二十余天“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母親去世,毛澤東寫下了最長的詩歌——《祭母文》,並寫下“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的挽聯。毛澤東在寫給新民學會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在失去母親之后,毛澤東將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父母墓前,神情肅穆,深鞠三躬,充滿深情地輕聲說:“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澤東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毛澤東對父母的敬重與懷念,由此可見一斑。對其岳母(楊開慧的母親)也很孝敬,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按月給楊老太太寄去生活費,從未間斷過,一直到老人去世。在楊老太太八十壽辰時,毛澤東提前派長子毛岸英回湖南給外婆拜壽。1962年春,毛澤東又叫毛岸青、邵華夫婦回湖南看望外婆,並為母親楊開慧掃墓。

鄧小平、卓琳夫婦贍養繼母夏伯根,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愛、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廖承志住在母親何香凝隔壁。每天早上上班前,他必定到母親屋裡問問母親的身體、睡眠等情況。胡蘭畦曾撰文稱贊廖承志“事母至孝,感情深厚”。她回憶說:肥仔(廖承志)千方百計地取悅母親,他個性幽默詼諧,常常繪聲繪色地給母親講笑話。隻要有肥仔在身邊,友人就能見到何香凝開懷大笑。開國將軍許世友四跪慈母的故事廣為流傳,被收在小學語文課本裡。許世友去世后,根據將軍遺願,安葬在河南新縣老家父母親身邊,完成了“活著為國盡忠,死后守著父母”的遺願。母子情深,令人肅然起敬。

一個人懂得孝敬長輩,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現階段,孝作為立德立身之本,作為個人修養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屬關系,更應該加以提倡,以發揮它應有的時代價值。自2007年始,由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歷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中,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的事跡,感動了無數國人。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更應該在孝老愛親方面作表率。在家做到孝順父母,從物質和精神方面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讓父母快快樂樂,安靜祥和地過好每一天。用兢兢業業、秉公守法、清正廉潔、工作業績去回報父母,這是最好的孝敬。試想,一名領導干部如果淪落為人民唾棄的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不僅自己無法為父母頤養天年而盡責盡孝,還會無情地將離別之痛和莫大恥辱留給老人。孝敬父母,不在形式物質,唯有腳踏實地地多做貢獻、多奉獻,為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多做事、做好事,做一名人民的公仆,這樣領導干部的父母才會感到慰藉,才會感到自豪,也才會感到榮耀,這樣的孝敬行為才是正道。黨員領導干部還應該做到為國盡忠,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很難想象一個連對父母都不能付出感恩之心的人,又怎麼可能對親戚、朋友、同事有關愛之心呢?那就更談不上對社會有責任感和對民族、人民、祖國的熱愛了。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感情冷漠,花著納稅人的錢,干著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勾當,說穿了就是對自己的衣食父母沒有愛心,缺乏感恩之心。為民族盡大孝,即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敬父母、顧全小家的基礎上,視人民如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好公仆。使孝由個人私德成為社會公德的基礎,讓每個黨員能夠有所憑依,能夠穩住心神、守住底線,確保自己的行為以德為重,真正做到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