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現在大家都在講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怎麼樣來做?我們希望能夠身體力行”
走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校園,不同膚色、臉孔的留學生比比皆是,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小聯合國”。這是中國唯一一所以對在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朱天曙教授的辦公室不大,但布置得古朴典雅,頗有藝術氛圍。
朱天曙被稱為我國“70后”書畫家群體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書法、繪畫、篆刻皆長﹔他是清華大學第一位研究中國書法的藝術學博士后,也是目前最年輕的書法教授之一﹔他還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史專家,曾花費6年時間整理出版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全集》18冊,出版有《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中國書法史》等諸多研究著作,得到饒宗頤、來新夏、傅璇琮、陳智超、卞孝萱等學者的好評﹔作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他更肩負著傳承中國漢字書法藝術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
“書畫印”貫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將“書畫印”三者聯系在一起討論,注重入古出新的朱天曙就是書法、繪畫和篆刻藝術“三位一體”的踐行者,在三個領域都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美術界公認的新生代代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為他做專題介紹時,都十分重視他“文心詩性的融合,書畫印章的貫通”。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書法教授之一,朱天曙認為,在他的書印畫三位一體的藝術世界中,書法佔據著核心地位,用他的話說是“以書入畫,以書入印”。
有藝術評論家說,朱天曙的書法扎根於厚實的傳統文化,以現代審美的視角演繹著經典。他的書法語言遵循著東方美學法則:道法自然,境由心生。
朱天曙的行書取法古人經典,深入研悟二王。他對帖學有著深刻的理解。三十五歲前,他曾把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蘇東坡、王鐸等名帖一一揣摩臨習。此后,他又把碑學中篆隸書精華與帖學筆法融通,進而形成賦予個性色彩的藝術語言。他以金石家的眼光創作的金文、隸書,多取法漢磚、碑額,保持獨特理念,具有無窮張力,“既任情恣肆,又寓於法度之中﹔既有通神之理,又深得三味真趣。”
朱天曙以金石氣息豐富行草的意趣,以碑版蒼茫古拙增加行草書的厚重,以溫文爾雅的節律經營出雍容大度的氣象。更可貴的是,他不會為“技法”的表象所迷戀,也不因狹小的書齋而固步自封,相反,他的筆墨受到金石碑版的滋潤而顯得深沉,也因他長期浸淫在先賢典籍中而文氣綿長,這也增加他書法審美的維度。
藝術啟蒙
朱天曙出生在江南水鄉,江蘇興化。興化歷史上屬於揚州,文脈昌盛,是揚州八怪中鄭板橋、李鱓的故裡,也是大文豪施耐庵的故鄉。
朱天曙的祖父和父親都寫得一手好字。從五六歲時,他就在爺爺和父親的指導下認字,寫對聯。祖父是居士,家中藏有很多佛經典籍,他便時常翻看臨寫,還把煙盒都攢下來,照著寫上面的字。
讀書時,朱天曙成績很好,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初中畢業后,朱天曙考入江蘇省高郵師范學校學習美術專業。高郵同樣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雖然是個小縣城,但是城裡最多的就是字畫店、裝裱店。在學校裡,朱天曙陸續公開發表了多篇讀書筆記,並開始在全國書畫展賽中嶄露頭角。
1992年,朱天曙以優異成績從高郵師范學校畢業被保送上揚州大學,專攻中國古代史。
揚州除了給予朱天曙濃郁的文化熏陶外,更直接地為他打開一扇通往藝術的通道,在這裡他遇到了藝術道路上真正的啟蒙者和領路人——當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祝竹先生。
1992年秋天,朱天曙去拜訪祝竹先生。“先生每一奏刀,砉然神味,直接古人,清峻絕俗,令我心儀不已。我每有習作,先生一一斟量,評騭得失。”朱天曙回憶說,二十年過去了,盡管我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三地讀書和工作,但一直沒有離開過先生的指導。
在祝竹先生的指授下,朱天曙藝事漸入正途。2000年,他考取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專業,導師是著名書法篆刻家黃惇教授。並隨南京大學著名學者、南京大學卞孝萱教授學習古典文獻學。2006年朱天曙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畢業,獲美術學博士,並被清華大學招為該校第一位書法專業博士后研究人員。2008年,他從清華博士后出站,被北京語言大學引進。
耐得住寂寞
基於對中國傳統書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2009年朱天曙出版了他在清華大學上課的教學講義——《中國書法史》一書。此后,《中國書法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中華文化外譯項目中唯一一部藝術類著作。在書中,朱天曙對中國書法的歷史淵源、書體沿革、風格嬗變等作了鳥瞰式的描述,運用考古新發現,吸收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個人對書法史的理解,闡釋中國書法史上的若干現象,著力介紹了書法史上重要的書法作品、書家、時代風尚和藝術流派,總結書法藝術發展的多種因素及內在脈絡。
2012年,在中國書法最高獎第三屆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中,朱天曙編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十八冊獲獎,也是該獎項中唯一以個人之力完成的著作。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他的著作對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涉及,但資料保存得很分散。從2002年開始,朱天曙輾轉各大圖書館搜集文獻資料,系統地進行整理。
朱天曙說,做藝術史研究既要對藝術本身精通,又要有專業的歷史學知識,而自己恰好具備了這兩點要求,當年在揚州大學歷史系的專業訓練得以展現。
朱天曙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前輩們的鼓勵和肯定。當年他曾就學術與藝術問題向著名學者饒宗頤教授請教。饒宗頤專門為他的《周亮工全集》題寫書名。
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圖書館學家、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因得知朱天曙在做這個工作后,也曾專門給他寫信,提供了他所收集的周亮工資料。
歷時6年,在2008年《周亮工全集》共18冊面世。已故知名文史學家卞孝萱教授在序中稱“集周氏著述及生平資料之大成”,著名學者蔣寅在序中稱“考索勤、採輯廣、體例精”。《光明日報》發表書評稱贊此書“為周亮工研究乃至明清之際的文學、文化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整理古籍是一項枯燥又寂寞的工作,年復一年地浸泡在圖書館,一本本地查閱典籍,有些古代底本甚至幾經輾轉在日本才找到。但是朱天曙認為,現在恰恰很需要這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很多人不願意做,太花時間,吃力不討好,很辛苦很容易出錯。但是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有責任做這樣的一些事情,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應該看什麼書,應該學習什麼書,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整理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
除《周亮工全集》十八冊外,朱天曙在周亮工研究方面還出版有《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和《周亮工年譜》。“這三部書形成一個系列,讓我對周亮工有了一個較為立體的研究。”他說。
朱天曙還先后出版了《鮚埼亭集批注》《宋克書法研究》《周應願<印說>研究》《書畫金石》等著作,在文獻整理與藝術研究方向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
注重中國文化形象的塑造
作為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他常常思考:中國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他認為,不要把中國藝術的傳播等同於剪紙、舞獅子,“拿著一支筆,行走於江湖,吆喝幾聲就寫,這實際上把書法的文化品位降低了。作為一個中國文化傳播的工作者來說,首先應該重視傳播書法的文化品質、藝術品質,然后才是技術品質,要注重中國文化形象的塑造。”
出於這種使命感,朱天曙教授充分發揮北京語言大學這一國際化平台,積極踐行著他的書法教育與傳播理念。近幾年,他除了出席各種國內高端論壇如首屆華文書法國際文化節、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等,介紹中國藝術國際教育的經驗,還將自己的講座和書畫展辦到了韓國、日本、墨西哥、美國等國際文化機構中,向國際傳播中國藝術的聲音,也因此獲得了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中墨文化交流貢獻專家”和美國佐治亞大學的“中國書法貢獻獎”等榮譽。
2012年,朱天曙教授應邀為國家領導人《溫文爾雅》一書創作書法冊頁,書寫的內容都是中國文化經典名詩名句,由國家領導人贈送世界各國元首和友人。
現在,朱天曙還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直機關青聯常委。從江南的小村庄一路走來,朱天曙說,自己的藝術歷程就是一個逐夢的過程,他常常跟自己的學生說,不要放棄信念,一直朝理想的方向奔跑,離夢想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
對話朱天曙
《中華兒女》:如果把書法放在國際的一個背景上去看,您覺得應該怎麼樣去理解中國書法?
朱天曙:首先要認識漢字。離開漢字就不叫書法了,所以第一步要傳播中國的漢字。然后是書法的一套技法,它為什麼不叫寫字而叫書法呢?說明它有一套規矩在裡面,學習了技法以后,再學習它的審美,為什麼這樣寫好看那樣寫不好看。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可以把書法學得比較通透。
《中華兒女》:您剛才談到書法的審美,在您看來中國書法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朱天曙:中國書法的美,應該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國文化強調中庸之道。字寫到最后,不管你是什麼樣的風格,平和的風格也好,豪放的風格也好,最終都要表現一種和諧的美,天然的美。
中國書法,我認為至少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品質,第一個品質是技法,也就是用筆,怎麼提,怎麼按,怎麼頓,怎麼挫,什麼時候回鋒,什麼時候折鋒……這都是技法的內容。第二個品質是審美。掌握了技法之后,還要把這些技法融會貫通的在一張作品裡表現出來,怎麼樣排在一起好看,什麼樣的字體放在一起和諧,這是審美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書法還具備第三個品質叫人文品質。因為中國書法它表現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比如我們書寫的內容,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寧靜致遠……它裡面傳遞出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知,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思想在裡面。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這棵大樹上長出來的一枝,營養來源於中國文化。所以我認為書法藝術,從技法、審美到人文,是三位一體的,而且層層遞進。所以我們傳播中國藝術、中國書法,就要從這三個方面逐步的推進。
《中華兒女》:您是書畫家,也是學者、教授,怎麼平衡這幾者之間的關系?
朱天曙:我認為藝術與學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古代很多大學者,同時也是藝術家,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今天,學科的分離越來越嚴重,學科分太細,比如寫書法的人,不懂篆刻、中國畫了,甚至畫工筆的不懂寫意畫,畫山水的不懂花鳥畫人物畫,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更加弱化了。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就導致我們今天很多人的知識越來越狹隘了。
中國的文化是不能這樣分的,中國文化它強調人的綜合修養,我們書法上有個概念叫“書如其人”,到最終書法表現的不是你一筆一劃怎麼寫,而是透過這個字你來體現出一個人的人文精神。前面我講到書法的三個品質,技術、審美和人文,我們現在忽略最多的就是人文。最高的反而失去了,沒有人文,書法就失去了靈魂,就像一個人形體很健壯,但是沒有大腦,是不健康的。
《中華兒女》:作為一個教育者,您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朱天曙:我在教育當中主要想培養學生的共性而不是個性。共性是什麼呢,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中國書法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律。在注重規律的共性的基礎上,再來追求學生的一些個性和風格。我曾把我的藝術創作、教育、研究概括為三句話:正見力學,文心詩性,融通創造,這也是我指導學生的基本藝術主張。
因為學生都還很年輕,對藝術沒有完全的理解和認識,這個時候必須把一些經典的、健康的,我們歷史上公認的好東西傳承給他,掌握了這些以后,慢慢的找到規律,他以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創造某種新的藝術樣式,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教育方式。
《中華兒女》:您剛才講過中國文化不要文科過細,您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
朱天曙:剛才提到,我在教育中一直強調融通和文心。融通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可能在講書法的同時講繪畫的知識,篆刻的知識,講書法的同時,可能在講文字學的知識,歷史學的知識。我讓學生不要整天光盯住自己學科裡面的某一點,面要稍微寬一點。
還有為什麼強調文心呢?我們現在好多學藝術的人變成一個技術者,染、勾線,隻掌握這些最基本的技法。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方面不重視。還有很多學生,學得很功利,學一種技術為了實用,去找工作等等。
我們選擇藝術,就不是一個功利的事情,而是一輩子要追求的東西,所以要強調文心,有一種閑情逸致,有很文雅的胸懷才能夠從事這樣的工作。藝術最后歸根到底是人,加強人的修養,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除了道德修養、藝術修養之外,還要有文化修養,技術修養,審美修養,這是一個全面的塑造。
《中華兒女》:您做了很多藝術文獻和古籍整理研究,最難的地方在哪?
朱天曙:最難的就是找材料,下功夫閱讀、校對。研究一部書,你要盡可能的找到它的各個時代的好本子,要從歷史上各種各樣的文獻裡面找到和研究有關的文獻。記得我當時在清華圖書館看清代姜宸英的集子,借書卡上隻有兩個名字:朱自清、錢鐘書。我借到這部書就很高興。做這樣的工作很孤獨,但有時候能跟大師對話,同看一部書,也很有意思。我現在做古代書法篆刻文獻整理,查看好的文獻本子不容易。
《中華兒女》:現在您擔任中直青聯常委,這個身份對您有何影響?
朱天曙:我在中直青聯已經兩屆,第一屆做委員,第二屆擔任常委,我覺得壓力也很大,一直在想怎麼能夠做得更好。我是代表文化藝術界這一塊的,我希望通過個人的努力,能夠在全國的青年當中,號召大家學習經典,學習傳統文化,能夠真正為我們國家的文化繁榮起到領頭的作用。現在大家都在講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怎麼樣來做?我們希望能夠身體力行。而且在這一個群體當中,凝聚了各個行業的精英,我們大家團結起來,真正的展示我們當代年輕人的一種信仰,這是蠻重要的。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