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石灣復興陶文化為佛山城市升級“點睛”

2015年01月22日04:5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石灣復興陶文化為佛山城市升級“點睛”

  大修完成后的龍窯正式復燒,眾多市民游客參與到“添柴加薪”儀式中去,將柴枝投放到火紅的龍窯當中。

  南風古灶玩陶廳,小朋友搓著陶泥興高採烈地玩弄著,兩人對制陶顯得十分有興趣。

羊年生肖陶瓷在石灣陶瓷博物館展出。

  中國(佛山)陶瓷藝術節在南風古灶拉開帷幕,陶瓷藝術節成為體驗石灣文化的重要活動之一。

  石灣鎮街道通過改造舊廠房舊物業,建設及引入一大批博物館及個人藝術館進駐。

  元旦期間,為期4天的中國(佛山)陶瓷藝術節在南風古灶拉開帷幕,超20項精彩陶藝活動吸引了數十萬游客前來石灣玩陶、賞陶、買陶。同時,來自景德鎮、宜興、德化等地的陶藝大師齊聚禪城共同研討“石灣窯”、“藝術與生活”話題,向民眾展示最古老的制陶工藝,分享最新陶藝成果。

  這是石灣在城市升級下復興陶文化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工藝美術陶瓷產區之一,石灣有著千年的制陶歷史,南風古灶歷經500年,至今窯火興旺。過去兩年,在城市升級戰略引領下,石灣鎮街道採用“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模式,以文化街區為核心,引入民間資本,改造舊廠房舊物業,建設及引入一大批博物館及藝術館群,打造集產業集聚、公共服務、品牌塑造、文化旅游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影響力較大的文化綜合體。

  歷經兩年建設,石灣文化街區如今已成為禪城文化產業載體最聚集的區域,同時也是佛山全市陶藝人才最聚集的高地,佛山15位國家級陶藝大師中已有13位進駐文化街區。石灣鎮街道有關負責人說,未來該街道將以“全國甚至世界都有影響力的陶藝文化集聚區”為目標,以大文化推動佛山城市升值。

  建“廟”奉“神”

  文化街區成禪城文化產業載體最聚集區域

  羊年春節日益臨近,生肖陶羊的銷售日漸升溫。五羊開泰、喜氣洋洋、羊跪乳之恩等美好傳說故事在陶藝大師的手裡幻化成為各種栩栩如生的陶藝作品,由石灣鎮街道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生肖羊展吸引了眾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來觀看。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大潮退去,石灣陶塑經受住了市場的真正洗禮。”

  作為佛山存有歷史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石灣陶藝文化和制陶文化底蘊深厚,目前仍擁有見証了5000年制陶史的河宕貝丘遺址、世界上唯一一座持續使用500年的古窯南風古灶。而在近現代,中國的第一片彩釉磚、第一片拋光磚、第一片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第一片陶瓷洞石、第一片陶瓷薄板都首先誕生於石灣。

  不僅如此。放眼全國,石灣也是擁有國家級陶藝大師最多區域之一。目前,該街道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15人,省級、市級陶瓷大師近200人和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與文化設計人才,形成老中青梯隊人才資源。

  伴隨著工業化向城市化的轉型,傳統陶藝文化作為一座城市的靈魂,其在城市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彰顯。對此,石灣鎮街道將建設文化街區作為2014年經濟文化發展最重要的一項中心工作,大力推進載體建設。用行業內的話來說,這是為石灣陶藝建“廟”奉“神”。

  過去一年,石灣鎮街道採用“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模式,引入民間資本,改造舊廠房舊物業,建設及引入一大批博物館及藝術館群,全方位推廣石灣傳統陶瓷文化,形成南風古灶片區、佛山陶都工藝美術館、北緯23度藝術空間、石灣酒廠、新石灣美術陶瓷廠和待改造的宏宇地塊六大文化板塊,以及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石灣當代陶瓷美術館、劉傳紀念館、劉澤棉亞太館、潘柏林藝術館、魏華藝術館等一批博物館及個人藝術館群。

  截至目前,石灣文化街區現有文化產業載體面積約25萬平方米,已成為禪城區文化產業載體最聚集的區域,其中僅2014年就新增約6萬平方米載體。南風古灶片區內的“二窯—古窯印象”旅游景點項目,公仔二街三街項目,高廟路國家級大師藝廊,石灣酒廠片區的嶺南酒文化博物館,北緯23度藝術空間內的周炳基藝術館和廣東省柏林陶塑藝術研究院新院等多個產業載體在今年的陶藝節集中亮相,讓市民游客在觀賞游玩的同時也體驗石灣特色陶文化。

  跨界融合

  傳承陶藝文化撬動石灣西片區“鳳凰涅槃”

  伴隨著載體建設的推進,如今的石灣文化街區已經成為佛山全市陶藝人才最集聚的高地。數據顯示,石灣的15位國家級陶藝大師中有13位已進駐石灣文化街區,其中2014年新增封偉民、黃志偉、潘汾淋、楊英才4位國家級陶藝大師進駐。

  同時,知名旅美陶藝雕塑家吳信坤先生也進駐街區,這位在雕塑領域成就顯赫的“海歸”曾創作過美國密蘇裡州聯邦法院門前的《基本法二百周年紀念碑》、美國西部探險傳奇人物《馬利維特路易斯塑像》等作品。但就在走遍世界、回望故土之時,石灣這塊土地所獨具的獨特魅力,讓他不吝溢美之詞、難舍家園之夢。

  石灣鎮街道有關負責人說,該街道希望通過引入這些重量級陶藝大師進駐,更好地發揮石灣陶藝的“大師效應”,不斷增強石灣陶藝文化與產業的凝聚力與驅動力。

  實際上,在文化街區所在的石灣西片區曾是中國現代建筑陶瓷產業化的策源地,世界著名的建陶產銷區。但隨著陶瓷生產企業的關停外遷,這裡遺留下超過160萬平方米、全市最大的舊工業區。對此,石灣鎮街道提出,以文化為主題,將舊區改造提升與傳統產業的就地轉型升級結合起來,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眼下,石灣正通過改造推動泛家居產業與信息、創意、設計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作為禪城區舊物業改造的試點園區,金意陶舊廠區已打造出全國首個泛家居電商創意園——佛山泛家居電商創意園和佛山首個跨境電商平台,吸引了國際家具一線品牌意大利BK集團、中國最大的跨境電商企業傳神集團、由30多家企業聯合組成的中陶科技等29家一流的電商、創意、設計企業進駐。

  同時,該片區還新建美居國際建材城等57萬平方米泛家居專業市場載體,引進歐派大家居全球第一家體驗店、淘家全市最大的泛家居O2O體驗館、阿裡巴巴天貓家裝e站、伯虎兄弟家居夢工場、高文匯等電商、設計企業進駐,建成了全市第一個電商物流園。

  石灣鎮街道有關負責人說,希望以石灣文化街區為突破口,帶動石灣西片區的第三產業走上繁榮之路,為新時期石灣陶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新的道路。按照計劃,石灣文化街區還將輻射佛山大道以西、季華路以南、東平水道以北合圍而成的區域,沿著佛山大道形成以王府井百貨、佛山(國際)家居博覽城等項目為龍頭的國際化零售批發平台,打造成一個泛家居產業集中採購區,實現石灣西片區的“鳳凰涅槃”。

  文化“點睛”

  以優秀人文環境為佛山聚集資本和人才

  城市升級,需要文化點睛。回望過去30年,當陶瓷工業大干快上的時候,文化總是默默站到了一邊。而在轉型城市化的大浪潮中,文化對提升城市品質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但放眼全市,目前文化產業項目分布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完善配套的產業集聚地。而石灣文化街區的建設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白,通過提供良好的載體和環境,促進文化產業企業、項目和人才的集聚,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同時,依托石灣文化街區,佛山市和禪城區不斷組織舉辦陶藝節、國際柴燒文化節、賀年生肖展等重大活動,宣傳推廣禪城區和石灣鎮特色文化,提高“南國陶都”、“中國陶瓷之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良好的區域品牌和形象。

  “文化街區以優化的城市環境,不斷聚集人才與資本,人才與資本的到來又反過來推動城市的發展。”石灣鎮街道負責人表示,在石灣陶文化提升的過程中,石灣成為才智匯聚之地。數據顯示,就“強中心”的范圍來講,石灣成為最多知識精英、產業精英、科技精英聚集之地,石灣總人口約30萬人,中專學歷以上人口超過5成,本科學歷以上佔20%—30%。

  “從這裡可以尋找到‘很中國’的元素,佛山這座城市就是有做自己的氣度。”深圳獨立設計師吳文媛實地調研石灣西片區后表示,經過數百年傳承,此地有著獨立的文化與產品,在新一輪城市化中,有著“做自己、不跟風”的城市態度,有著獨立的改革創新精神。從一定程度上講,作為陶文化的集中地,石灣文化街區承載了佛山深厚文化底蘊的基因,千年傳承的文脈正是佛山這座城市的精神與靈魂所在。

  ◎新活力

  老中青人才梯隊薪火相傳大師雲集重塑陶文化輝煌

  石灣躍進路一帶,曾經是石灣99座崗中“老鼠崗”的所在地,直到今天,昔日山崗的舊貌依稀可辨,建國后,這裡崛起了新中國第一代工業文明的典型建筑——石灣瓷廠,今天,依然高高矗立的大煙囪,正訴說著石灣建筑陶瓷工業文明的輝煌。

  將原有工業廠房的結構加以巧妙的、藝術的改造和應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率先把他的個人藝術館,從南海桂城的一所民居搬回石灣,並親自操刀,設計了這座國際級、高品位的私人藝術館——北緯23度空間。一進入石灣,就可以在藝術館的戶外大型LED屏上,一覽大師們近期活躍的身影。來南國陶都朝聖,這裡是第一個“信號站”——為市民游客釋放出藝術家張開雙臂、走向公共藝術、走進當代人生活的信號。

  以潘柏林等為代表,在這個500年窯火不熄、坐擁豐厚傳統積澱之地,國家級大師雲集,劉澤棉、梅文鼎、廖洪標、黃鬆堅、潘柏林、黃志偉等15位國家級大師,從年齡與創作特征上,清晰構筑了一個大師級的老中青人才梯隊。

  這是獨獨屬於南國石灣的深厚積累和人文財富,以獨特的師徒傳承模式,葆有它數百年一以貫之的“文人范兒”。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石灣文化街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佛山石灣近年來還吸引了一批在其他領域取得巔峰成就的藝術家“跨界”來到石灣。石灣除了坐擁一大批大師,還擁有了一批大師級“學生”資源。

  一個共同的特征是,這些大師在各自的藝術領域已經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基於仍難掩對於石灣陶的熱愛,抱著向民間藝術學習的心態,扎根石灣汲取營養。在學習石灣的同時,他們的到來也為石灣陶藝創作注入了新的力量,為石灣陶藝的發展提供另一種發展的可能,而對於重新審視石灣陶藝的魅力和未來的發展路徑,他們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

  “之所以來到佛山,是出於對佛山的崇敬,是我對佛山這些藝術家的崇敬。”2010年,中國根雕大師王增豐從廣州來到佛山,將工作室設立在石灣。談及對石灣的感情,他用了“敬畏加熱愛”兩個關鍵詞來概括。

  吳信坤也是其中的一位。這位剛回到石灣的旅美雕塑家,過去幾十年中,用他的藝術拉近了東西方文化審美的鴻溝。上世紀80年代,他從佛山走到地球的另一面,在雕塑界取得卓越成就,現在又回到石灣。他說,人類審美的共性與差異讓我重回石灣。他所代表的,正是從佛山走出去、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一代杰出藝術家,在他的身上,雕塑領域的卓著成就與汲取石灣陶藝的營養,二者並不矛盾。

  來到石灣,感受石灣陶泥獨特的泥性與釉味,在這裡體味千年傳承中,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境界,在石灣持續打造陶文化街區的聚集效應中,南國陶都,嘉賓滿座,鼓瑟吹笙,此中美妙,存乎一心。

  ◎凝聚力

  從專業人士到普通游客超百萬“人氣”支撐陶藝市場新前景

  伴隨著建設的推進,石灣文化街區建設的吸引力正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14年文化街區合計舉辦活動近150場,街區接待領導近162批次,接待團體數約793批次,參觀總人數約122萬人。

  不僅是數據發生了巨大變化,游客結構也有了新突破。以前,到石灣“逛街“的大多是經銷商、陶藝藏家、產區同行等專業人士,一個直觀的反映是,每年由於陶瓷交易活動的舉辦,當地酒店賓館的接待量會有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如今,在資源重新整合的大文化背景下,石灣文化街區跨越政府、1506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提升了陶文化的影響力,為區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人氣。用行內人的話來說,到石灣看陶藝已經不僅僅隻等同於逛一圈公仔街,而是可以體驗更多文化休閑項目。甚至於在歐美自由行客人的旅游字典裡,南風古灶成為廣東旅游的必到項目。

  人氣指數帶來的是市場指數的變化,此間爆出陶藝名家原作價值十年暴增十倍的神話,而作為個體的石灣陶藝家,在陶瓷的設計與銷售中早已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隻一心埋頭於創作,而經受了市場的洗禮和歷練,嘗試“兩條腿”走路,創作緊密連接市場,將陶藝市場“蛋糕”越做越大。

  ◎新展望

  促進資本與文化對接推動產業跨界融合文化街區將攜手祖廟創建國家5A級景區

  根據計劃,在2014年-2016年三年內,石灣鎮街道將重點建設石灣文化街區,打造集產業集聚、公共服務、品牌塑造、文化旅游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影響力較大的文化綜合體。那麼,在新的一年裡,石灣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文化街區建設?

  對此,石灣鎮街道有關負責人說,未來進一步整合石灣陶瓷博物館、石灣文化街區產業促進會和石灣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資源,以陶文化為核心,以高廟路-躍進路為發展中軸線,加快石灣文化街區的建設,同時,建設石灣公仔交易平台,促進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並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會展、商貿、休閑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陶文化旅游,不斷完善文化街區的軟硬件,與祖廟、仁壽寺、嶺南天地等攜手創建國家5A級景區。

  策劃/統籌:張培發

  撰文:閻鋒 曾建強 攝影:戴嘉信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