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近年來,由於政策趨嚴,各地高考移民人數銳減,但提前數年把戶籍和學籍轉入目的地的做法成為高考移民的主流動向。專家表示,新政帶來的新挑戰考驗教育部門的智慧——

“高考移民”屢禁不止的背后

2015年01月22日09:0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高考移民”屢禁不止的背后

近日,一次由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教育部門開展的突擊高考檢查,讓590名空挂學籍的外省考生“高考移民”夢落空。

為了躲開原籍的激烈競爭,在高考“窪地”搏個好前程,這些考生的家長選擇了當前“高考移民”最典型的做法:把孩子戶口遷到內蒙古某旗縣,然后到其他旗縣辦理假學籍或“空挂學籍”,每逢學業水平考試等重要節點讓孩子回來“應卯”考試,其余時間均在原籍就讀。可一番周折后,他們卻可能面臨最嚴厲的懲罰——既因學籍空挂被內蒙古清理,又因戶籍遷走而不能回到原籍報名。

作為中國高考的“特色問題”,高考移民問題幾乎年年伴隨著部分考生高考資格被取消、有關人員被查處等新聞引發公眾熱議。既然有可能付出高昂代價,為何仍屢禁不止?新一輪高考改革的語境下,解決這一問題有沒有新的突破點?就以上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鐵腕“圍堵”,依然鋌而走險

陳女士是河北省唐山市一名初一學生的家長。2013年底,她買下了天津市寶坻區的一套兩居室。陳女士身邊,已經有多位親戚同事通過這種方法順利“移民”,其中不乏在原籍考不上大學或重點,到了天津卻“咸魚翻身”的孩子。

“高考移民主要流向三類地區:第一類是流向京津滬等經濟水平高,而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大城市﹔第二類是流向海南、安徽等經濟水平較低且高考錄取分數線也較低的少數東部省份﹔第三類是流向經濟和教育水平很低而高考錄取分數線更低的西部地區,如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等明顯具有高考少數民族政策的地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介紹。

對這一群體的圍追堵截,成為不少省份的“重要民生任務之一”。記者查閱資料得知,2003—2005年青海省被取消資格的移民考生數分別為251人、173人、140人,2006年海南堵截高考移民1000多名。但在2009年以后,由於堵截政策趨嚴,各地高考移民人數銳減,提前數年把戶籍和學籍轉入目的地的做法成為高考移民的主流動向。

那麼,連年鐵腕堵截下,要想成功“移民”,必須越過幾道坎?

戶籍和學籍成為必不可少的兩大“關卡”。此前有媒體報道,戶籍遷徙已成為多地公開產業,不少房地產商明目張膽地刊登出“買房就能上大學”的廣告、橫幅。而對於學籍而言,盡管教育部從2009年起就開始規劃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和全國中小學數據庫,2013年更明確中小學生學籍將“一人一生一號”,但多地仍存在對學籍的規定管理不夠嚴謹,甚至有一人多籍、人籍分離、有人無籍等現象。

異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帶來新的挑戰

可能會搏得美好前程,但一旦被查出,這些高考移民往往會被取消當年高考資格。一個最轟動的案例是,2005年作為海南省理科高考狀元的湖北籍考生李洋被取消當年清華大學的錄取資格。

為何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去“移民”?

“從根上說,還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老百姓對其迫切渴望之間的矛盾。”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認為,不能簡單地對高考移民進行是非判斷,“這種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非理性競爭,恰恰反映了我國當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

高考移民產生的另一個體制性基礎,則在於目前高考錄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數差和不同的錄取率。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的矛盾是一個自宋代以后就爭論不休的千古難題。古代科舉中因‘冒籍’事件而引起的案件不斷發生,嚴重的還破壞了邊疆地區安定。”劉海峰認為,“異地高考政策的陸續出台,帶來了新的挑戰。怎麼明確區分考生是異地高考而不是高考移民,怎麼避免移民借著異地高考的‘東風’套取學籍,考驗教育部門的智慧。”

“圍堵”不是長久之計

現行制度為高考移民留下了縫隙,又該如何疏堵漏洞?

統一考試、統一錄取曾是不少學者主張的觀點。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曾表示,在異地高考放開的背景下,防止高考移民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全國實行統一和平等的招生考試。

劉海峰並不認同這樣的論點。他認為:“這種設想願望雖好,但實行起來很難。如果要將全國900多萬考生的高考試卷集中到一個地方評閱,顯然不現實。而且,如果真正統一分數線的話,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即使將邊疆省區排除在外,很有可能出現考上北大、清華的考生將高度集中在東南少數省份,而有的人口大省極少考上北大、清華的情況。”

他強調,新時期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異地高考的政策標准,“比如2014年高考,全國異地高考的5萬多名考生中,有1萬多名來自江西。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它隻要求高中讀滿一年並取得學籍。如果門檻過低,其中存在高考移民滋生的土壤,就要考慮標准是否合理”。

鐘秉林同樣認為“圍堵”不是長久之計,“從政策上對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實行適當補償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根本之策”。(記者 鄧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